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听力下降的原因(有好的答案我会追加悬赏分)

我只有14岁,近年来听力下降得很厉害,有时连同位跟我说话都听不清楚.
我也很少用耳塞听歌,现在的居住环境也比较静(但3年前的就比较嘈).会不会和心理有关?吃些什么好?

耳聋的防治知识

(一)、药物也能引起耳聋吗?�
随着医药科学的发展,抗菌素的种类日益增新,如庆大、卡那、麦迪到螺旋霉素、先峰Ⅵ号以及洁霉素等等。用量大了均会产生副作用。尤其是庆大霉素的耳毒性较链霉素、新霉素更大,可引起耳聋严重并发症。如发生头晕、恶心、走路不稳,以及高音调耳鸣、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医学上把这类有毒的抗生素叫做耳毒性抗生素。因药物而引起的耳聋就叫做药物性耳聋。常常以链霉素、庆大霉素致聋者最多。耳毒性抗生素已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其中毒情况主要取决于人体的易感性。人体异感性又和人体素质与家族遗传有关。如有的人用了上百克链霉素却没有中毒,有的仅用1克或几克就发生严重中毒。另外与用药剂量、时间、途径有关,用量越大、用药时间越长,中毒也就越严重。药物性耳聋,早期可无自觉症状,耳鸣、耳聋多在用药12周后出现,平均三个月左右。耳聋呈现进行性,多伴有顽固性耳鸣或颅鸣。有的注射后短时间即发生,有的停药数日后才出现。因此,患者与孩子家长,在使用这类抗生素时,要特别慎重。老年人,婴幼儿及肾脏病人更应注意,在用药过程中注意严密观察病情,注意有无早期中毒症状发生。一旦出现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
(二)、噪音性耳聋是怎么回事?�
噪音性耳聋是由于长期遭受声刺激而引起的一种缓慢进行性的听觉障碍。在日常生产和生活环境中,到处都可以产生大量的噪音,由噪音所致的耳聋叫噪音性耳聋,如锻工、纺织工和一些叮当乱响的工种或作业,由于长时间受噪音刺激,而致使听力的严重损害,这些都属于高强度噪音环境中的作用,因此这种耳聋与职业有关。还有就是突然遭到巨大噪音和冲击波引起的耳聋(如爆破、开山、放炮声),叫做急性噪音聋也叫暴震聋。强烈空气冲击波可产生机械性损伤,震破鼓膜或引起内耳出血,听觉感受器损伤等。�发生噪音性耳聋后,最早出现的症状是耳鸣,常为高音调耳鸣,另一症状就是渐进性听力下降,可伴有眩晕、头痛等症状。�噪音性耳聋一旦形成,治疗是很困难的,因此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防治的首要措施是力求降低噪音的强度,装配隔音和消声设施,配戴防声器,如耳塞、耳罩以减少噪音刺激。�
(三)、怎样防治老年性耳聋?�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逐渐减退。一般年过60岁即会有耳聋现象。但老年性耳聋的发生与发展却因人而异。有的人中年以后即出现耳聋,有的人年逾百岁听力也完全正常。发生老年性耳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耳部组织的退行性病变:即由于机体的衰老,中枢神经系统衰退,导致听力减退,还可引起血管硬化,骨质增生,导致内耳血循环障碍,以致听器官退变,产生耳聋。�
2、遗传因素�
3、对耳毒性药物和噪声的敏感性:高龄会增加对噪声和耳毒性抗生素造成内耳损伤的敏感性,随着耳毒性损伤的进展,听力会越来越差。�
4、高血脂症与过氧化物:高血脂老年患者常伴听力障碍。认为高血脂可影响内耳血循环,或使内耳过氧化物增多而致听力障碍。�
5、锌含量下降:60岁以上老年人耳蜗血运中锌含量下降,是听功能衰退的因素之一。�
老年性耳聋应积极治疗。首先是病因治疗,对老年人有听力减退时,应及早配戴助听器,听力可有显著提高,另外预防也很重要。内耳是随机体的衰老而老化,因而预防老年性聋应考虑从抗衰老入手。由于老年人对耳毒性抗生素和噪声损伤的敏感性增高,应慎重使用耳毒性药物和尽可能避免强噪声刺激,老年人还要注意情绪,做到遇事不怒,常吃素食,少吃高脂肪食物,以减少高血脂症。积极防治某些老年性疾病也将有助于控制和改善老年聋。�
(四)、耳朵突然聋了怎么办?�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耳闻一些人睡了一夜觉,第二天早餐起来突然发现一侧耳朵聋了。这些病人多发生在感冒、过渡疲劳、情绪波动之后,时间有的发生在一瞬间,最多不超过24小时,内耳聋就达高峰,到医院检查诊断为“突发性耳聋”。这种病发病突然,常见于健康的成人,以中年人多见,女性比男性稍多,发病前多无任何先兆,常没有明显的自觉原因。�
本病发病的病因常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与下列病变有关:一是血管病变,二是病毒感染。三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四是膜迷路破裂。所以突发性耳聋不是传导声音路线的损害,而是内耳感音部份的损害。
本病的主要症状是耳聋,程度不一,一般不会全聋,多数会有残余听力,常伴有耳鸣,多为低音调,有时耳内有堵塞感,有的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
突发性耳聋较其他神经性耳聋预后较好。有的不经治疗也能自然恢复,只是恢复的过程不同。所以积极治疗尚能获得更好的疗效,而且越早越好。�
(五)、哪些因素可导致先天性耳聋?�
先天性耳聋,即出生后就听不到声音,该病可发生于一侧或两侧,程度轻重不等。�导致先天性耳聋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遗传或近亲生育有影响子女听力的可能性。父母有先天性耳聋,所生的孩子易患此病。但并非所生子女全是耳聋。有的父母虽然无耳聋,但如果是近亲结婚,所生子女的耳聋发生率较高。除此外还伴有耳廓畸形、中耳畸形、外耳道闭锁,内耳发育不全,或伴有智力障碍。�
2、孕期母体患风疹或其它病毒感染:可能影响到胎儿的听力。尤其是母亲在妊娠三个月内患有该病,这时胎儿听力的损害更大。病毒可经胎盘而侵害胎儿,引起内耳发育畸形。�
3、母体孕期使用有害药物,如奎宁、链霉素、庆大霉素等这些耳毒性药物通过胎盘而循环,导致胎儿第七颅神经中毒,从而造成耳聋。�
4、母体孕期曾受深度麻醉。�
5、胎儿的耳组织发育畸形与出生体重不足。�
6、父母患有性病,如感染了梅毒,也可致胎儿耳聋。�
7、分娩期:早产或难产造成对婴儿的缺氧:或使用产钳不当损伤了听觉器官引起耳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8-19
现代科技给我们带来更多生活乐趣的同时,也不免会有一些负面影响,作为年轻一代最为喜爱的随身听就是其中一类产品,为什么这么说?请往下看。
最近,贵州某高校一毕业生在求职面试时,考官把问题说了3遍她都没有听清楚,结果失去了工作机会。医生诊断,这位学生听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听随身听造成听力疲劳。

