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通史知识匮乏的高三文科生的苦恼!

我都高三了,但是我的历史成绩就是提不起来。我们用的是人民版的教材,这本书是分专题讲的,我每次也背了,但是一到考试,一看到选择题,我就老拿不定主意。选择题总是错很多,好多背的它也没考。之后我把老教材的5本通史都借来了,但是实在太多内容了,我连上课都来不及消化哪有时间看这。每次历史都奇差无比。一些学历史方法我也不是不知道,但是总觉得自己停留在课本的表面现象,一个一个知识的记是在太耗费时间了!我觉得历史总有一种最精华知识在里头,只要掌握了它,学任何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都不用那么累的去背了。但是到现在我还是没有找到!然后在别人的推荐下我买了《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这本书我还没开始看好多,但有种感觉很深奥啊!我需不需要坚持下来呢?还有应该有很多历史规律我还没找到,请问大家能给我推荐几本对于学高中历史不那么想课本一样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叫你理解历史法阵的规律,并且可以用来解释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的书吗?比如学政治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类的规律?我怎样才能有效率的提高历史成绩呢? 如果有好建议 我十分感激你~~~~~!!!!!

首先,历史并不难,很简单!
我对学历史非常感兴趣,所以我的历史在上学期间成绩非常好。我给你以下建议吧!
历史是一个关于时间的历程,不是现在或未来,是很久以前发生的事件总和!
我们知道直线是无数个点组成的,无数个点通过系统地组合成为直线。
那么历史这门学科也是如此,简单的可以理解为在某个时间,发生了某个事件,出现了某些人物,产生了某些影响,拥有了某些意义!
在记忆方面就是把先后顺序的一个个事件进行拼接起来,还可以与语文、地理等学科综合地进行记忆,不行就把每个历史事件依照发生的时间顺序,记在一个专门的笔记本上,单独学习,并标出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影响、意义)考点并重点记忆!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
一、历史单选题应试策略和技巧
(一)审题方法 第一,明确题目结构中答题项、主干语和条件限定语。答题项是指答案包括的内容和项目,主干语是选项论述的直接对象,条件限定语是对回答内容的各方面限定,包括时间、地点、空间、人物、设问角度 。
如’97第20题,“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C.各殖民地间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其中出现“原因”是答题项,主干语是指“转变”(即由分散的抗英斗争到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7世纪到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分联合一致)。
第二,搞清时空范围。根据限定语,特别要注意提取隐性时间信息,明确题目的时间范围和空间。从近四年历史高考选择题看, 题干中含有限定语的题目至少占了1/3。因此,抓住限定语,无疑是正确作 答的一个前提。
第三,推敲备选项。对备选项要认真推敲。近年来,备选项的干扰性日益增强,需认真分析。
(二)解题方法
1、直选答案。即直接根据掌握教材知识及信息,可以直接得出答案。可谓“一击即中”。
2、最佳选项
特点是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它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
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
例: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 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解析:
新文化运动前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仍是封建思想,所以A项可以排除;
反对儒家传统道德是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而不是把矛头主要指向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所以排除B项。
C项迷惑性最大,因为揭开传播马克思主义新篇章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功绩之一,但不是主要功绩,排除C项。
正是前期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才是主要功绩,因此,最佳选项是D项。
答案:D
3、因果选择题 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 ,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
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
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

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
例:武昌起义后,列强由准备武装干涉转为“严守中立”,导致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列强之间利益冲突,争执不下 B.受到“门户开放”政策的约束 C.革命形势的发展超出列强的预料 D.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足以应付局面
解析:本题通过辛亥革命中列强调整对华政策的史实,考查分析历史现象与现象间因果关系及辨别主要因素与次要因素的能力。如掌握好史实,ABD项都能排除。 答案:C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搞清命题意图。
根本原因
同一历史事物的若干原因中,起着决定作用并带有必然性的因素是根本原因 。
①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原理分析。
②从阶级本质分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人物所在的阶级、政党对于历史事件不仅有深刻的影响,能延缓或加速历史进程,而且起决定性作用。
③从影响历史事物主要矛盾来分析。每一历史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或主要矛盾来把握其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
例1: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极端腐败,激起人民强烈愤怒 C.革命前的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使人民生活状况极度恶化 D.人民觉悟普遍提高,要求建立“民主的社会共和国”

例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旧式农民起义的局限性 B.拜上帝教不适合中国国情 C.在军事策略上屡犯错误 D.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
例3、“府院之争”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A.北洋军阀内部的矛盾 B.总统与总理之间的矛盾 C.军阀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D.美日争夺中国的矛盾
4、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
例:中国共产党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中,不包括 A.没收官僚资本 B.完成土地改革 C.合理调整工商业
D.节减国家机构经费
解析:本题主要从时间上进行判断,没收官僚资本是在解放战争中提出和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实行的,发生在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由此可判断A项是正确答案。 答案:A
解题方法: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

