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没有空调怎么过夏天?

如题所述

今年真的是太热了,就想着时时刻刻的呆在空调房里,哪里也不想去,也去不了呀,有时候我也不禁的想,古代的的时候,没有空调的话都是怎么过的呀。为此我还特地的去查了一些资料,今天我就来总结一下吧。

1、蒲扇

2、冰块

3、凉屋

4、到乡间去避暑

5、衣服

古代夏天温度会比现在低吗?古代的温度可能确实比现在低几度,但是绝对没有太大的差别,到了夏天依然是热炸的节奏。

1、蒲扇

古人会使用扇子、竹席等物品来扇风降温。扇子多是用竹鞭的,古人称之为窑风,又叫“凉友”。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更加轻松,在酷署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这个方法非常普及,几乎人人可用,上到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他们都手持一把扇子抢空气流。扇子可以带来凉爽的风,而竹席则可以将地面上的凉气传到人体上。

2、冰块

这是古装剧里最常见的方法,古人在冬天取一些冰块放在地窖里保存,等到夏天再取出来作为冷源。这种手段至少在上古周代时一开始不消耗能源,也不污染环境,可谓是一举多得。《周礼》有云:“冬季取冰,藏之凌阴,为消暑之用。”周朝时期的人们就已经学会在冬天的时候,就会到江面或者湖面上采集冰块,然后集中存放在隔热性较好的冰窖中,供夏季炎热的时候使用。不过这种设施基本上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是为周王室准备的。

夏季用冰真正普及并流行是在唐末以后,这个时期,甚至市集上都有卖冰的小贩。在盛夏的时候,可以作为解暑的良品。到了宋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加上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人们对冰的需求量可以说非常大,甚至形成了一项产业,大街小巷都有各种冷饮冷食。

3、凉屋

唐代出现了一种供人消暑的“凉屋”。“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机械将水送至屋顶,然后沿着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帘”室内温度自然就下降了,这种制冷设备利用自然水冷,具有较高的降温能力。。当然了,这种豪华的设施只有达官显贵们才建得起。越到后面发展,凉屋越奢华,宋朝的凉屋里还有植物,享受精神的愉悦。

4、到乡间去避暑

比如著名的承德山庄,又叫作避暑山庄,就是皇帝夏季避暑的胜利这个地方绿树葱茏,气候凉爽。清朝皇帝康熙皇帝后,历代每年夏天都会离开故宫到颐和园、圆明园、承德避暑山庄避暑。这些宫殿通常靠近山川,自然凉爽,当然,普通人不用想。可以说,有钱有闲的人可以这样玩。

5、衣服

在人们的印象里,古代一般保守封建,穿衣也“里三层外三层”的,事实上,面对酷热的天气,古人在穿衣方面自有妙计。古人在夏天时会穿比较薄的衣服,如麻布、棉布等透气性好的材质,同时会选择颜色浅的衣服来吸收少量的阳光。这里咱来看一首诗:

《夏日作》--唐 白居易

葛衣疏且单,纱帽轻复宽。

一衣与一帽,可以过炎天。

译文:葛衣粗疏而且单,纱帽轻又宽。一衣与一帽,可以以超过炎天。

葛麻缝制的衣服布纹稀疏而且单薄,细纱编织的帽子既轻巧而又合适。这样的衣服和帽子,已经足可以伴他度过炎热的夏天了。白居易认为,只要适合自己,不必讲究用精美的服装;只要适合自己口味,也不必大鱼大肉。吃些清淡的竹笋时蔬,饭毕闲庭漫步,在窗下安然入睡,不烦不躁,人安心安神安,自可度酷暑,延年益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6

在没有现代空调的时代,古人采用了一些方法来应对夏天的高温:

1. 遮阳避暑:他们会利用树荫、凉亭或者建筑物的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他们也会使用遮阳伞、帽子等遮挡阳光。

2. 利用自然通风:古人会选择住宅或建筑物的位置和结构,以便利用自然通风。他们会设计窗户、门和通风口,以促进空气流动,降低室内温度。

3. 使用水源降温:古人会利用水源来降低温度。例如,在庭院中建造池塘或喷泉,通过水的蒸发效应来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4. 薰风扇和扇子:古人使用手持扇子或薰风扇来增加空气流动,并带走身体周围的热量。这种方式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凉爽感。

