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称的由来

“中国”这个名称是怎么来的,在什么时候称中国为“中国”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0

中国共产党最早在1931年建立过局部的国家政权,名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1940年《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要建立“中华民主共和国”。

1948年10月27日形成的《共同纲领》初稿——《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稿》,将新中国的国号命名为“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

扩展资料:

国号的确定:

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备会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决定筹备会分成六个小组,其中,第三小组负责起草《共同纲领》, 组长周恩来;第四小组负责拟定《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政府方案》, 组长董必武。这两个小组都对国号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关于新中国国号叫什么,代表意见分歧很大。有的提议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有的提议叫“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有的提议叫“中华人民民主国”,还有“民主主义人民国”、“中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华联邦民主国”和“共和国”等提法。

最后集中在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叫“中华人民民主国”两者的选择上。以张治中和张奚若为代表的一些民主人士主张突出“共和”二字。张治中说:“‘共和’这个词的本身就包含了‘民主’的意思,何必重复?

不如就干脆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无党派人士、清华大学教授张奚若说:“有几位老先生嫌‘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名字太长,说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名。

我看叫‘中华人民共和国’比‘中华人民民主国’好,有‘人民’二字就可不要‘民主’二字,焉有人民而不民主哉?且‘民主’一词democracy来自希腊字,与人民同意。”

黄炎培、张志让为代表的一些民主人士主张突出“民主”二字。6月19日,李维汉将黄炎培、张志让两位老先生《提议国名定为“中华人民民主国”》的建议写成书面材料,送筹备会主任、副主任。

黄、张建议:“我国国名似可将原拟‘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改为‘中华人民民主国’。将来进入社会主义阶段时,即可改称‘中华社会主义民主国’。”

参考资料:

中国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号的由来是什么?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10-14

“中国”一词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得很早,运用得也很普遍。这一称最早出现于距今约3000年的西周初期。在1963年出土的一件西周武王时期文物上,有铭文“余其宅兹中或”等字样。据考古和文字学专家考证,“中或”就是“中国”。我国古代国字的含义作“域”或“帮”解。“中国”就是“中央之域”或“中央之帮”。

严格的说,古代“中国”是个形容词,而不是一个专有名词。这就是说,我国古代各个王朝都没有把“中国”作为正式国名。如汉朝的国号是汉,唐朝的国号是唐,以后建立的王朝国号有宋、辽、金、元、明等,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条约上签署的国名是“大清”。所以史记上出现的“中国”字样,并不等于我们今天所说所指的中国。

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把“中国”作为“中华民国”的简称。全国解放后,我们也把“中国”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扩展资料:

历史上中国的别称:

1、九州:相传禹治水后,分中国为九州:冀、兖、青、徐、荆、阳、豫、梁、雍。

2、赤县神州:《史记·孟子荀子列传》战国邹衍言:“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3、神州:《中华大字典》言:“神州,中国之别称。”始于战国后。

4、海内:《辞源》“四海”条注:古人以为中国四周皆是海,所以把中国叫做海内,外国叫海外。

5、华夏:《史记·夏本纪》言:“禹封国号为夏”。《左传·定公十年》言:“夷不乱华。”夏原为国号,华原为国名。后称华夏为中国。

6、中夏:《后汉书》言:“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函夏,《汉书》言:“以函夏之大汉兮,彼曾何足与比功。”晋朝张景阳《七命》言:“王猷四塞,函夏谧宁。”

8、此外还有九牧、九区、九域等称呼。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华人民共和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1-09
中国,是我们祖国的名称,各族人民都为生活在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而感到自豪。但是“中国”这个名称的内涵,是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的。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上古时期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 ,”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转】襄公二十六年(前547年):“楚失华夏''。唐代经学家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族,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中国”一名虽然早在3000年前已见于历史文献,但它原先只是一种地域概念。从夏、商、周开始到清代,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例如汉朝,正式国号是“汉”,匈奴在与汉朝交往的官方文书中也称“汉”,而不称“中国”;又如唐朝,正式国号是“唐”,吐蕃、回纥、南诏、渤海等政权与唐会盟的盟文中称唐朝为“唐国”或“大唐国”,日本则称中国为“唐土”。其后如宋、辽、金、元、明、清各朝,国号分别为“宋”、“辽”、“金”、“元”、“清”,而不叫“中国”。不清政府与外国签订的许多不平等条约上,署的国名都是“大清”。不过,明末清初来华的西方传教士,已开始称我国为“中国”或“中华帝国”;当时和传教士有交往的一些士大夫,也已用“中国”来称呼自己的国家。这时的“中国”,显然已是指称与外国相对的有自己主权与疆域的国家。
但在古代,人们所说的“中国”,并不是现在的“中国”。
“中国”,是“中央之城”或“中央之国”的代名词。在我国的文献中,“中国”一词有六种含义:
1.指皇帝所在的都城。
2.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因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一般都处在各诸侯国的中间,所以叫“中国”。后来又发展为凡是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都叫“中国”。
3.指中原地区。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诸夏地区不仅居住着汉人,也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人们把这个地区叫“中国”。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从汉代起,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
历史上“中国”的范围,除了王朝之外,还应包括各民族建立的政权和部落。19世纪以来,“中国”则指我国的全部领土,与古代的不同。

真正以“中国”做为正式国名简称,是从一场近代十分有名的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建立的中华民国开始的。从这时起,“中国”才成为具有国家意义的正式名称。今天,“中国”已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了,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上统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中国”(China)。
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第4个回答  2019-08-13
“中国”一词的历史含义与变迁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中国卫星地形图,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