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过全套乔治勋章的俄国女大力士波奇卡廖娃最后是怎么死的?

如题所述

2015年,俄罗斯上映了战争影片《妇女敢死营》,影片的主角玛利亚·波奇卡廖娃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位俄罗斯传奇女英雄。

1898年,波奇卡廖娃出生于西伯利亚托木斯克一个贫苦的农村家庭中。她没接受过正规的教育,从5岁起就给地主家干活。

俄罗斯女性的性格坚忍勇敢,能够吃苦耐劳,俄罗斯大妈独自扛起一根几名年轻士兵才能扛得动的巨大圆木的照片,曾把人惊得瞠目结舌,而这正是俄罗斯农村妇女的真实写照,波奇卡廖娃也是这样一位女大力士。

由于自幼从事艰苦劳动,她成年后出落得膀大腰圆,能扛起90公斤重物,可以像强壮的男人一样承受重体力劳动。

波奇卡廖娃16岁那年,与一名当地男子结了婚,婚后,两人通过努力劳动攒了一笔钱,开了一家小商店,生活逐渐有了起色。正当她对今后的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她的丈夫应征入伍。1915年6月,波奇卡廖娃收到了丈夫的阵亡通知书,她悲痛欲绝,她的家庭和希望都被摧毁了。然而,波奇卡廖娃并没像其他阵亡士兵的妻子那样悲悲切切地做一个寡妇,她作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决心从军,走上战场为丈夫复仇。

她找到了驻扎在托木斯克的俄军,接待她的是一位预备营营长,听说她坚决要求参军后很是吃惊,也很钦佩她的勇气。然而俄罗斯军队此前没有女性上战场的先例,更没有女兵编制,所以这位营长还是拒绝了她,并打趣说只有沙皇才能满足她的要求。可是让这位营长没有想到的是,

波奇卡廖娃真的用自己仅有的一点钱给尼古拉二世拍了一封电报,诉说了自己的要求。沙皇被她感动了,很快给波奇卡廖娃回了信,并要求托木斯克预备营营长把玛丽亚•波奇卡廖娃列入后备军的士官生序列,编入到一个连队里。

走上前线后,波奇卡廖娃作战十分勇猛,她冲锋陷阵,从不畏惧与敌人白刃肉搏,还冒着枪林弹雨抢救战友,数次负伤。

在白俄罗斯纳拉奇湖附近的战斗中,俄军陷入德军包围,军官全部阵亡,士兵们也都失去了斗志。眼看部队即将崩溃,波奇卡廖娃挺身而出,带头冲锋,受到她的鼓舞,俄军士兵向敌人发起猛烈反攻,终于击溃德军,反败为胜,波奇卡廖娃也一战成名,被授予圣乔治十字勋章。

乔治十字勋章分为一至四级,一、二级为金质十字章,三、四级为银质十字章,第一级通常只授予士官,只有少数士兵能获此殊荣。获得全等级勋章的人士,被尊称为乔治十字勋章满级骑士,这在俄军中也很罕见,但是波奇卡廖娃做到了。

由于俄国深陷战争泥潭,国内民不聊生,社会开始动荡,1917年3月8日,俄国发生了二月革命,沙皇被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掌握了政权。俄军士气低落,厌战情绪强烈。波奇卡廖娃虽然只是个下级军士,却心怀国家,她认为只有重新鼓舞士气,才能让俄军再次振作起来,摆脱战场颓势。

5月中旬,波奇卡廖娃向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写信,请求建立一支“妇女敢死营”,到前线参战,以便“为全俄罗斯人树立榜样”。

理克伦斯基正需要树立一个英雄榜样,以消除人民心中的反战情绪。见到波奇卡廖娃的信,不禁喜出望外,他与俄军总司令布鲁希洛夫当即在彼得堡召见波奇卡廖娃。她的想法得到了克伦斯基的支持,但布鲁希洛夫对女兵的战斗力表示怀疑。他问道:“你对女人打仗抱有信心吗?”波奇卡廖娃回答说:“我保证,我的妇女营不会给俄罗斯丢脸。”

终于,

克伦斯基下令组建了俄军第一支女兵部队“妇女敢死营”。共有2000多名妇女前来报名,波奇卡廖娃对她们进行了严格筛选,最后组成了两个妇女敢死营,玛利亚•波奇卡廖娃被授予准尉军衔,并指挥其中一个营。

虽然准尉是个很低的军衔,但已经是军官了,而在俄军中,军官和士兵的地位天差地别,是两个不同的阶级,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军士能晋升军官,在俄军中极其少见。波奇卡廖娃因此获得了极大的荣誉感,为国奋战的决心也更坚定了。

1917年5月21日傍晚,波奇卡廖娃开始了她的第一次征兵演说。在首都圣彼得堡的马里恩斯基剧场里,她情绪激昂地号召妇女加入敢死营。她说:“重要的是要让男人们感到羞愧……一两个女兵足以为整个前线树立榜样。”

