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具体表现在?

分条概述,谢啦呵!就是分 副标题+内容

2009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既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五四”运动和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青年学生和仁人志士爱国主义实践的结果,他(她)们在思想和行为上都表现了对祖国深深的爱。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成长为国家合格公民的重要工程。笔者多年关注大学生德育工作,在此提出几点浅见。
一、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内涵
在当代特殊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实践内容极其丰富。
1、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有目的改造对象的物质活动,其目的的提出则根源于人类的需求。关于人的需求问题,马克思与马斯洛曾提出过不同的理论:马克思认为人的需求主要分为生理需求、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马斯洛把人类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表面上看二者的需求理论似乎差异很大,但是,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类的需求其实来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根源于大学生对于他(她)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国家的爱,是公民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在更高层次的综合反映。
2、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应有的几个内容。国家不是纯粹抽象的概念,必须有一定的载体,或者说必须要由一定的要素构成。按照不同思想家的理解和观点,国家必须包括三要素或者四要素:三要素说认为,国家应包括领土、人民和主权;四要素说认为,除了前面三个要素之外,国家还应该包括政府要素。可见,爱一个国家,应该爱她的领土,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统一。爱国应该爱国家的人民和代表国家的政府。拿我国来说,自秦朝统一以来,我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统一大家庭。在历史长河中,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有过摩擦和矛盾,但统一始终是主旋律。所以,当代大学生爱国就应该爱组成这个国家的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人民,应该爱这个国家的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
3、爱国主义有丰富的表现 。在不同的社会形态和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不同,表现也不同。如抗战时期,国人奋起抵御外辱是爱国主义,它可以以多种方式得到表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处在选择一条科学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支持中国走新民主主义道路是爱国主义。国人可以通过积极参加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战争来体现爱国,也可以像爱国民主党派人士那样,在远离战争、更能够发挥个人作用的地方支持革命,还可以像在“国统区”工作的那些地下工作者那样,通过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光明前途而积极工作来体现爱国主义。当前,共产党员坚持共产主义信念,在日常工作中为全人类的解放和发展而努力是爱国主义。普通社会成员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爱国主义,海外华人支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也是爱国主义。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应该而且可以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方面的表现形式。
二、爱国主义的几个重要特征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的个人与国家关系中形成的对于国家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内化为个人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和由此而产生的实践行为,它是一个国家公民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必须讲科学。只有坚持科学性,才能在爱国主义实践中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把握人类前进的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坚持爱国主义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创造有利的社会关系,使人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更好、更全面的解放和发展。
2、时代性。国家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一定的生产力水平还决定了国家的阶级属性和发展阶段。在不同阶段,国家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同的社会关系,有着由于不同的经济关系而决定的阶级关系和政治关系,因而有着不同的受政治权力关系和政治权利关系决定的社会上层建筑。这就使得不同历史阶段的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容和表现。如汉朝的卫青、霍去病抵抗匈奴入侵,宋朝岳飞精忠报国,明朝戚继光杀倭寇,清代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五四”青年大学生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行为。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应该有着不同的时代特点。
3、阶级性。历史上存在的任何国家都具有阶级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国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国家权力从缓和社会冲突,维护一定时期社会秩序的功能角度来说,似乎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权力 。而实际上,国家首先维护的是以统治阶级利益实现为核心的社会秩序。尽管资本主义社会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它维护的秩序仍然是有着雄厚资本的资产阶级剥削下层民众的秩序。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有阶级性,同样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必然的社会形态。只不过社会主义国家的阶级性相对于以往的社会形态有着不可比拟的内涵和特征。
4、民族性。在当今世界,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极为复杂,有由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有由多民族共同组成的国家,也存在着一个民族分居在不同国家的情况。只有坚持科学的态度,尊重现实,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处理民族问题,才能使各民族得以共同发展和繁荣。各民族团结奋进是我国的优良传统,因此,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多民族统一、和谐及繁荣的民族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自觉地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繁荣。
三、认识和理解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必须科学、正确地的评价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活动。评价实践,必须首先建立起科学的指标体系,没有科学的指标体系,就无从开展评价。如果盲目开展评价,就可能带来不可估量和难以预料的负面影响。然而,人类每天都在实践,不可能等到建立起完整的、具体的指标体系,才开展实践。并且,人类对于实践的认识与对于世界的认识一样,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于目前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评价,笔者还难以提出一个完整、具体的指标体系,只能进行初步的原则性思考。①爱国主义实践必须坚持真理性和目的性的统一。实践活动是人类有目的的物质活动,人的各种需求必然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到满足。人要满足自身各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要不断实践。而要进行有效的实践,就必须了解实践过程与实践活动相关的主体、客体和中介的本质属性。否则,人类实践的目的就无法实现。因此,大学生在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首先应该加强学习,加强各方面爱国主义实践的学习,在具体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认真、扎实地学习。了解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和手段的本质属性,了解主体、客体和中介联系的本质规律,使大学生爱国主义的主观愿望和对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的主观认识与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本身的规律相吻合,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总之,只有坚持真理性,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才有可能达到目的,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和保护,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才能更好地满足祖国发展的需要。②爱国主义实践必须坚持科学性。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和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是当代大学生不可缺少的人生内容。但是,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和实践必须坚持科学性。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是特殊的社会群体,他(她)们主要的活动就是加强各方面科学理论和知识的学习。只有学好知识,把知识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将来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当今时代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各方面的客观规律认识都达到了很高的阶段。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不了解爱国主义实践过程的客观规律,就不可能有效地完成爱国主义实践。在这种情况下开展的“爱国主义” 实践只能是盲目的,甚至还有可能给国家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实践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另一方面,大学生更应该积极响应胡总书记的号召,学科学、用科学,发展科学,用科学的观念和方法来指导实践,真正体现爱国主义的内涵。
