哪位高人能解释一下通货膨胀是怎么产生的?

最好通俗一点.太书面了我听不懂!

  中国目前是否已经处于通货膨胀状态,或者是否正在走向通货膨胀,说法不一。但是,从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来看,食品等非耐用的最终消费品价格的上涨,确实是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标志。

  主流经济学者说通货膨胀就是价格的普遍上涨,这是一个没有增加任何新知识的同义反复。通货膨胀归根到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非货币现象也可以引起总体价格水平的上升,比如石油需求增加导致价格上涨,推动各种商品价格上涨,但这不是通货膨胀。这里的价格上涨不过是准确地反映了该生产要素的相对短缺性在上升,而通过价格变化使人们把握这种知识,并做出反应,比如减少消费、或开发新技术,恰恰就是市场的功能所在。同样,采用新技术导致效率提高从而使价格下跌,也不是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的唯一根源是政府或者中央银行故意或者无意地创造了过量的货币供应,货币供应超出货币需求,货币当然贬值,价格必然上涨。但重要的是,价格上涨不是同步的,即,不会在同一时间上涨,也不会以同一比例上涨。相反,不同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会陆续上涨,且上涨幅度大不相同。恰恰是由于这一点,通货膨胀具有一种逆向再分配的效应。

  教科书中所讲的货币供应增加就像直升机在全国撒钱。事实当然不是这样。实际上,200多年的英国学者理查德康蒂龙及大卫休谟都注意到,即使某个国家的全体公民一夜睡醒后发现他钱包中的货币存量奇迹搬地翻了一番,也不会真地导致所有价格以同样的百分比上涨。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提出的理论比较真实地模拟了现实中发生的情形∶新增货币总是流入到经济体系的一个具体的点上。总是有些人先得到了若干货币,在他人之前花销这笔钱。这些人会是谁,则取决于实现货币流增加的具体方式。第一批得到增发货币的人会将这笔钱花出去,或者用于投资,或者用于消费。这样就会抬高他们所投资或购买的商品、服务的价格。于是,后一行业的企业的收入增加,他们又增加投资或消费,再对他们所需要的投资品或消费品的价格产生影响。

  这就如同向水中扔进一块石头,涟漪从中心向四周扩散。而且,可以说,最早上涨的那些价格就必然会一直领先于其他价格,因为,在特定时期,新增货币源源不断地流入这些行业。相反,越往后,价格上涨的幅度会越小,相关企业及其员工所能获得的收入增加就会越少。

  这个时候,统计意义上的总体价格上涨水平,根本不能反映通货膨胀所导致的价格相对结构的重大变化,而正是这一点,影响着不同行业、不同地位的人们的收入。因为,如果价格同步上涨,则通货膨胀就不会影响人们的实际收入,只不过经历相同的货币贬值而已。但价格结构变化却意味着,相对于无通货膨胀时期,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会发生倾斜,其倾斜方向有利于增发货币流最早落到的商品和服务,而不利于货币后来才陆续落到的商品和服务。

  而不论在哪个国家,按照增发货币的模式,新增货币当然首先会流入政府部门,在中国尤其会流入政府照顾的各个行业和企业包括垄断企业,大量货币也会以政府投资的方式花出去。总之,接近政府、接近权力的企业,被政府认为应当优先发展的行业,会最早得到增发货币。这些企业、及其雇员的收入会首先提高。他们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会带动相关企业、行业收益增加。

  相对来说,价格最晚上涨的,肯定是距离权力最远的企业和行业。而所有这些价格上涨会波及到较为重要的最终消费品食品上。应当说,距离权力最远者,比如农民,也可能因为猪肉、粮食价格上涨而享受到一点好处,但在他们所生产的产品价格上涨之前,其他商品与服务价格早就涨上去了,而彼时,他们的收入却并无增加。更重要的是,一旦这些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通货膨胀就已经成熟,政府必然要采取强有力措施干预价格,于是,他们本来要得到的好处就流失了。总起来看,他们是通货膨胀的净损失者。

  总之,在通货膨胀过程中,一般来说,穷人所从事的行业通常是价格上涨最晚、持续时间最短幅度最小的,而富人、掌握权力者所在行业的价格上涨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幅度也最大。通货膨胀型价格上涨必然会使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这也正是过去几年来人们亲身体会到的一种现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21
书面定义:通货膨胀是指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被定义为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一般价格水平变动的百分比。这里的价格不是单一的某个商品或某种服务的价格,而是一组能够反映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体价格水平变动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我的理解为:物价在短时期内上涨较快,中低收入阶层消费吃力,购买力下降,造成市场上部分商品积压,表面上看物品剩余,实际上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就像现在,公务员工资跟着物价长,普通工人可没那么容易长。
第2个回答  2007-08-23
通俗一点的解释: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民币、日元、美元都是货币单位,我们拿在手里的钞票是纸币,真正的货币是金银等贵金属。纸币的币种即其所代表的货币单位(人民币、日元、美元)和面值(1元、5元、10元)决定了它可以代替多少货币进行交易。
纸币本身并无多少价值,它的作用在于可以代替货币进行商品交易。在短期内,一国的货币储量和主要商品产量通常不会有大的变动,因此,所有的流通纸币所代表的货币总量即其所表示的总价值是一定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A开始有1千克黄金,并定义这1千克黄金可以用100元人民币表示,即100元人民币可以换取和1千克黄金等价的商品(如100千克猪肉、100千克蔗糖)。 B给A干了一年的活——到金矿里开采1千克黄金,这时A有2千克黄金,同时印制了800元的人民币。A认为B的劳动可以养一头100千克的猪,或者种1亩甘蔗并榨100千克蔗糖。但1千克黄金不好携带,A就给B100元人民币,并告诉C(家里有100千克猪肉)和D(家里有100千克蔗糖),这100元人民币相当于1千克黄金。B需要猪肉,用100元人民币换取了C的100千克猪肉。C又拿着这100元人民币换了D的100千克蔗糖。过了几天C想出远门,感觉蔗糖不好带,就用100千克蔗糖到A那里换了100元人民币。有过了几天,B也要出远门,感觉100千克猪肉太沉,就到A哪里又换了100元人民币。这样,A有2千克黄金,100千克猪肉,100千克蔗糖,500元人民币,B、C、D各有100元人民币。过了一段时间,B、C、D找A,要用人民币换黄金或猪肉蔗糖。A于是把他的500元人民币拿出来,告诉3人,现在一共有800元人民币,但只有2千克黄金,100千克猪肉,100千克蔗糖,所以要重新定义人民币的交换能力,每200元人民币可换1千克黄金或100千克猪肉或100千克蔗糖。这样,B、C、D手中的100元人民币只能换得原先1半的东西,3人大呼上当,但由于A家里有保镖百人,3人只得忍气吞声,各换了0.5千克黄金,50千克猪肉,50千克蔗糖。这样以来,A的家产就平白增加了0.5千克黄金,50千克猪肉和50千克蔗糖。
以上就是我所理解的通货膨胀,不当之处欢迎拍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