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

如题所述

台风的成因,至今仍无法十分确定,但已知它是由热带大气内的扰动发展而来的。在热带海洋上,海面因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容易蒸发成水汽散布在空中,故热带海洋上的空气温度高、湿度大,这种空气因温度高而膨胀,致使密度减小,质量减轻,而赤道附近风力微弱,所以很容易上升,发生对流作用,同时周围的较冷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不已,终必使整个气柱皆为温度较高、重量较轻、密度较小的空气,这就形成了所谓的「热带低压」。然而空气之流动是自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就好像是水从高处流向低处一样,四周气压较高处的空气必向气压较低处流动,而形成「风」。在夏季,因为太阳直射区域由赤道向北移,致使南半球之东南信风越过赤道转向成西南季风侵入北半球,和原来北半球的东北信风相遇,更迫挤此空气上升,增加对流作用,再因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方向不同,相遇时常造成波动和旋涡。这种西南季风和东北信风相遇所造成的辐合作用,和原来的对流作用继续不断,使已形成为低气压的旋涡继续加深,也就是使四周空气加快向旋涡中心流,流入愈快时,其风速就愈大;当近地面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17.2米时,我们就称它为台风。
从台风结构看到,如此巨大的庞然大物,其产生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雨是由云“变”来的。雨滴的体积是云滴体积的100万倍。也就是说,要100万个云滴才能构成一个雨滴。在湿空气中,因冷却而凝结出云滴。对于云体温度高于0℃的暖云来说,云中存在大小不同的云滴,大云滴下降速度快,上升速度慢;小云滴下降速度慢,上升速度快。于是,由于大小云滴相对速度的差异,使得大云滴有机会与小云滴相撞,结果小云滴就合并到大云滴中去了。这样,大云滴不断地增大,又因为上升气流分布不均匀,大云滴可以在云中多次上下运动,再加上云内的湍流作用,大云滴增大的机会就增加,于是大云滴越来越大,直到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掉下来成为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6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台风是一种热带气旋,它产生于赤道附近的热带洋面上,在热带地区,受强烈日晒,海水大量蒸发成了水气。有热有湿的空气不断地升到了高空,形成强劲的上升气流。水气升到高空后凝结成水滴,释放出大量热量,使得海水蒸发越来越大,水汽越来越多。升到高空的空气受到地转向力的影响,不断旋转,使得大量的云层呈螺旋状,并向中心会合。云层逐渐加厚风也逐渐加强,形成了台风。
为什么会刮台风?
1.夏天到了,阳光越来越充足,太平洋上的空气不断变热,迅速上升,周围较冷的空气马上流过来补充。
2.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这就是流动的空气开始打转儿,形成的大旋涡就是台风。袭击我国的台风大多产生在菲律宾以东的太平洋上。
3.一旦台风形成了,就会打着猛烈的旋涡开始推进。台风的北面常有较强的高气压,因此台风就绕过高气压向北推进 先看看云的构成。 云是由大量飘浮在空中的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或者由小水滴和小冰晶混合组成。它们的个头很小,大多数直径还不到1毫米的百分之一,在1立方米的空间中,可以密集地存在几千万甚至几亿个。他们高悬在空中不往下掉,是由于空气中有上升气流在下面顶托,云中水滴或冰晶个头很小,重量很轻,下降的速度非常缓慢。一个直径20微米的云滴若从1000米的高空掉下来,需要整整6个小时。何况云滴在下降过程中还要连闯两个大关:一是冲过上升气流的顶托,另一个是经受住被再一次蒸发掉的危险。只有水汽在云滴上继续进行凝结或凝华,以及云滴间相互碰并,大水滴不断“吃掉”小水滴,使得体积越来越大,以至大到本身的重量足以克服上升气流的阻力时,才能以雨、雪或其他形态降落到地面上。从云到雨,实际上就是一个水滴或冰晶成长壮大的过程。云滴变大后从云中降下来,究竟是雨、是雪还是其他形态,这主要决定于云内和云下温度的高低。当云内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上时,云完全由水滴组成,云滴增大后掉下来便是雨。云内温度虽然低于摄氏零度,但云下气层的温度如果仍然高于摄氏零度时,云滴增大后掉下来的虽然可能是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但在通过云下较暖的气层后也会融化为雨滴。来不及完全融化的,就会雨、雪同下,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雨夹雪。只有当云内和云下的气层温度都低于摄氏零度时,掉下来的才是雪花。炎热的夏季,有时乌云滚滚,狂风大作,可就是不见雨滴降落。而在冬季,有时空中只有几片薄薄的浮云,却能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来。这是因为,夏季温度高,虽有较强的对流运动,但由于蒸发太厉害,水滴在下降过程中,来不及碰撞和合并就被蒸发掉了。冬天就不一样了,由于冰晶在降落过程中不但蒸发少,而且还会继续凝华增大,以至于达到超过气流升力的程度。近几年,气象科学迅速发展。人们根据云雨的形成原理,在干旱季节进行飞机或高炮人工增雨作业,将干冰(固体二氧化碳)、碘化银、液氮或别的化学药剂播撒到云中,促使云内温度下降,导致冰晶增多、增大而致雨,连连取得成功。
第2个回答  2013-12-16
台风形成  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而使海水温度升高,海水蒸发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而水汽在抬升中发生凝结,释放大量潜热,促使对流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令海平面处气压下降,造成周围的暖湿空气流入补充,然后再抬升。如此循环,形成正反馈,即第二类条件不稳定(CISK)机制。在条件合适的广阔海面上,循环的影响范围将不断扩大,可达数百至上千公里。   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产生摩擦,由于越接近赤道摩擦力越强,这就引导气流柱逆时针旋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旋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快而气流柱跟不上地球自转的速度而形成感觉上的西行,这就形成我们现在说的台风和台风路径 雨(rain)是从云中降落的水滴,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遇冷变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组成了云,它们在云里互相碰撞,合并成大水滴,当它大到空气托不住的时候,就从云中落了下来,形成了雨。雨的成因多种多样,它的表现形态也各具特色,有毛毛细雨,有连绵不断的阴雨,还有倾盆而下的阵雨。雨水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淡水资源,植物也要靠雨露的滋润而茁壮成长。但暴雨造成的洪水也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
第3个回答  2020-11-26
第4个回答  2019-03-30

台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