2、坚持多种视角和方式考察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爱国主义既是一种观念、情感,更是一种责任、实践。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理想,只有通过有效、恰当的实践活动才能得到表现和实现,只有通过科学的爱国主义实践,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要求才能得到满足。但是,当代大学生怎样才能完成好爱国主义实践?什么样的实践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认真思考的理论和现实问题。由于社会分工不同,今天的大学生将来必然要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为社会工作,从事各方面的实践。另一方面,如同上面分析的,在不同时代,由于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和国家历史背景的不同,爱国主义实践的具体内容就肯定不同。那么如何判断爱国主义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应该深入学习和领会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分析具体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把历史评价方法和现实评价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采取综合评价的方法(比如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当我们把一种实践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去考察,如果它是有利于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国家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能推动人类社会朝着全面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上前进,那么,就是值得提倡和鼓励的。反之,就是要反对的。
3、坚持对大学生爱国主义的培育和引导实践。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国家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组织形式,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条件。由此产生的国家与个人的关系也就成为公民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己生存和发展愿望及要求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能否处理好这一关系,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有序发展,个人的生存及人生价值的实现。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德育和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中,社会和学校必须培育大学生科学、正确、深厚的爱国主义观念和情感。但是,有了这样的情感和观念,不一定能够产生正确的爱国主义实践行为。正如前面分析的那样,如果没有坚持好爱国主义实践的科学性,而是盲目地开展爱国主义实践,那么,很有可能是起好心,办坏事,实践结果令人担忧。这就要求社会各界和学校形成合力,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实践活动,使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愿望得到发挥和实现,从而使社会生活更有序,国家各项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01-03
这有点假!!!
第2个回答  2011-11-06
  一、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文明一脉相承延续发展成为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道奇观。这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其中无可置疑的是,千百年来深深融入到民族意识之中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鼓舞中华民族艰苦奋斗、继往开来的重要精神支柱。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致力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建立最广泛的爱国战线,集中整个民族的智慧来谋求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正如胡锦涛指出:“包括大陆同胞、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都应该为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而感到无比自豪,都应该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都应该以自己的努力为中华民族发展史续写新的光辉篇章。”
  (二)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爱国主义精神对于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什么时候团结统一,国家就强盛安宁,什么时候分裂内乱,国家就积贫积弱。历史的真实景象,已牢牢地铭刻在中华儿女的历史记忆之中。因此,团结统一始终代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代表了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中国人民绝不会有丝毫犹豫和退让。骨肉离别和纷争,是让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只有骨肉团聚,祖国统一,才是中华各族人民的共同期盼。
  (三)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辉煌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曾经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且远播海外,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近代社会以后,长期的内忧外患,阻碍了中国的发展,导致了山河凋敝,国力日衰,受尽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奴役,几乎到了亡国的边缘。无数爱国志士发奋图强,努力探索和寻找民族复兴的道路。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为精神武器,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空前高涨,爱国主义在推动祖国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新的世纪,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最大限度地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港澳台以及广大海外侨胞,激发起爱我中华、建我中华、强我中华的爱国热情。“人心齐,泰山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奋发图强,艰苦奋斗,没有克服不了的艰难险阻,多少代人所企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就一定会实现。
  (四)爱国主义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爱国主义体现了每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这种责任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每个人自身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人,应该成为什么人,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社会,依赖于生于斯、长于斯的祖国。祖国给个人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对个人的奋斗成果做出评价,为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征程指明方向。
  伟大的人生目标往往产生于对祖国深沉的爱。一个人对祖国爱得越深,历史责任感就越强烈,人生目标就越明确,人生信念就越坚定。古往今来,彪炳中华民族史册的,无一不是忠诚的爱国者。他们之所以能做出一番事业,使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根本原因在于对自己的祖国和人民有一颗滚烫的赤子之心。
  二、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
  爱国主义与爱社会主义的一致性
  中国的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社会主义在中国,集中地代表着、体现着、实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爱国主义首先就体现在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热爱上,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坚持的立场和态度。
  爱社会主义,与爱中国共产党以及爱人民政府,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
  爱国主义与拥护祖国统一的一致性,是对全体中华儿女的基本要求。
  在这个问题上,爱国与否是最大的政治分野。
  只要站在拥护祖国统一的原则立场上,深明中华民族的大义,就能够在政治上求同存异,就能够团结起来,共同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奋斗。
  邓小平指出: “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祖国呢?”