5. 调整饮食:古人相信某些食物可以帮助降温。他们会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水果、蔬菜和凉茶,以帮助身体保持凉爽。

6. 调节作息时间:古人会在炎热的午后避免户外活动,而选择在清晨或傍晚进行活动。他们会调整作息时间,以适应天气变化。

这些方法虽然不能像现代空调那样提供强力的降温效果,但古人通过合理利用环境和调整生活方式来缓解夏季的高温问题。

第2个回答  2023-07-16
古人没有空调,他们采取了一些其他的方式来应对夏天的炎热:
1. 利用建筑设计:古人在建筑设计上注重通风和遮阳。他们会选择建造有凉台、凉廊和风口的建筑,以便利用自然风扇效应来降低室内温度。
2. 利用水源:古人会在居住地附近修建水池、水塘或水井,以便在炎热的夏天里取水洗澡、降温或消暑。
3. 利用遮阳工具:古人会在室外搭建遮阳棚、凉亭或者树荫下休息,以避免阳光直射。
4. 利用湿度调节:古人会利用湿度来降低室内温度。他们会用湿布覆盖窗户或者在室内放置水盆,通过蒸发作用来降低室内温度。
5. 调整作息时间:古人会调整作息时间,避免在太阳最炎热的时候进行户外活动,而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活动。
总的来说,古人通过合理利用建筑设计、水源、遮阳工具、湿度调节和调整作息时间等方式来应对夏天的高温。
第3个回答  2023-07-12
神器一:扇子
古代的老百姓主要靠扇子纳凉,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如果是文人墨客再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颇有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神器二:玉枕
玉石性寒凉,有“寒玉”之称。玉石制成的用具,适宜消暑解热。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夏日枕于其上,“凉透仙骨”。
神器三:隔汗衣
纱是古人夏季必备的高级衣料。小满至芒种前后,气温渐升,人们开始使用绞经有孔的丝绸单罗、纱衣类,结构稳定但又有良好的透气性。进入农历六月最酷暑时,人们就换上“ 葛纱”,到了“葛衣期”。葛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以织纱,是最清透凉爽的材料。
对普通百姓来说,日常生活劳作,在炎夏时的穿着就随意简单多了。可以不穿外衣袍衫,只穿短衣、短袖,甚至只穿轻薄的贴身汗衫、背心。下身穿单裤,劳动时可以直接把上衣脱去扎在腰间,不穿靴袜而仅着麻线鞋、凉鞋方便行走。在《清明上河图》中便可以看到不少只穿背心的百姓,其实与今日并没有多少不同。
遇上酷热难耐的时候,人们发明了外衣里先贴身穿一件用细小单枝竹管串接成网状的竹衣,让外衣跟身体隔开,方便排汗,俗称“隔汗衣”。
神器四:饮品
都说“民以食为天”,大夏天的,要是不吃点凉的,难以解心头之热啊。
在明清时期,冰镇饮食已经充斥寻常街巷,盛夏时节有很多小贩挑着担子沿街售卖“凉水”。有的还加入了杨梅、桃子,俗称“冰杨梅”“冰桃子”。在民间,伏日还盛行吃莲子汤,具有养神益脾祛除暑热的功效。
神器五:凉殿
古时的“凉殿”,就相当于现代的空调房。唐代宫廷凉殿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凉气送入殿中。并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的水罐中,让水从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环,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得到降温。
神器六:冰箱
在古代也有冰箱,但那个时候叫做冰鉴。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层就可以用来冰镇果蔬和酒了,同时,冰鉴的盖子上也多了几个孔,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3-07-16
远的不说,就说近代八十年代前很多地方都还没有通电,连普通电风扇都没有何况是空调,记得小时候度夏扇风用的是马蹄草扎的扇子扇风,没有草扇就用斗笠扇风,夏天晚上蚊子多也是用扇子把蚊子扇跑了,要么就烧秕谷驱蚊。那时候蚊帐烂了七补八补继续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