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论语中”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一句的理解稿

如题所述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本章有两个明显的重点:一是“言”,另一是“行”;以及一个隐藏的重点:“义”。

  就“言”的角度来看则有三个须注意的地方:

  1.简单地说,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说,也可用慎言二字来概括。

  2.本章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慎言不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并非仅仅做到慎言即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讱,爱之于言即为讱,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向孔子请问仁。孔子说:行仁的人讲话十分谨慎。司马牛又问:讲话谨慎就能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讲话是很难做到十分谨慎的)。“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另有一解:因为知道要实践自己每一句话是很难的,所以讲话一定得要谨慎。此章亦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指明了讱也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论语之中亦有其它三章言及慎言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

  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孔子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此章先前已有详细讨论,请参见《论语今解·学而第一》0014。

  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谨慎地说话,而勤勉地做事)。

  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论语之中另有几章也有慎言的意思。里仁篇,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前贤说话时,不会轻易出口。这是因为他们以自己来不及做到所说的话为耻)。宪问篇,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随便开口又不觉惭愧的,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就“行”的角度来看,虽然为政篇本章主要在陈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则是做为“言”的取舍标准: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所以“行”也是本章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与其中的众德,系以义为指导节制的原则。合于义指导节制的德,才是美德;合于义指导节制的仁,才是真正的仁。因此言与慎言也应当符合义的要求,才能成为君子所须的美德。而这里所谓“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正是一种义的表现。

  事实上论语中对于行的强调也不少:
  除前述两章外,还有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除慎言之外兼提及“行”(“敏于事”、“敏于行”)。尚有以下两章应予注意一下:宪问篇,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说:有德之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但是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的人,却不一定为有德之人)。有德之人之所以有言,是来自于德的体验与实践,这种体验与实践也一定含有行的成份。阳货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不想再说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生要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了什么话吗?四季不是还是照样地运行?万物照样地生长吗?天到底说过了什么话吗)?这章主旨应在说明:下学何以能上达。但也有点强调除了言词之外,行为的观察甚至可能更为重要。

  至于“义”的方面,除了前段所言“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是一种义的表现之外,论语之中也有一些章节谈论到慎言和义的关系:

  为政篇,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向孔子请问如何才可以求得官位俸给。孔子说:一方面尽量多听看各种言论,把有疑问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说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比较不会引起别人的责难;另一方面则尽量多观察各种行为,把有不妥的放在一旁,只谨慎地做那些自己有把握的,如此自己比较不会后悔。讲话很少引来责难,做事又少有后悔,官位俸给自然就不是问题了)。在此章里我们可以看出:知(多闻、多见)也是慎言甚至是慎行的基础之一。而以前也曾提过义的基始即是知,在知(多闻、多见)之后,经过筛选才形成慎言慎行的标准。这个筛选的机制在此虽未言明,但是应该不难看出就是义;而这整个过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也还是一个义的表现。

  季氏篇,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孔子说:侍奉君子时,有三种容易犯的过失:在不该说话的时候说了话,就是过于急躁;在应该说话的时候不说话,就是有所隐瞒;没有注意君子的神色反应之下便轻易开口,那就像盲者一般瞎了眼)。此章指出除了行之外,时机也是言的标准,而这三种不同时机的选择不也正是义吗?

  宪问篇,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在适当的时后才说话,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此章与上一章相似,也是指出时机的选择(也就是义)也是言的标准之一。

  卫灵公篇,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说: 一群人整天相处相处在一起,说的尽是些不合宜的话,又喜欢卖弄小聪明,像这样的人实在很难走上人生正途)。此章是一个反面的例子,说明了言如果不能合义可能会带来的害处。

  经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到的结论如下:知、行与时机,经过义的筛选,形成了言的标准,在此标准之下所的言即是讱(慎言),而这样的讱(确定的才讲、做得到的才讲、时机对了才讲)即是构成仁的美德之一,也是君子应俱备的一种条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1
子贡向孔子请问君子之道。孔子说:先去实 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 说出来。

本章有两个明显的重点:一是“言”,另一是“ 行”;以及一个隐藏的重点:“义”。

就“言”的角度来看则有三个须注意的地方:

1.简单地说,本章之意就是君子要先做才说 ,也可用慎言二字来概括。

2.本章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慎言不 过是成为君子的条件之一,并非仅仅做到慎言即 为君子。

