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北方割据势力经常取得获胜,你觉得这是巧合吗?

如题所述

在研究中国历史时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不断的向南进攻农耕文明。

这里的“游牧民族”并不是指某一个特定的民族。有时候会同时出现许多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之间的关系很松散,并不是严格的从属关系。就好像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战败后,由于民族的军队就更不服他,形势就变成了墙倒众人推。

正因为北方游牧民族不止一个,所以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北方民族不断向南进攻,其中有些彪勇善战的,他们率先跨过了长城,占领了中原的花花世界。我们知道,生活环境决定了民族文化。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要想长期待下去,就必须接受农业文明的制度和生活方式。时间一长,这些民族渐渐汉化成了农耕文明。可是北方还有其他的游牧民族呢,那些游牧民族也想占据中原啊!

结果就是,之前进入中原的游牧民族也要以农业文明之力,去承受更北边的游牧民族的凶悍进攻,风水轮流转了。

北魏时期,孝文帝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入主中原后,孝文帝为了能更好的统治中原,他把首都从今天的山西省大同市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整个鲜卑族的上层贵族,都被他搬到南边来了。因为还要抵御北方其他民族的南侵,在南迁以后,还必须得在北方留下一批防守部队。这批防守部队因为驻扎在六个军镇(军事据点)里,被称为“鲜卑六镇”。

要强调一下的是,这个时候鲜卑刚入主中原,六镇尚未完全汉化,六镇的士兵还都是战力强悍的游牧民族战士。

这个时候出事了。

因为孝文帝在洛阳搞了个很激进的“全盘汉化”运动,不仅语言服饰要汉化,在制度上也要搞汉化。而最关键的是,汉人的传统之一是文官治国,谁文化水平高谁就当官,孝文帝把这个制度也照搬了来。

要说这个制度本身,没有什么问题,是个很合理的政策。但孝文帝在于操之过急,却产生了相反的后果。鲜卑六镇的军人都是从小草原成长起来,在战场冲杀出来的粗鲁武人,他们并不懂什么诗书文化,只知道当朝廷的官员选拔制度这样突然更改之后,六镇军人在朝廷里的升官渠道就被完全堵住了。

站在六镇军人的角度,这件事的确让他们非常升起:明明是我们出生入死打下了鲜卑的江山,可那些贵族们竟然去学被我们打败的异族,学他们穿衣、学他们说话,还以此为荣,这已经够气人的了。现在居然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当大官?

——所以我们不服,这太不公平了!

于是,因为孝文帝的激进汉化,在他死后,六镇军人立刻起兵造反,形成了以六镇军人为核心的新政权。六镇军人都是职业军人,他们的身份是世袭的,于是也就形成一个个很有军事实力的大家族。我们通常所说的门阀贵族都是以文化起家,而六镇军人则都是军事贵族。

这些军事贵族中的大部分人占据了长安一代的“关陇”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关陇贵族”。

“关”是陕西关中地区,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的“关中地区”就是这里。“陇”是“关中”旁边的甘肃陇山地区。“关陇”,大致相当于今天的我国甘肃省东部、陕西省中部。

这块地区在古代很重要,它特殊的地方在于,地处农耕地区和游牧地区的交界处,兼有两种文明优势:

关中地区是一块盆地形的平原,农业发达,因此能供养不少人口,经济水平雄厚,这是农业文明的优势。同时这里又靠近游牧地区,百姓有游牧民族的彪悍之气,作战勇猛,这是游牧文明的优势。而且关中四面有天然的地形屏障,易守难攻,适合割据自守。

因为这些有利的条件,在中国历史上,关中地区常能孕育强大的军事集团,统一六国的秦国就起源于关中。中国古代的很多王朝喜欢把都城定在长安,也正是因为长安就在关中地区的中心。

关陇贵族,就是当时最强大的军事集团。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当时中国的整体情况。

这时的中国分裂成了南北两个部分。统治北方的是像北魏这样的游牧民族政权,统治南方的是汉人政权。

南方政权的权力都掌握在一些世袭的大贵族、大门阀手里,称为“门阀政治”。这是一种非常落后的政治制度。它有很多弊病,我们仅举两个:

首先,门阀政治不利于国家统一。一个统一的国家,应当有一个强大的中央政府,把地方的财政、军权都抓在手里。地方凡事要以中央为先、唯中央是从。门阀政治恰恰相反,那些大家族以本家族的利益为先,先想着怎么包住自己家的地,怎么少交税,在他们的左右下,国家政策倾向于割据自保。从汉末军阀混战直到隋朝统一,中国分裂长达三百六十年(除了中间西晋有过短暂的统一),这是中国历史上分裂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和门阀制度不无关系。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在门阀政治下,权力是靠血缘继承来的,不是靠实力选拔出来的。那么当官的就没动力好好工作,不需要干出什么政绩。不干正事了,那去做什么呢?人类除了要满足物质欲望之外,还有精神追求。精神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艺术和哲学。南方的门阀贵族们最热衷的也是这些事,他们诗文歌赋的水平当时是全国最高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大画家顾恺之就是其中代表人物。此外,他们还热衷于研究玄学和佛学,这两门学问都属于哲学的范畴。

问题是,当官员的都去研究艺术和哲学了,那谁来管理国家呢?没人管理国家,这国家怎么能好呢?魏晋的官员成天沉浸在这种状况中,导致后人留下了一句经典的评语: “清谈误国”。

只是不管理国家就算了,这些人还在侵蚀国家的利益。

古代中国在大部分时期里都是按照户籍收税。户籍里登记了多少人,就按照多少人来收缴税赋。为了不让百姓脱离户籍而逃避交税,国家要定期清查人口。门阀贵族都是大地主,他们把百姓庇护在自己的土地上,让他们给自己干活,却不让他们登记户籍。这样,门阀地主就把本该交给国家的赋税收入了自己的腰包。

当时南北地区的人口差距还不是很大,可到了南北朝末年,北方户籍上的人口数字竟然是南方的十倍。这也就意味着税收是南方的十倍,国力是南方的十倍,这两个政权要是打起来,谁胜谁负不是很明显么?

我们可以说北方游牧民族的汉化是 “山寨货”,是从南方模仿来的。甚至孝文帝因为山寨得不够好,还引起了手下的造反。但山寨至少有一个好处,北方政权没有南方门阀社会的那些痼疾,上文中的那些弊病都不存在。一旦汉化完成了,制度反倒比南方更优越。比如北方文人不擅长写诗作画,但热衷于实用的学问,地理学杂志《水经注》和农业学著作《齐民要术》都是北方人的作品。显然,这些实用的学问对国家的好处更大。

国力的消涨,改变了政治的格局。

在南北方实力相近的时候,谁都打不过谁,中国只能陷入长久的分裂。随着北方政权的逐渐汉化和南方门阀社会的不断堕落,双方的实力差距越来越大。差到一定程度后,北方必然可以统一中国。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04
并不是巧合,双方的社会习俗和风土人情差别太大了。北方人性子比较粗劣,更加的崇尚武力,而南方性格温婉,长相也比较娇小,真打起仗来,有着天然的劣势。
第2个回答  2021-02-04
这并不是巧合,中国的大一统都是从北边打到南边,然后一起同化,因为北方人比较彪悍,打仗厉害。
第3个回答  2021-02-04
我觉得不是,我认为这是北方更容易打造强大骑兵的原因,在古代骑兵是最厉害的兵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