目前,大学校园里正流行一种快速提高英语听力的方法,即在睡觉时戴着随身听听英语。一些学生对此趋之若鹜。专家认为,这种做法时间长了会严重损害听力。

类似这样损伤听力的事情在国外也屡见不鲜。

摇滚乐和随身听都伤耳朵

两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音乐史教授皮特?杰弗瑞博士听完一场摇滚音乐会后,发现乐队爆炸性的演奏让他患上了耳鸣和失眠,他4%的听力受到损伤。于是,皮特一怒之下将乐队告上了法庭。

皮特案件引起美国社会广泛关注。美国医学专家抱怨,美国的娱乐表演越来越吵了。

1998年,美国医疗协会杂志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至19岁的青少年中,15%的人有听力受损的症状。专家惊呼,美国人比预想的提前了20年开始变聋,听力受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许多40多岁的人的听力状况就和70多岁的人一样。专家认为,导致听力受损的罪魁祸首就是噪音。

除了噪音,随身听也是伤害听力的祸首之一。正常情况下,声音经过一段距离才能到达耳朵,这中间声音中的高频部分已经被空气吸收。如果听随身听,传声器就压在耳朵上,所以耳朵吸收了全部频率的声波,对听力伤害很大。

使用随身听还会造成耳朵在适应较高声音的过程中,对声音层次感觉的灵敏度降低。既使音量没有改变,听者也会觉得声音逐渐变小。因此,听者很容易把音量调到使听力可能受到损伤的程度。所以,长时间使用随身听后,应让耳朵休息一会儿,避免听觉疲劳。

运动最好也别用随身听。因为有氧运动使得血液流向四肢,内耳更容易受到高声的伤害。瑞典人做过一项研究,证明进行有氧运动时听随身听对听力的伤害比平时增加一倍。

附注: 我想这可能是因为人耳本身对突然巨大的声响具有保护的机制,但是当运动时,会影响这个保护机制的启动,造成听力的损害。

噪音如何伤及听力

声音传进耳朵首先引起耳膜震动。中耳内连接着耳膜的三块骨头(三根听小骨)把震动传给内耳的耳蜗。

耳蜗充满液体,与感受声音频率的发(毛)细胞相连,发细胞把震动转化为电子信号,传给大脑。感受高频信号的细胞在外耳蜗,感受低频的紧随其后。

大多数人每天都接触达到危险水平的噪音,但一般时间都不长,不会造成听力损害。听力损害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如果长期接触噪音,尽管每次时间很短,也会造成听力下降。

