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孟母三迁的意思是: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孟子出生有美善的品质,从小为选择良好的环境被母亲三次迁居。

【例子】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父母不妨也学习一下孟母三迁。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用于人、事物的比较

【近义词】三迁之教、慈母择邻、择邻而居

【反义词】一成不变、固步自封、墨守成规

扩展资料

1、孟母三迁的近义词

择邻而居

【解释】挑选邻居好的地方居住。

【出处】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

每当出来想着有人陪伴,怎么能安居而不选择好的邻居。

【例子】觉得自己邻居讨厌的人可以搬去另一个地方择邻而居,但国家们却不可能想搬就搬。

【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2、孟母三迁的反义词

固步自封

【解释】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从前有在邯郸学习走步的人,未曾学会别人的,还失去了自己原有的走步方法,于是爬着回去了。

【例子】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固步自封。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27

孟母三迁是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

1、“孟母三迁”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2、“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扩展资料:

1、孟母,战国时人,以教子有方著称。孟子三岁丧父,靠母亲教养长大成人,并成为后世儒家追慕向往的亚圣,孟母也留下了“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等教子佳话。

2、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孟母三迁  百度百科_孟母  百度百科_孟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30

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扩展资料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宾语、定语;褒义词;形容教子有方。

【成语性质】褒义词

【另外写法】孟母择邻、慈母择邻。

【相关史料】《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

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英文翻译】mencius' mother moves her home three times to better her son's education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

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参考资料孟母三迁(汉语成语)_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2

1、孟母三迁,即孟轲(孟子)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多次迁居。《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便出自于此。

2、词语解释信息为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真正好的教育环境,煞费苦心,曾两迁三地,现在有时用来指父母用心良苦,竭尽全力培养孩子。

3、“孟母三迁”的“三”字的意思为“多次、屡次”解释,而不是简单的“三次”的意思。本典故中孟子的母亲的确是搬迁了三次,即:居住之所近于墓、近于市、近于屠、学宫之旁。不过作为引申义,“三”还是虚词,泛指多次。“三”字类似的用法如“韦编三绝”等。

扩展资料:

1、孟母教子的影响特别深远,早在西汉时期韩婴的《韩诗外传》中,就用有关孟母的故事来解释诗义,刘向的《列女传》中,首次出现了“孟母”这个专用名词。 东汉女史学家班昭曾作《孟母颂》,西晋女文学家左芬也作《孟母赞》。

2、南宋时的启蒙课本《三字经》引证的第一个典故就是“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一普及于封建社会后期的启蒙读物,虽经明、清学者陆续修订补充,而孟母三迁、断机教子的故事始终冠于篇首。

3、山东监察御使钟化民《祭孟母文》赞扬道:“子之圣即母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

4、随着孟母故事的广泛流传,封建统治者也竭力将其塑造成符合其需要的偶像,封建皇帝对其屡加封谥,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加封孟母为“邾国端范宣献夫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孟母三迁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05

【意思】孟轲的母亲为了能选择一个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

【读音】mèng mǔ sān qiān 

【出处】汉·赵歧《孟子题词》:“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

扩展资料

【典故】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

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