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公共关系为什么现在美国产生,而不是中国

如题所述

  现代公共关系产生于20世纪初的美国,它是当时美国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以及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等诸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结果。

  (一)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

  公共关系产生的经济条件主要表现为社会生产分工的加剧、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特别是买方市场的形成。

  1.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公共关系产生的客观基础

  人类社会经历了几次大的分工,分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也增加了各行业之间的相互依赖与制约; 分工越细,
寻求合作的愿望就越强,因此,对于发展生产而言,寻求合作也就与产生分工一样必然与迫切。

  同时,这种社会的分工和组织的分化不仅仅表现在经济生产领域,它还使人们所处的环境更加复杂多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逐渐变得更加复杂和多元化,整个社会也在不断地发生分化。一方面,人与人更加隔膜、难以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社会动物,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合作,为了适应这种社会环境,人们就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协调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需全方位地协调与合作,这样,社会才能得以正常运行与发展。公共关系就是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产生的,并且一经产生就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是公共关系产生的加速器

  商品经济对公共关系的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体现:

  (1)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呼唤着协作。商品经济以市场为轴心形成了极广泛的分工与协作。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商品生产者的分工也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商品生产者所拥有的一切都必须从市场购进,生产出来的一切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又必须在市场上售出。因此,光有细微的分工还不行,他们必须考虑跨行业、跨地区的合作,需要公共关系这样的综合性新学科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

  (2)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需要和谐的社会环境。因为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完全是为了交换,商品交换关系的通畅与稳定对于生产者来说生死攸关,因此,他们渴望能够有商品交换之外的另一种力量来支持他们的事业,
来保护和改善商品的交换关系,
形成一个相对安定和谐的社会发展环境。公共关系也就随着这种需求从传统的传播活动中“分离”出来,专门为组织与公众建立安定和谐的社会生存环境。

  (3)买方市场的形成、消费市场的成熟增加了对公共关系的迫切需求。在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期,市场产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是卖方占完全优势的“卖方市场”,这时,他们根本不会考虑公共关系的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市场上产品“供过于求”,形成“买方市场”。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灵活地选择任何一种他们看中的商品。为了吸引和留住消费者,销售者便会想办法有效地维护买卖双方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广大公众的理解、信任、支持与合作。因此,了解消费者、研究消费者、与消费者公众建立密切的联系并赢得公众的支持,就成了商品生产者与销售者生存、发展的重大课题,公共关系就成了企业生死攸关的关键环节。

  (二)公共关系产生的政治条件

  社会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是公共关系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政治条件。

  从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封建社会的政体特点主要体现为独裁、专制、世袭三个方面,其政治生活的特征表现为“民怕官”。

  与封建制相反,资产阶级革命后推行共和制、立宪制,变独裁为民主,变专制为共和制,变世袭为民选,这就带来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公众地位上升,
其影响主要是通过纳税制与代议制来实现的。

  由于实行纳税制,纳税人有权了解政府的政治运作情况,政府则有义务将政府事务的决策与运作情况定期向纳税人公布与报告,接受纳税人的监督。

  由于实行选举制,一方面要求民众精心挑选能真正代表自己意志的人去行政、执政, 民众不仅有选举权
而且有知情权、议政权、监督权,要求政治有透明度;另一方面,被选举者为了登上“宝座”或保住“宝座”,就不能不注意与社会各界公众搞好关系。惟有这样方能拉来选票、保住官位。这是政治上促进公共政治生活民主化的动因。

  在这种民主政治的社会氛围中,政治生活的特征表现为“官怕民”,民众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公共关系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
  公共关系产生的科学技术条件主要是大众传播与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这为公共关系提供了物质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飞速发展,从报纸、杂志、电报、电话、广播、电视到光导通讯、卫星转播、互联网络……无不具有极高的传播广度、速度、深度与高保真并且费用低廉。崭新的传播媒介迅猛发展,
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 瞬息万变的信息同时变得“瞬息可悉”。 如全世界的人可以同时看世界杯足球赛
看奥运会比赛,也可以同时看到赛场上的企业广告。现代化的手段使世界范围内大规模的信息沟通和交往成为可能,也就为公共关系事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保障与方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1-12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特点是盲目性、经验性。2.近代公共关系的开端,仅仅是一种艺术、未成为一门科学。3.现代公共关系的成熟,公共关系要做到组织与公众利益对称。不仅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要重视公众的利益,此外组织 信息输出的对称。5.当代公共关系的普及公共关系是企业的经营支出承象牙塔,进入玻璃屋。

