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郑板桥

如题所述

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蘇兴化大垛人,祖籍蘇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
生平

郑燮生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父亲郑立庵是县私塾教师,教授几百名学生。郑燮自幼随父亲读书,爱读历史书和诗文词集,博学强记,所读的书都能背诵。少年时在真州毛家湾读书。康熙秀才、雍正壬子年(1732年)到南京乡试中举人。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赴北京礼部试,中进士。乾隆七年(1742年)出任山东范县令。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郑燮为官,爱民如子,任潍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贷粮,令老百姓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修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火烧掉;潍县老百姓感戴他的恩德,为他建立生祠。郑燮对於民事处理公正,十二年没有一件冤案。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游山东,封郑燮为书画史,郑燮自刻印章一枚:《乾隆东封书画史》。

著作

著作有《板桥诗钞》、《板桥词钞》、《板桥家书》、《板桥题画》、《板桥先生印册》等自刻本行世。

书画成就

郑燮为官清廉,後来因老病罢官客居扬州,身无长物,只有廖廖几卷图书,便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被世人称为「三绝」。其诗宗陶渊明、陆放翁,画竹似蘇东坡。郑燮以篆、隶、草、行、楷等各种书体的字形,并以兰草画法入书,形成有行无列、疏密错落的书法风格,创造了「六分半书」的书体,後人亦称之为「板桥」体。

扬州瘦西湖郑板桥观芍亭

绍兴兰亭古迹公园郑板桥临兰亭序碑

江南贡院郑板桥临难得糊涂

郑板桥手书对联

藏於山东博物馆的郑燮真迹

郑燮的绘画理论
郑板桥注重对自然和周围事物的观察,师承自然;他写道:「风和日暖,冻蝇触窗纸上,冬冬作小鼓声。於时一片竹影响零乱,岂非天然图画乎!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於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主张「意在笔先」;他在一幅画上题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於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

轶事

郑板桥在《板桥自敍》中公开承认自己喜好男色:「余好色,尤喜馀桃口齿,椒风弄儿之戏。」

因嗜吃狗肉,曾经有大学士纪晓岚宴请郑《狗肉全席》大餐代乾隆皇求画趣事,画收藏於故宫。

参考资料:台北乱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31
古代人,本名郑燮(1693年11月22日-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板桥道人,江苏兴化大垛人,祖籍苏州,清朝官员、学者、书法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24
郑生三十无一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要有掀天揭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固不在寻常蹊径中也。他的作品不是自然景物的“再现”,不是前人艺术的翻版,也不是远离生活的笔墨游戏,是有着独特个性,有创新精神的。因而,自它的作品问世以来一直深受国内外人们的欢迎。不难发现,人们的审美标准,喜欢有个性,有意境,有创新,有感染力的作品,这就给我们启示:作品只有具有个性、创新,才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