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
5、推理选择题 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
例:
在王安石新法推行过程中,最大的阻力来自 A.大地主 B.中小地主 C.农民 D.皇室
解析:如果考生掌握了中国封建社会一系列自上而下变法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变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此题就不难选出答案A。
6、排序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 ————————做此类题型时可用排除法!!
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议会组建“新模范军”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④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 A.②①④③ B.④②①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①④ 解析:如果考生能记住最先发生的是②国王宣布讨伐议会,可以确定A 两项可能正确,从而排除了BC两项;然后,再分析A对两项的差别,会发现最后的结束事件,A项是③克伦威尔建立独裁统治,D项是④查理一世被送上台,据此,可用直接推断法或排除法,选出正确答案A。
7、比较选择题 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 例:《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中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 A.互相矛盾 B.大同小异 C.完全一致 D.互为补充 解析:本题通过太平天国运动两个重要文件有关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考查对社会经济主张的理解和评价。两个文献都有反封建的一面,但所反映的本质思想却大相径庭,一方面是封建性的,另一面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在对两部文献的社会经济主张进行比较,作出客观评价后,不难得出结论,既不能“互为补充”,也难以“大同小异”,更不是“完全一致”,而是互相排斥和矛盾的。 答案:A 解题方法:根据题干提供的条件,找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判断。
8、材料选择题 此类题目是材料解析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供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考生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其现背后的历史真实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 例:“我们让奥地利和法国的这场战争僵持下去,然后我们出动全部兵力挥师南下。”说这句话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 B.加富尔 C.俾斯麦 D.尼古拉 解析:本材料选自1859年5月俾斯麦(时任普鲁土驻彼得堡公使)写给阿文斯勒伯爵的信。通过提取材料提供的奥、法及言论者的信息,再联系当时的历史及地理知识和所列人物,先判断出法国与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再据“南下”这一指示语而做出判断。答案:C 解题方法:分三步进行:
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
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二、材料解析题解答
读——是解答的前提 1.先读设问,后读材料。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更显思路清晰明确。 2.阅读材料的基本原则:①看两头,找信息。材料的首尾两头,一般是命题者对材料的出处和内容作简要介绍的地方,内容一般包括材料的背景、时间、国别和作者,甚至材料的中心等一个或多个信息。这些说明性文字,往往给解题者某种暗示和引导,有可能埋伏着解题所需的信息,有一定的启发作用,不可漏读。
②读懂、读透材料。应读三遍:
第一遍粗读,找到材料叙述的核心内容。
第二遍细读,正确理解材料的观点,获取有效信息。
第三遍重点读,带着设问有重点地阅读,提取有效信息。 找——是解答的关键 “找”就是从材料和有关知识中,找取解题的信息点、信息源,它往往是与“读”交织在一起的,而且方向是一致的。 1.从材料内容本身——找取有效信息。
2.从材料与课本(回到教材)的关联——找取相似点。比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
这里的关联
一是指试题以课本知识为背景或依托。
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课本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3.从材料内容与设问角度——找取相关点。从材料中找出回答设问的信息,坚持“论从史出”的原则,以充分发挥材料本身在解题中的价值。
答——是解答的落点 1.注意答好第一问 。第一个设问的定位作答是否准确、完整,直接影响着下一问的作答。
2.注意审准设问。在好多设问中,都有一些引导性、限制性词语对问题的回答作出限制要求,
如“依据材料概括提炼”,“不得照抄材料原句”,“根据材料……谈谈认识”,“综合材料……得出结论”,“比较材料……”,“如何评价材料的观点”等。这些限制词语大体上代表了设问内容的本质含义和考查的能力要求,要给予充分注意。
3.注意设问分值。分值大,回答要详尽一点;分值小,回答要简省一点
4.注意解析的完整性、层次性。
材料题解答的完整性和层次性如何,直接决定着得分差别。
如:1997年第46题“谈谈你对西进运动的认识”,只答出掠夺印第安人或推动美国经济发展的,给1分;两方面都答出的,给2分;答出两方面并指出推动经济发展是主导方面的,给3分。由此可以看出,对材料的解析要力求完整深入。
5.注意史学观点的运用。如“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