  三、经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
  (一)经济全球化形势下要弘扬爱国主义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利用是跨国界的,商品在全世界销售,资本跨国界流动,信息得以共享,经济交往中需要遵循共同规则,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不仅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而且还充分利用当地的人力资源。各国的公民在世界范围内流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可能工作和生活在另一个国家,并对另一个国家产生感情。这种情况使一些人对自己的归宿感产生了困惑,甚至认为爱国主义在今天已经过时了。
  事实上,爱国主义并没有也不会过时,只要国家继续存在,爱国主义就有其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意义。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坚定地捍卫自己国家的利益,这就更需要爱国主义的支撑。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现实情况表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仅要面对经济方面的挑战,而且也必然面对政治和文化上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经济、科技甚至军事等方面的优势,竭力输出他们的政治观、价值观、文化观和生活方式,力图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把发展中国家纳入西方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轨道。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维护本国、本民族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回避的必然趋势,我们只有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才能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大力弘扬爱国主义,必须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积极而理性的姿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国家更快更好地发展。爱国主义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国沙文主义。要正确处理热爱祖国与关爱世界、为祖国服务与尽国际义务、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二)经济全球化与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
  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在如何把握经济全球化趋势与爱国主义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上,需要着重树立这样一些观念。
  人有地域和信仰的差别,但报效祖国不受限制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经济全球化不等于全球的政治、文化一体化
  四、爱国主义与弘扬民族精神
  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的综合体现。民族精神集中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是构成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个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正是出于对自己故土家园和同胞亲人的眷恋与热爱,中华民族才能够求同存异,顾全大局,在自己的国土上繁衍生息、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发展,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民族的尊严和利益,中华民族同侵略者展开了殊死的斗争,对侵略者无比痛恨,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败类极端鄙视,对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无比崇敬。热爱祖国是贯穿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根主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根主线。
  团结统一。植根于中华大地,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中,是中华民族的立身之本。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国的主体一直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有分合离乱,但统一的时期远远多于分裂的时期,其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具有高度一致的整体感、责任感和忠实于国家民族整体利益的价值取向,以及各个民族之间和睦合作、友好相待、共赴国难、共渡难关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一些杰出的政治家站在维护民族团结的高度,坚持“和为贵”和宽厚仁爱的原则,用信义、和平的方式来处理复杂的民族矛盾,“化干戈为玉帛”使各民族和睦相处,亲同一家。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实践中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切身感受到国家的统一是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又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颂歌。
  爱好和平。这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各兄弟民族之间以和为贵、携手共进等方面,而且表现在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友好交往、休戚与共上。中华民族历来以爱好和平著称于世。“礼义之邦”、“协和万邦”、“德莫大于和”等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亲仁善邻”、“讲信修睦”、“四海之内皆兄弟”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宽宏胸襟。联欧亚、开辟丝绸之路;通亚非,郑和七下西洋;历万难,唐僧印度取经;为传经,鉴真东渡扶桑……这些典型的事例,是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文化交流、发展友好关系的历史见证。
  勤劳勇敢。鲜明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精神。自古至今,勤劳勇敢贯穿于中华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现在中华民族德行的各个方面。在中华民族的意识中,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保证,是兴家立国之本。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勇敢也是广为推崇褒扬的美德,它要求人们无论是遭遇险风恶浪,还是面对权势强暴,都要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的重要精神动力。
  自强不息。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具体体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坚贞刚毅品质,体现为“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等不屈不挠的精神,体现为“因时而变”、“因时而制”、“与时偕行”、“与日俱新”等与时俱进的精神。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五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历经挫折而不屈,屡遭坎坷而不馁,靠的就是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进取的精神境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发愤进取、不懈奋斗。
  在中华民族的辉煌历程中,爱国主义在观念上和实践中,都发挥出了作为民族精神核心的作用。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服务于爱国兴邦这一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也会随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延续而变得更加厚重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二)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 的。这个民族精神,同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结合在一起,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并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必须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弘扬中国古代的民族精神,更要大力弘扬和培育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新的水平。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是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在现当代历史中震撼人心的新表现,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富于时代精神的新内涵,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倍加珍惜。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反映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实需要,反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阶段的火热生活为源泉,批判地继承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道德,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和道德,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不断丰富民族精神的时代内涵,使民族精神得到大力弘扬和培育。
  五、爱国主义与弘扬时代精神
  我们所强调的时代精神,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最新精神气质、精神风貌和社会风尚的综合体现。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新表现形式,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生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不积极吸纳和弘扬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而没有民族精神作为依托,时代感精神将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把弘扬时代精神与弘扬民族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既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又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一)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