3.慎言也就是讱,爱之于言即为讱,讱也是 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颜渊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 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矣乎?子曰:为之 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向孔子请问仁。孔子 说:行仁的人讲话十分谨慎。司马牛又问:讲话 谨慎就能算是仁了吗?孔子说:这可是很难做到 的,一般人讲话是很难做到十分谨慎的)。“为之 难,言之得无讱乎”另有一解:因为知道要实践自 己每一句话是很难的,所以讲话一定得要谨慎。 此章亦属于“两端四角”启发式教学,指明了讱也 是构成仁的众德之一。

论语之中亦有其它三章言及慎言是成为君子 的条件之一:

学而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 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地说话,又能 主动地向志向行为高尚的人请求教导指正,这样 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的人了)。此章先前已有详 细讨论,请参见《论语今解·学而第一》0014。

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说:君子必须要能谨慎地说话,而勤勉地做 事)。

宪问篇,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辱)。

论语之中另有几章也有慎言的意思。里仁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前贤说 话时,不会轻易出口。这是因为他们以自己来不 及做到所说的话为耻)。宪问篇,子曰:其言之 不怍,则为之也难(孔子说:随便开口又不觉惭 愧的,做起来一定不容易)。

就“行”的角度来看,虽然为政篇本章主要在 陈述“慎言”的重要,但是“行”则是做为“言”的取 舍标准:能做到的才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 所以“行”也是本章重点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以前多次提及仁与其中的众 德,系以义为指导节制的原则。合于义指导节制 的德,才是美德;合于义指导节制的仁,才是真 正的仁。因此言与慎言也应当符合义的要求,才 能成为君子所须的美德。而这里所谓“能做到的才 说它,做不到的就不要说”也正是一种义的表现。

事实上论语中对于行的强调也不少: 除前述两章外,还有学而篇,子曰:君子食 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 正焉,可谓好学也已。里仁篇,子曰:君子欲讷 于言,而敏于行。

除慎言之外兼提及“行”(“敏于事”、“敏于行 ”)。尚有以下两章应予注意一下:宪问篇,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孔子说 :有德之人一定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但 是能说出有价值、有道理的话的人,却不一定为 有德之人)。有德之人之所以有言,是来自于德 的体验与实践,这种体验与实践也一定含有行的 成份。阳货篇,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 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 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我不想再说 话了。子贡问:老师如果不再说话了,那我等学 生要凭借什么来继续得到教诲呢?孔子回答说: 你可曾听见天说过了什么话吗?四季不是还是照 样地运行?万物照样地生长吗?天到底说过了什 么话吗)?这章主旨应在说明:下学何以能上达 。但也有点强调除了言词之外,行为的观察甚至 可能更为重要。
第2个回答  2011-10-15
子贡问如何才是一君子,先生说:“君子做事在说话前,然后才照他做的说。”

这句话,夫子是跟子贡说的。感觉上,子贡这位仁兄的确是心直口快的人,所以,夫子说话,更是直指他的问题。如果是颜回问君子,夫子说到十条以后,都不能说出这句话来——颜回根本不存在多言的问题。
在这里,只是一句“敏行讷言”的问题,夫子跟子贡说话,就非得唠唠叨叨地说,解释来解释去,可见夫子诲人不倦,可见子贡积习难改。
但这个段落,跟学而的“敏于事而慎于言”一样,就不多讨论了。
.
第3个回答  2011-10-11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意思是:先去实践自己想要说的话,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说出来
第4个回答  2019-07-09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吾道一以贯之

详解:子贡,孔子最出名的学生之一,聪明而善辩,正是上章孔子所说“语之而不惰者”,但在孔子心里,他和颜回是有区别的,从《论语》相关章节就不难明了。本章,子贡问君子的标准问题,其实,这是一个假问题,君子“闻见学行”“圣人之道”,并不是一个道德标准所能规范的。子贡希望得到一个静态的标准性定义,孔子却用给出了一个当下性回答:“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上面三位的解释,似乎“行在言先”,没有说出来就不是“言”了,但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和是否说出来无关。这种强调说不说的逻辑,就是培养伪君子的最好温床。其实,“先行其言而后从之”,是“先行其言而后从其言”的缩略。“行”,发hang,连续贯穿;“言”,不单指出言论,更包括人的一切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行其言”,把他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连续贯穿,也就是孔子在后面所说的“吾道一以贯之”,只有“行其言”,才可能“一以贯之”;“从”,通“纵”,广泛,光“一以贯之”,而不能“从之”,不能使之广泛,那不过是小圈子甚至是个人的自渎,没什么意义。

白话直译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子贡问君子,孔子说:“先使自己的言论、思想以及相应的行为一以贯之,然后再使之广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