6.注意答案的简明扼要。
三、历史问答题解答策略
一、审准题目。
准确审题是正确解答的前提。题目的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其基本结构却大致相同,因此,审题也就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大致可分三步:
第一,分析试题结构。历史问答题一般包括四部分: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限定语。
例如:“评述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一题中,“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主干语,“历史作用”是答项语,“民主革命时期”是限定语,“评述”是提示语。 主干语又称"中心语"。一般位于试题的中间,它告诉考生,试题是针对哪一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进行提问的。
答项语就是求答项目,往往位于试题的最后。它具体规定应回答哪些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通常是原因、影响、异同点、特点、性质、结局、意义之类。
提示语常常出现在试题的最前面(个别试题的提示语融合的答项语之中)。规定用何种方式解答,也就是解决怎么答的问题。常用的词语有:“述”、“评”、“论”、“比较”、“说明”等等。
限定语是对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在范围、程度、角度等方面的限定。规定答案要限定在什么范围内,基本上都是位于主干语、答项语、提示语的前面 。题目的限定条件包括时间、空间、人物、设问角度等,要找出这些要素,将答题范围明确界定出来。
如:"简要评述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主要政治活动。"一题中带着重号的词语就属于限定语。其中"简要"是对提示语从程度方面进行的限定,"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对主干语从时间范围上进行限定,"主要、政治"是对答项语从程度、角度方面的限定。
当然,近几年高考问答题的提问方式一般不是那么直截了当。有的是一题多问。有的虽然是只有一问,但问题的各组成部分却不是一目了然。
如98年高考试题第49题:"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试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
题中的主干语是"这种现象"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独立战争相继取得胜利后,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成立了统一的美利坚合众国,而西班牙属拉美殖民地却建立起一系列独立国家",答项语是"原因",提示语是"说明",限定语是"从两个独立战争的背景和进程"。
第二,推敲关键词语。
审题中最易于出错的是限定语。对组成限定语的各词语的推敲,往往决定着考生能否按照命题者限定的范围答题。

第三,推测命题意图。只有认识到了命题者的意图,审题才能算是真正“到位”。做到问什么答什么!切合题意。
二、找齐材料 “材料”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与题目有关的基本史实,二是:答题所需的历史基本理论和基本认识。
“收集”当然是指在自己的“记忆库”中寻找。 三、理清思路 。
1.理清答案的基本结构,筛选要点。设计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答到什么程度?相关要点如何组合?等等。 2.研究试题的分值分布,确定答题的重点。一般情况下,分值较高的问项,理所当然是解答的重点。 3.理清试题本身并未明确指出思考方向的问项的解答思路,突破难点。