乐器和电钻一样,同样可能伤害听力,演奏者和听众都得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研究表明,令人愉悦的音乐造成的听力损害较轻,但长期接触高分贝的声音,不管是音乐还是噪音,都会造成听力损伤。噪音能引发的感觉神经听力损伤发生在内耳,当高能量声波震荡耳蜗内的液体时,会过度刺激并引起发细胞死亡。

对此,专家形象地打了个比方,当我们听音量高达110分贝的摇滚乐时,如果我们能给发细胞拍照,那场景就像用大□子在麦田里滚压,发细胞就是那些可怜的麦子。当负责接听某一频段声音的发细胞受损后,该频段的声音就听不见了。

保护好自己的耳朵

人们在接触音量较高的音乐后,会出现「临界值提高」(听力阈值提高)的现象,即以前听见的低音现在听不见了。专家建议听完热烈的音乐会后用如下方式来测试一下听力:听音乐会之前,把收音机的音量调至刚刚能听清楚的位置。听完音乐会后,再次打开收音机,看看是否仍然能听清楚该位置的声音。如果不能,那么说明你受到了短期的听力损伤,要赶快去看医生。

人们在交通繁忙的街道上听随身听时,为把周围的噪音盖住,往往把音量调得很高,所以专家建议不要在大街上使用随身听,如果非听不可,建议使用封闭式或耳塞式耳机。

专家还建议,在噪音环境下,比如听摇滚音乐会时,要戴上抗噪音耳塞,以防止损伤发细胞。经常听音量较高的音乐或接触噪音的人应当定期检查听力,如果是暂时性的听力损伤,定期检查能够保证受伤的耳朵得到及时治疗。

1 数据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受试者为山西医科大学95级在本院的实习生140人280耳,其中男60人,女80人,年龄21岁~25岁,平均年龄23.7岁。受试者均符合以下条件:1无任何耳科疾病史、家族史; 2无耳毒性用药史;3无耳外伤史;4无耳源性并发症及眩晕史;5主诉无听力障碍。其中使 用耳塞型耳机102人(实验组),主要通过耳塞型耳机自学英语、收听电台新闻、音乐等节目。根据每天使用耳机时间又将实验组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从大学1年级到4年 级每天使用耳塞型耳机在1h以下者41人,收听时间0.60h±0.21h, 实验2组每天收听1.0h~2.5h者61人,收听时间1.87h±0.55h。不使用耳塞型耳机的38人为对照组。

1.2 方法:全部受试者在隔声室内进行测试。隔声室符合ISO8253之规定,按照GB7583-87规定的测试方法进行测试。纯音听力计为FA-18型临床诊断听力计(仪器已按GB4854-84进行零级校正)。测试频率为250Hz、500Hz、1000Hz、2000Hz、3000Hz、4000Hz、6000Hz和8000Hz,声强档次为2.5dBHL。如果测试的气导听阈值在25dBHL以上时,则加试骨导,并再进行此频率的韦伯试验。统计学方法采用t检验。

2 结果

结果显示:使用耳塞型耳机者全频段听阈均有提高,与非使用者 相比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且短时间使用者与长时间使用 者之听阈 除250Hz外,其它频率均有差异(P<0.01)。提示:使用耳塞型耳机可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

3 讨论

3.1 从表1可见,实验组在8个频率的平均气导听阈值均高于对照组(P<0.001 )。且实验组4000Hz以上高频区听阈升高幅度明显大于低频区。收听耳塞型耳机1h~2.5h者听阈较<1h者除250Hz外, 其它各频率均有差异(P<0.01),说明使用耳机时间越长听力损害越严重。

3.2 常接触噪声可引起4000Hz的听力首先下降〔1〕。通过观察认为:过量的、非噪声的刺激也可以引起耳蜗的损害,造成噪声性听力下降。其原因可能是耳蜗器官受到长期、过量的刺激后,细胞组织代谢紊乱,供血、供氧不足,致使其末梢感受器损害。本组测试证明:过量刺激不仅仅首先损害4000Hz这个频率,也可以损伤其它高频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由于受损的是高频区的非语言频率区,因而受损者常无自觉听力障碍,贻误最佳的治疗时机〔1〕。该部分听力受损者在隔声室做堵耳试验,结果有13. 2%的人有耳鸣存在,有的呈金属撞击声,有的为喷气声,有的为铃声等等。而此人群已往未觉察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城市环境嘈杂之故。在校大学生为一特殊的青年群体,由于学业任务较重,外界的娱乐接触 、信息接受很少,在学校环境的制约下,仅依靠使用耳塞型耳机接受外界信息及学习外语,致使耳蜗长期受刺激,导致噪声性听力下降。其问题之严重应引起学生、家长、社会及有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

虽然以上使用了较多的专业用语,有些难懂,但我们只需要知道一点:使用耳塞的确对我们的听力有影响,而且视你的使用时间、音量大小而定,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因此小编不得不在此告诫各位,慎用耳塞,注意音量!
第2个回答  2007-08-07
去医院检查一下吧,别拖着,治好要紧~
第3个回答  2007-08-07
中耳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