(1)古代自发的“公共关系”时期。通观古代中外自发的“公共关系”,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的特点。首先是盲目性。统治者并没有真正认识公众的意义,他们的活动也都是出于一时之需,并不是自觉的行为。其次是经验性。古代的公关活动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人们只是根据常识或直觉去做,尽管其中有些漂亮的手法在今天也令我们赞叹。最后是低层性。由于缺乏先进的传播手段,古代的公关活动主要形式是人际传播,其层次、范围都是很小的。从今天的眼光来审视,古代的“公共关系”只能算是一种“准公关”、“类公关”。
(2)近代公共关系的萌芽。从巴纳姆事件可以看出,在报刊宣传运动时代,每个报刊宣传员在争取顾客的关注时,都是不择手段地制造神话,甚至不惜愚弄公众。他们只顾为企业赚钱,完全不顾公众的利益,甚至公开嘲笑、谩骂公众。美国铁路大王范比尔德的“让公众见鬼去罢!”和巴纳姆的 “凡宣传皆是好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资产者及其代理人的心态。所以,报刊宣传运动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关系,由于他们并没有认识公众的作用,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从思想实质上来看,这时期实际上是一个反公众、反公关的时期。不过,当时巴纳姆等人运用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为组织进行宣传,已经具有了现代公关活动的萌芽。
(3)现代公共关系的开端。艾维·李的从事公关工作的原则是“公众必须迅速被告知”和“向公众说真话”,这使公共关系走上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就如他在《原则宣言》中所说,“我们的全部工作都是开诚布公的”,“我们将尽快地提供有关任何受到处理的主题的进一步细节”,而且“我们文件资料务求准确”,这两个原则的提出,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宣传愚弄公众,欺骗新闻界的传统,为日后公共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一改过去企业界蔑视公众,回避记者的工作方法,积极地向报界提供各种有关的资料,以便公众能够获得和他们利益有关的情报,通过沟通来改变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原则宣言》的精神得到了肯定。一些专家认为,《原则宣言》的提出,标志着公共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现代公共关系真正的开端。
伯尼斯和艾维·李有一点不同,即他更注重公共关系理论的研究,并于1923年出版了《公众舆论之形成》一书。这是第一部研究公共关系理论的专著,因而被视为公关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投公众所好”的根本原则,主张一个企业或组织在决策之前,就应首先了解公众喜好什么,需要什么,在确定公众的价值取向以后,再有目的地从事宣传工作,以便迎和公众的需要。伯尼斯的思想比艾维·李又前进了一步,不仅是在事情已经发生之后去对公众说真话,而且要求企业通过公众的调查,根据公众的态度开展公关工作。同时,他将艾维·李的活动与1897年美国《铁路文献年鉴》中出现的“公共关系”一词结合了起来,使这一词语具有了科学的含义,并在社会上流行开来。从此,公共关系正式从新闻领域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而又系统的管理科学。
1952年,美国著名学者斯科特·卡特里普和阿伦·森特,合作出版了一本公共关系学方面的权威著作:《有效的公共关系》。在这本书中,他们提出了“双向对称”的公关模式。按照这种理论,公共关系工作要做到组织与公众利益的对称,即不仅要重视组织的利益,而且也要重视公众的利益;此外还要做到组织信息输出与输入的对称,不仅要把组织的想法和信息向公众进行传播和解释,同时也要把公众的想法和信息向组织传播和解释,使之相互适应。这种公关理论比伯尼斯又进了一步,因为它把公共关系看成了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这才是现代公共关系的真正本质。《有效的公共关系》一书提出的“四步工作法”成为公共关系工作中最重要的工作流程。至此,现代公共关系学的理论框架基本构成,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此后公共关系的技巧虽然不断发展,但体系基本稳定下来。该书已经修订了八版,成为公共关系领域最具权威性的教科书,被后人誉为“公关的圣经”。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0-20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