  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我们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如果因循守旧,思想僵化,社会的创造活力就会被扼杀、生机就会被窒息。当今世界的变化日新月异,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在不断推向前进,迫切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和其他各方面的创新。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最广大人民改造世界、创造幸福生活的伟大实践作为动力和源泉,坚持以实践来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制度创新是其他一切创新的重要保障。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必须坚持好、发展好。同时,要继续深化各项具体制度的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上层建筑进一步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仍任重道远。要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统筹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的体制改革,统筹好改革涉及的各项工作,形成共同推进改革的整体合力。要通过经济领域改革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不断提高国家经济实力,不断为我们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奠定物质基础。同时,要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宏观改革与微观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与农村改革相协调,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改革。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是我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大选择,是统领我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战略主线,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能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特别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我国科学技术总体水平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更加需要把自主创新能力摆在重要位置,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不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基础。
  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我国的文化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推进文化创新,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立足于改革开往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不断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手段,提高中华文华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激励各族人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
  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都在向当代大学生传递一个重要信息:在今天的社会条件,一个人要成才, 要对社会做出重大贡献,必须立足于改革创新,树立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发展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后备军。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最少保守思想,敢于冲破落后的、陈腐的观念。当代大学生有较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较高的科学素质,思维比较敏捷,最具创新潜力。在已举办多届的高校“挑战杯”科技创新大赛中,同学们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已经充分证明当代大学生是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群体。大学生要带头树立创新意识,保持创新锐气,发扬创新精神,努力走在全社会创新的前列,努力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向的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为当代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提供了更好的条件。为更好地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我国正在加大高等教育创新的工作力度,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以及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进。同学们在大学里学习,可以接触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积累了丰富知识和创新经验的专家、学者,他们是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的重要导师和楷模;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图书、仪器和实验设备,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逐渐积累起广博的知识,掌握过硬的专业本领;在大学里学习,可以形成一个个相互砥砺、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科研团队,为弘扬改革创新精神锻炼才干。
  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大学生弘扬改革创新精神,要珍惜美好的青春时光,下苦功夫学习,学习一切需要学习的东西,努力打好创新的思想根底和知识功底,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要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团结协作、艰苦奋斗、脚踏实地的作风,在日积月累的基础上寻求突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深入实际,深入群众,从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中提炼研究题目,在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提出真知灼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祖国和人民放在心中,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坚持从推动国家发展和创造人民幸福生活的需要出发,不断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六、爱国主义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其中,情感是基础,思想是内核,行为是体现。只有做到爱国的情感、思想、行为一致的人,才是真正的爱国者
  爱国情感是人们对祖国的一种直接感受和情绪体验。爱国思想是人们对祖国的理性认识。爱国行为是指人们身体力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落脚点和归宿。
  (一)自觉维护国家利益
  要承担起对国家应尽的义务
  要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
  要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促进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共同缔造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使中华民族大家庭和睦,始终是人心所向,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把各民族的兴衰荣辱牢牢地维系在一起。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解决民族问题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特别强调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实行,对于维护和巩固祖国的统一,维护各民族的利益和权利,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团结奋斗和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做出了不懈努力。推进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必须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坚持胡锦涛就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提出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奋斗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要贯彻实施《反分裂国家法》,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同时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把台湾从祖国分裂出去。不管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华民族实现国家统一的决心和信心,是不可动摇的。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促进民族团结、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栋梁之材,要自觉做推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模范,同一切破坏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思想、行为进行坚决的斗争。要努力学习掌握党和政府为加强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统一所制定的方针、政策及相关法律,努力增长才干,为全面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增强国防观念
  中国选择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永远不称霸,永远不会侵略别国 。在当今时代,维护世界和平,维护国家的安全、统一和发展,需要建立强大、巩固的国防 。
  1、国防:
  国防是国家为抵御外来侵略与颠覆,捍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发展,而进行的军事以及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和斗争。
  2、国防观念
  国防观念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对国防建设的目的、内容、途径和重要性等问题的认识,它主要包括国防忧患意识、国防目标意识、国防价值意识、国防责任意识、国防法制意识和国防献身意识等。
  3、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重要意义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报效祖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履行国防义务,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增强国防观念,是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
  4、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的基本途径和要求
  学习国防知识、提高国防意识和素质
  参加军事训练,学习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
  参与国防教育活动,增进对国防的感性认识
  关注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强化忧患意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