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安门的来历

如题所述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 广场外围,左为文官官署,右为武官官署,充分显示了中央集权的浩浩声势。清顺治八年(1651年),改建为“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

元朝至元元年(1264年)元世祖诏令以燕京作为中都,至元九年改中都为大都。元大都从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兴建,到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建成,历时18年。大都城从里至外分别是宫城、皇城和大城。

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明大将徐达统率军队攻克元大都,更名为北平。

永乐元年(1403年)正月,燕王朱棣将北平改称北京,暂称“行在”(皇帝在外时的行都)。就位后把首都从南京迁到北京。

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征召全国各地能工巧匠,开始大规模重建北京城。其时,江苏省苏州府吴县香山人蒯祥奉命设计建造皇宫,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承天门。

扩展资料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此时的北京城和清政府一样,陷入风雨飘摇中,天安门,也因为缺乏有效的护理,略显残破。

到了1915年,此时的清朝已经成为历史,民国与清皇室达成协议,紫禁城以内仍属于皇室的私有财产,于是,天安门前也被封闭里起来。

到了1928年,这个时候,国民革命军刚刚结束了北伐,一路上攻克了直系和奉系的势力,并最终在这一年攻克了北京,将张作霖赶回了山海关以外。毫无疑问,成为了新的中国领袖的蒋,也将自己的头像挂在了天安门上。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北京也成为了沦陷区,具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也被伪政权打了标语和旗帜。

不过,随着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天安门也最终回到了人民的手中,此时的画像,与后来我们熟悉的不一样,还是延安时期的毛主席样貌。

此后的天安门,见证了中国发展的起起伏伏和点点滴滴,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之初的天安门前,已经有了我们今天熟悉的模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安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30
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名叫“承天门”,寓“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
意,是紫禁城的正门。当年承天门远没有如今天安门这么壮丽,而只是一座三层楼式的木牌楼,牌楼正中悬挂“承天之门”匾额。此楼于公元1451年毁于大火,1465年予以重建,明末时又毁于兵火,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才大体成为今天的样式,并改名为“天安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0-03
去死dhhhhffhfhvBvlgarivvbVVIP 😞vvvvbbvvbbhh
第3个回答  2018-10-03
比我高考,好。
第4个回答  2011-10-11
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最初被称作“承天门”,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当年的承天门是紫禁城的正门。
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此牌楼毁于大火,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重建“承天门”门楼。明末时,“承天门”又让李闯王的一把大火给烧毁了,直到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修更名,将“承天门”更名为“天安门”,天安门上悬挂的是“天安之门”字样的匾额。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的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