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如题所述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这个说法成立。说“最早”,是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的能称得上“书法”的成熟汉字;而说“书法艺术”,则是因为至今所发现的甲骨文,确实具备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特征。


“中国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是指按照汉字特点及含义,以考究的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创造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深受中国书法影响,产生了蒙古文书法、阿拉伯书法和英文书法等等。

1899年,时任国子监祭酒(清朝教育机构最高长官)的王懿荣(1845—1900),无意中见到了刻字的甲骨。他是著名的金石学家,立刻敏锐察觉到这是比“金文”更古老的汉字。由此开始收集并进行研究。但第二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懿荣携家人投井殉节。


王懿荣的发现,使当时诸多著名学者加入了甲骨文研究的行列。


著名学者陈子展(1898-1990)教授评价早期甲骨文研究时说:“甲骨四堂,郭董罗王”。这个说法,被学术界广泛接受。所谓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王国维(号观堂)。

郭沫若研究甲骨文起步较晚(1928),但起点高,方法新,一出手就高屋建瓴,超越前人。1937年,他出版《殷契粹编》一书,对甲骨文的书法意义大加赞赏:“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文字作风且因人因世而异,大抵武丁之世,字多雄浑,帝乙之世,文咸秀丽。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现存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


钟王颜柳指的是中国古代四位大书法家——三国的钟繇(151-230)、东晋的王羲之(303-361)、唐朝的颜真卿(709-784)和柳公权(778年-865)。


同为“四堂”“堂主”的罗振玉、董作宾都对甲骨文的书法十分痴迷,以致影响到他的弟子和后学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等。


从书法角度讲,甲骨文究竟如何好呢?


学者们认为,甲骨文在中国书法的用笔、结字、章法三要素方面的特点都十分鲜明而且出色。

就“用笔”来说,甲骨文皆以刀契刻在坚硬的龟甲或兽骨之上。刻时多用直线,曲线也由短直线接刻而成。其笔画粗细尽显均匀。因为起刀、收刀直落直起,故线条基本呈现中间稍粗两端略细的特征,凸显瘦劲坚实、挺拔爽利,富有立体感。


就“结字”来说,甲骨文多呈长方形,间或方形,具备了对称美及一字多形的变化美。另外,在结字上,甲骨文还具备了方圆结合、开合辑让的结构形式。一些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体现了文字最初发展阶段的稚拙和生动。


就“章法”来说,甲骨文往往全篇行款清晰,字体大小错落。每行上下左右,虽有疏密变化,但通篇行气贯串、大小相依、左右相应、前后呼应,给人以活泼的感觉。并且,字数多时,全篇布局紧凑,给人以紧密之感;字数少时,又安排疏朗空灵。总之,都表现了古拙而又浪漫的情趣。


专家们考证后认为,受到社会顺逆和风气影响,甲骨文在书法风格上,可大致分为五期。


第一,自公元前1300年左右盘庚至武丁,约一百年,是雄伟期。受到雄韬伟略君主影响,书法风格宏放雄伟,为甲骨书法之极致。起笔多圆,收笔多尖,且曲直相错,富有变化,不论肥瘦,皆极雄劲。


第二,自祖庚至祖甲,约四十年,是谨饬期。两代君主,皆为守成,书法亦显谨饬。承袭前风,恪守成规,新创极少,但已少了前期雄劲豪放之气。

第三,自廪辛至康丁,约十四年,是颓靡期。朝政凋敝,书体亦显幼稚、错乱,而且错字屡见不鲜。


第四,自武乙至文武丁,约十七年,是劲峭期。文武丁锐意复古,书法风格转为劲峭有力,呈现中兴之气象。在较纤细的的笔画中,带有十分刚劲的风格。


第五,自帝乙至帝辛,约八十九年,是严整期。书法风格趋于严谨,与第二期略近。篇幅加长,谨严过之,无颓废之病,亦乏雄劲之姿。


专攻中国书法的学者指出,除了甲骨文本身是中国最早的书法之外,后来又出现了两个方面的“甲骨文书法”——后学之人。


一种,就是前面说到的罗振玉、董作宾及其弟子和后学。他们是以甲骨文字体结构、书法特征为宗,加以工整地摹写而成的书法作品。内容是新的,字却如同三千年前殷人原字。一旦遇到甲骨文中没有的字,只好进行偏旁拆零,自己拼接。如此创作的要首推罗振玉。他在研究之余,曾将将甲骨文用毛笔书写成楹联,出版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继之有章钰、高德馨、王季烈等人,也仿效集字创作。董作宾、商承祚、唐兰、于省吾等也擅长甲骨文书法。这种甲骨文书法,被称作本真意义上的甲骨文书法作品。


另一种,是借鉴甲骨文特征,作为一种创作灵感,不追求形似,从而创作新的作品。所以,其往往是综合了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多种古文字的特点而创作。这样的书法艺术,借鉴了甲骨文,但又不同于甲骨文。


甲骨文,确实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对书法爱好者来说,弥足珍贵,大可师法。书法前辈对此亦有教诲。 书法篆刻家、金石家沙曼翁(1916-2011)先生认为:“写甲骨把笔要轻,运笔要活,要学‘大米’的刷字。要中、侧锋互用,既要写出毛笔的韵味,又要有刀的感觉。”就是说,书写甲骨文体,既要体现锲刻的感觉,更要表现书写的味道。起笔微逆入纸,提笔中锋运行,驻笔平出空收。在行笔时切忌出现楷书的顿挫之法,笔致要简率、质直和畅达。尤其是要做到搭笔即成的迅捷运笔方式,做到急缓适中。临习甲骨文尽管以中锋为主,但要间或辅之以侧锋,以增其韵。甲骨文的转折,一般应断而再起,且不可一笔带过,形成圆转之状,而失去了甲骨文方整峻拔的特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18
这是因为经过考古学家以及历史学家的研究,发现了存在在中国最早的文字就是甲骨文,而且甲骨文在当时也非常的成熟。
第2个回答  2020-12-18
因为甲骨文是我国祖先创造出来的文字,是一笔一块写在龟甲上面的,所以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第3个回答  2020-12-18
因为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发现比甲骨文更早能称得上“书法”成熟汉字;而说“书法艺术”,则是因为至今所发现甲骨文,确实具备了中国汉字书法的基本特征。
第4个回答  2020-12-22
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到公元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时间非常久远了。 甲骨文因为其书写习惯,在章法上有天然的章法对称美。再者,因为用于书写占卜卦辞的龟甲形状不一,在契刻时,就会根据形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字体大小,不同的密集与留白,这是最朴素的书法章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