这些问题虽然难以把握,但它们往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原因"、"评价"、"体会"等等。
①“原因”。 从各个方面阐述此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
②“评价”。一般应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分析。 消极方面,应从“危害”、“局限”、“不足”等几个角度思考。积极方面,通常又称之为“意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
③“体会”(启发、启示、反映出什么、想到了什么?等等)。
四、规范作答 1.答题格式规范。做到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
2.语言规范。使用历史学科语言 ,用最简捷的语言,最准确地表达考生的思想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08
1、现在的历史教材,倾向于体现一种史观,因此各专题的安排,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最好对各专题的编排思想心中有数。不必要很明确,就是心里要有根线。平时可以和同学就专题内容进行讨论,大家发表看法。不一定要寻求正确答案,只要能让你产生对专题的理解更深了的感觉就可以。
2、选择题常常不止和该专题有关,往往和其他专题进行有效联系,因此不要将各专题割裂来看,掌握历史知识时注意连贯性。有些善于学习的同学在第二轮复习时,会尝试打破教材专题建立自己的分类系统,对同类问题进行整理疏通比较,这是不错的方法。
3、如果感觉通史不行给自己带来了极大不便,建议翻翻好的通史书。不需要像看教材那样仔细,在休闲的时间当看小说一般翻翻就行,主要注意史实间时间上的连贯性和逻辑上的承续性。
4、你急于找到一个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规律,这个心态影响你冷静地去看教材。实际上法阵之类的,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大量掌握,并形成了一定的历史观后才有的,并且每个人提出的并不同。试图用法阵来取代对纷繁的历史事实的厘清,我觉得会让你的学习走入误区,还是放弃吧。静下心来慢慢地循序渐进地掌握史实比较重要。
5、但历史学习需要形成观念和看法,需要掌握史实而又不是机械地掌握史实来实现。注意进行比较和思考,注意多和老师与同学交流。
6、注意答题的技巧。分析选择题造成自己模糊的原因是什么,我认为一般都是对知识点理解不够,平时对同类问题基本没有横向或纵向的比较辨别。做主观题时注意正确理解题意,不要看一眼题目就凭第一感觉莽撞答题。要有清晰的答题思路,不要反复地只及其中一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平时有意识地进行答题训练,结合测试得分情况或求助老师,找到好的答题思路。
7、高三了,不要完全被测试牵着鼻子走。在跟随老师的复习步子的同时,要有自己的时间表。要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节奏,适度紧张而不压抑,是最好的学习内环境。
看的出你有点焦虑,不要急。好好规划你的教材和课余阅读,慢慢地看到实效就可以了。从你对自己的情况介绍来看,你积累知识时不够细心,在知识的连贯性上可能也注意不够。注意识记的同时多思考,注意同类问题的横向与纵向比较,多讨论。
祝你进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07
学任何东西如果有兴趣,就会学的很快。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听一听谢涛的《听春秋》,再看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都是比较浅的东西,可能对你培养历史兴趣有帮助。
再来就是王立群读《史记》,讲的也不错。王立群老师还有《大风歌》,说的是汉初的事情,也很好听。王老师讲的不太深,如果你听了上面两个,应该还基本能听懂。且王老师讲的风趣幽默,让人颇感兴趣。
剩下的,你可以听听评书,比如东汉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杨家将、岳飞传。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历史书了。清朝离现在比较近,看看最新上影的还珠格格,以及金庸先生的鹿鼎记,可以让你对清朝前期有比较好的认识。
不过除了王立群老师讲的,剩下的东西都不是真正的历史,你以后只要不想搞历史,仅仅是学习,这些东西倒是有利无弊。
像什么时间了,名称了,那没办法,就得自己硬背。不过你一条主线如果通了,那剩下的就好办多了。
第3个回答  2011-08-08
历史背是必然的,是最基础的方法。你不背你怎么答题,背是锻炼口语最为基本的写作方法。
高中的历史课本就像一张地图,要想到远方挖掘宝藏,也要千辛万苦,不怕风雨雷电,硬着头皮去做,有朝一日看到彩虹的。
挖宝藏要地图,地图是课本,课本是知识,知识在心中。只有背心中才有一张地图。心中的地图必须是有规律的。
地图也如同一张网。这张网我把它叫“知识网”。
知识如同大海。而你的网到底能捞多少鱼呢!就看看你的网坚不坚固。也就是你的知识牢不牢固。
怎么样说你的知识才是一张网呢!
从夏商到清,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要详知,从近代史到现代史,是如何从战争史跨越和平史,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详知。从古到今背的滚瓜烂熟了,应该基本积成一张网了,但这张网是薄的,还需要通读,《史记》,《资治通鉴》和近代史书等,目的加密这张网。
当然背也不要一字不漏的背,一个单元字数多。可“化整为零”法去记,也就是说“多化少”,抓住关键词去背,然后从资料书中找类似的知识加密。这样一来,无论命题老师怎么出题也不会跳出题海,也许命题老师出题换另个角度考你。但这需要语文阅读分析能力了。

温馨提示:有了一张网,学习就轻松多了,课外知识一目了然。关键答题方法技巧看你语文分析能力了。
若有不知请问!追问

那我现在有没有必要把那5本通史好好看看呢?只有通史是一条主线啊、你的化整为零的方法很好我会采用 那么如果想提高主观题的话,是不是也应该多做题呢?

追答

当你大概了解“古今中外”史后,就应该找老师和同学去考你。考你什么?考你地理位置。而必须从世界地图分布中指定的目标,讲出它的经纬度,气候,山脉,以及国家和人口的风俗等等。 若从中发现有不懂的,就重点攻这方向。
语文 历史 政治 地理 这四科有相关密切的关系。政治主要讲现代人与社会治安管理等知识。通读地理 历史 政治加上好的语文表达分析能力,一气呵成,分析果断,还有一张“三寸之舌”。重要的是要有爱国爱民之心。
那5本通史只不过是表面知识而已,课本上的知识如同例题,是一张非常非常薄的网。命题老师不是按部就班从课本搬写下来的,他们是从课外要些相关类似知识考你的。
这是为了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高考几乎不考课本上的。切记!!!
这里再啰嗦一下,这时高三临时抱佛脚,恐怕来不及了。知识靠积累。依我见,这些文科知识应该在高一通读懂了,备高二有充足的时间面对会考,高三属于摸索答题技巧阶段,课本基本派不上场了。
恕我直言:别人策划方略攻城了,你还磨兵器?
若有不明白的,请继续问我,我一一告诉你。

追问

恩,谢谢你的忠告!!!!!

第4个回答  2011-08-07
这位同学。历史光是背下来就答题的话,选择题就不说了,主观题关键是正确理解题目的意思,其实历史答题是有技巧的,由于时间长了,我也忘的差不多了。。一般回答原因都从政治经济文化三反面加以叙述,其他的等我有时间找到资料整理出来了在给你说吧。。睡觉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