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中的服饰

清朝

  2011-5-18 19:16:45■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
  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
  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
  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
  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
  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下面借助古籍诗画,分而
  述之。

  一、襦裙服
  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
  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
  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
  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
  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
  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
  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
  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
  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
  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
  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
  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
  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
  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
  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
  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
  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
  《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
  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
  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
  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
  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
  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
  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
  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
  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
  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
  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
  修长。

  二、女着男装
  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 内则》曾
  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
  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
  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
  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
  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
  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
  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 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
  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
  “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
  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倾向。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
  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
  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 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
  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
  相当普遍。

  三、胡服
  初唐到盛唐间,北方游牧民族匈奴、契丹、回鹘与中原交往甚多,加之丝绸
  之路的骆驼商队络绎不绝,对唐代服饰影响极大。所谓胡人,是汉族人对北方
  民族的一种贬称,我们这里讲史,权且保留当时的称呼。随胡人而来的文化,
  特别是胡服---这种包含印度、波斯等很多民族成分在内的民族装束,令唐代妇
  女耳目一新。于是,一阵狂风般胡服热席卷中原诸城,其中尤以长安及洛阳等地
  为盛,其饰品也最具异邦色彩。元稹诗:“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地洛,
  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竟纷泊。”
  唐玄宗酷爱胡舞胡乐,杨贵妃、安禄山均为胡舞能手,白居易《长恨歌》中的
  “霓裳羽衣舞”即是胡舞的一种。另有浑脱舞,枯枝舞,胡旋舞等对汉族音乐、
  舞蹈、服饰等艺术门类都有较大影响。所记当时“臣妾人人学团转”的激动人心
  的场面也是可以想象到的。姚汝能《安禄山事迹》记,“天宝初,贵游士庶好
  衣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衣服之制度衿袖窄小。”关于女子着胡服的形象或见于
  石刻线画等古迹。较典型者,即为上戴浑脱帽,身着窄袖紧身翻领长袍,下着长
  裤,足登高腰靴。《舆服志》云,“中宗后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当为
  此种装束。

  四、小结
  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
  统治年代随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
  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
  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至唐代,
  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超过前代,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
  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之与各国各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
  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
  服饰,特别是女子装束,不光为当时人们所崇尚,甚至于今日人们观赏唐代服饰,
  亦觉兴奋异常。这里没有矫柔造作之态,也没有扭捏矜持之姿。展现在人们面前
  的,是充满朝气,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服饰。其色彩也非浓艳不取,各种鲜丽
  的颜色争相媲美,不甘疏落寂寞,再加上金银杂之,愈显炫人眼目。其装饰图案

  无不鸟兽成双,花团锦簇,祥光四射,生趣盎然,真可谓一派大唐盛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0-07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满族八旗服饰随朝代的变更冲进关内。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广大的中原地区。清初统治者把是否接受满族服饰看成是否接受其统治的标志,强令汉民剃发易服。清初汉人反满情绪高涨,以各种形式发泄反清情绪,抵御外族的入侵。   当代拍摄的电影《桃花扇》,就是当时现实生活和真实的民族思绪的写照,在清朝时,此剧一度着重于男女主角的爱情描写,刻意减弱民族冲突。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取而代之的是异族陌生的服制。因此,从化妆到衣着,满汉民族之间产生矛盾就成为必然。客观上来说,清代服制的变化,是 清朝女服饰
由外力强制促使而产生的民族意识层面上的改革与变化。从衣着特点和后世传播的持久性来分析,它是的一种成功有效的手段,也是朝代更替的产物。当然无可否认,有压迫就有反抗,直至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人们依旧使用异服的手段以区别于清朝。   历时数千年的宽袍大袖拖裙盛冠,潇洒富丽,纤细柔弱,与衣身修长,衣袖短窄的满装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这是后人易于接受的主要原因。满族的旗装,外轮廓呈长方形,马鞍形领掩颊护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盘纽为饰,假袖二至三幅,马蹄袖盖手,镶滚工艺装饰,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马褂……其造型完整严谨,呈封闭式盒状体,因此形象肃穆庄重,清高不凡,而独树一帜,突破了几千年来飘逸的塔形衣冠,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形象记忆。时至今日,它已对国内、外产生了"一代优美服饰"的影响。特别是随时代发展,经过加工曲线突出修长秀丽的 桃花扇
旗袍,已经形成了满族的服饰代表,恰当展示了满族女性的温柔内涵,其隐藏重点展示诱惑的作风,具有永恒存在的价值,同时也成为了某些自然主义小说里女性服饰的最爱。
第2个回答  2011-10-07
龙袍
第3个回答  2011-10-07
问题太笼统,历史分为好多朝代 ,你是想要那个朝代的服饰呢?追问

第4个回答  2011-10-07
去买《清朝服饰》一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
第5个回答  2011-10-07
和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