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与南诏之战的经过

如题所述

唐廷早对南诏占据滇池不满,现阁逻凤杀死朝廷命官,唐决定兴师讨伐南诏,于十载派鲜于仲通率8万大军进击。鲜于仲通自恃兵多将广,数次拒绝南诏的求和,迫使南诏被迫向吐蕃求援。四月,在诏、蕃联军的夹击下,唐军兵败西洱河(即洱海),“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战后,南诏转而投靠吐蕃,十一载正月初一,吐蕃正式册封阁逻凤为“赞普钟南国大诏”,意即吐蕃赞普之弟,云南国王。从此,南诏与吐蕃结盟,共同反对唐廷。
天宝十三载(754年)六月,唐诗御史剑南留后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进讨南诏。南诏采用诱敌深入、坚壁不战的策略,使唐军兵疲粮尽,瘟疫流行,在还军途中被南诏军全歼,李宓被擒(一说沉江而死)。次年,“安史之乱”爆发(参见唐平安史之乱的战争),唐再也无力顾及西南,阁逻凤趁机统一了云南。
大历十四年(779年),阁逻凤去世,因其子凤伽异已先亡,其孙异牟寻即位。十月,南诏、吐蕃联兵20万分三路进犯西川,企图夺取成都。此时,中原内乱早已结束多年,唐德宗李适派名将李晟率5000精兵南下,与驻川唐军配合,大败异牟寻众,斩首6000级,并一鼓作气,把诏、蕃联军赶过大渡河。战后,南诏元气大伤,吐蕃却将惨败的罪责归咎于南诏,改封异牟寻为日东王,取消了双方兄弟之国的关系,置南诏于臣属藩邦的地位。从此,吐蕃年年向南诏征收重税,还占据了南诏的险要之地,设立营堡,调遣南诏军队出兵助防,使南诏疲惫不堪,异牟寻对吐蕃强烈不满,在其清平官郑回的建议下,开始寻找机会重新归附唐廷。
贞元九年(793年),异牟寻派遣三批使者分别取道今四川、贵州和越南,前往内地,向唐王朝表示归附。这三批使者都安全到达了成都。十月,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派节度巡官崔佐时携带唐德宗诏书,出使南诏。十年正月初五,异牟寻与崔佐时在点苍山神祠会盟,结束了唐与南诏对峙隔绝40余年的局面。
点苍山会盟后,异牟寻派人先杀吐蕃在南诏的使者,然后乘吐蕃征调南诏军助其攻打回鹘之机,突然袭击,大破吐蕃于神川(今云南中甸塔城),捣毁了金沙江上游的铁索桥,溺死蕃兵以万计。南诏收复了铁桥以东城堡16座,俘吐蕃10余万人,擒其王5人,与唐南北策应,使吐蕃处于钳形包围中,既不敢东犯河湟,又不能南侵云南,扭转了唐王朝在西南、西北边疆的被动局面(参见神川之战)。
元和三年(808年),异牟寻去世,其子寻阁劝继立一年后也死去,子劝龙晟继位。十一年,南诏弄栋节度使王嵯巅杀劝龙晟,立其弟劝利晟为王,独揽大权。太和三年(829年),王嵯巅背盟毁约,起兵叛唐,南诏军很快攻入成都外城,虏掠成千上万能工巧匠和无数金银财宝而回。四年末,南诏遣使入朝谢罪,与唐廷继续保持臣属关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