在波奇卡廖娃的感召下,当天就有1500名妇女报名参军,后来又有500人报名。大多数人的年龄在18到30岁之间,她们的身份悬殊,有女大学生、女贵族、职业妇女和农民。她们或是因为热爱国家,或是为了争取荣誉,也有人是为了摆脱家庭桎梏,更多的是像波奇卡廖娃那样为战死的亲人复仇。

部队组建后,波奇卡廖娃就带领女兵投入了艰苦的训练,她们全部剃了光头,身穿男式军装。在4个星期里,女兵们风雨无阻,每天训练13个小时。针对女兵们的身体条件,临时政府给她们配发轻便的骑兵用卡宾枪,这种枪比普通的卡宾枪轻5磅左右。

为了让女兵尽快从柔弱的女性成长为坚强的战士,波奇卡廖娃着力激发她们身上的野性,她鼓励大家抽烟、喝酒,放肆地狂笑,因为这样“看上去更豪迈一些”。

6月21日,在圣彼得堡的圣艾萨克大教堂作过祈祷之后,“妇女敢死营”的300名女兵拔营起寨,赶赴前线支援西北战线的第10军525团。行前,每个女兵都宣誓“决不投降”,并领取了一颗氰化钾剧毒药丸,以备在被包围时服药自杀,以免被俘受辱。

女兵们来到前线的消息引起了轰动,寂寞难耐的男兵们蜂拥而来,嚷着要“见见姑娘们”。但他们却被严肃正告:“这里没有姑娘,只有战士!”男兵们很扫兴,骂骂咧咧地离开了,然而“妇女敢死营”却始终在全军目光的聚焦之下,对她们的怀疑和嘲讽也如影随形。

但是女兵们很快就用她们的勇猛消除了这种偏见。有一次“妇女敢死营”和德军遭遇,战斗异常激烈,打光子弹后,她们陷入了绝境。但是波奇卡廖娃大吼一声,端起刺刀冲出战壕,女兵们杀声震天,朝敌人猛扑而去,德军被这种气势惊呆了,他们不知所措地向后溃逃,“妇女敢死营”大获全胜。

然而战争是残酷的,1917年7月25日,“妇女敢死营”在白俄罗斯的斯莫尔贡遭遇德军,女兵们奋勇战斗,击败德军,俘敌200人,但她们自身也伤亡50多人。此后又经历了几次战斗,“妇女敢死营”减员达200多人,占全营三分之二,失去了战斗能力,不得不撤回国内休整。

临时政府为了激励民心士气把战争进行下去,就在报纸上大力宣扬“妇女敢死营”的“战绩”,将她们渲染成一群勇于为国献身的女英雄。并于当年8月开始组建第二支“妇女敢死营”,营长依然由波奇卡廖娃担任。

9月,400名女兵被送往前线,然而她们还没来得及投入战斗,“十月革命” 爆发了。波奇卡廖娃带领“妇女敢死营”留守部队的3个排女兵,作为卫戌部队,和哥萨克骑兵以及军校士官生一起驻扎在圣彼得堡的冬宫。11月,布尔什维克军事革命委员会下令解散“妇女敢死营”,于是女兵们脱下军装,回到了各自的家乡。

“妇女敢死营”虽然只存在了短短两年多时间,却打破了俄罗斯人对女性的固有成见,开创了女兵走上战场的先河。在日后的卫国战争中,大批女性参加了一线的战斗,有力补充了苏军的兵源,而同样兵源枯竭的德国,到最后连儿童都上战场时,却仍没有女兵参战,苏军因此获得了巨大的人力优势,这与当年“妇女敢死营”和波奇卡廖娃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波奇卡廖娃出身贫寒,可她却不同情布尔什维克,而是站在临时政府一边,因此她被布尔什维克逮捕。1917年底,她逃到西方,在美国和英国进行宣传活动,以获取两国的财政援助。1918年7月10日,美国总统威尔逊在白宫接见了她,并把她称为“俄国的圣女贞德”。8月15日,她又受到了英国国王乔治五世的接见。1919年,俄国爆发内战,玛利亚返回俄国,并组织了一支妇女医疗队,为白军将领高尔察克效力。然而最后,她所支持的高尔察克垮台了,她也重新回到家乡托姆斯克。

1919年12月25日,波奇卡廖娃以反革命罪被苏维埃政府肃反委员会逮捕并关押。随后她受到苏维埃法庭的审判。波奇卡廖娃为自己在内战中的行为进行了辩解,并希望得到原谅。

1920年5月,波奇卡廖娃在鄂木斯克被契卡行刑队枪决。

波奇卡廖娃是个贫苦农民的女儿,可是她却被卷入了战争与革命的洪流,成为了英雄,却最终被这股洪流碾碎。其实生逢那个年代,波奇卡廖娃的命运并不是一个孤例。肖洛霍夫的巨著《静静的顿河》中,主人公格里高利身上也有波奇卡廖娃的影子。那场革命过去一百年后,俄罗斯人对当年的人物进行了重新评价和审视,《妇女敢死营》的上映就是这种思考的结果,在当今俄罗斯人的心目中,玛利亚•波奇卡廖娃就是个俄罗斯女英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