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历史

如题所述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成立,着手开展长江的综合治理。

1955年开始全面开展长江流域规划和三峡工程勘测、科研与计划工作,1957年底基本完成。

1970年12月26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批准兴建,这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为建设三峡工程作实战准备。

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三峡工程的立法程序并进入实施阶段。

1993年9月27日,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在宜昌市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鹏在宜昌三斗坪向全世界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扩展资料

三峡工程:

1、一期工程5年(1993-1997年),除准备工程外,主要进行一期围堰填筑,导流明渠开挖等。

2、 二期工程6年(1997-2003年),工程主要任务是修筑二期围堰,左岸大坝的电站设施建设及机组安装等。导流明渠截流是二期工程转向三期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

3、三期工程6年(2003-2009年),本期进行的右岸大坝和电站的施工,并继续完成全部机组安装。届时,三峡水库将是一座长达600公里,最宽处达2000米,面积达 10000平方公里,水面平静的峡谷型水库。 

三峡工程投资: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静态总概算(1993年5月末价格,不包括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为900.9亿元。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元。

三峡工程施工期长达17年,且其资金来源多元化,计入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动态总投资,估算约为2039亿元。近年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物价稳定、利率下调,预测三峡工程总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元。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三峡水利枢纽工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长江三峡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8-24
据古人类学者研究,早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三峡地区已有人类祖先的遗迹。巫山大庙区龙骨坡发现的三峡人类化石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这一发现充分证明了三峡地区是亚洲古人类起源地之一。
至旧石器、新石器时代,即中更新世至全新世时期。三峡地区的早期人类活动已相当活跃。位于库区境内的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忠县及丰都等地,均发现了当时人类活动的遗迹、遗物。早在1959年,考古工作者就在瞿塘峡东口的大溪镇附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公元前22年,夏、商、周、战国时代。三峡地区曾为“九州”的深州、荆州之境。是古时巴、楚氏族繁衍生息的重要地域。距今一千六百年前,巴族首领建都于江洲(今重庆市),成为当时巴国军事、文化中心。至西周晚期,据考证当时楚国的西南境已延至巫峡东段的香溪河流域,亦成为三峡地区重要的氏族部落。因此本地区现存一批商周时代的遗址,如秭归树坪墓群、牛口墓群、天登包墓群、云阳故陵楚墓、涪陵小田溪墓群等。
秦汉时代,秦始皇二十六年后(公元前221年)完成统一,普遍推行郡、县制度。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又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州。本地区为益州巴、巴东二郡,荆州南、宜都二郡所辖。这时期本地区经济繁荣,人民生活稳定,现存大部分墓葬群都迄于这个时代。而且还保存了汉代墓葬制度的地面遗物忠县二阙。
魏晋时代,本地区曾为蜀汉、东吴辖区,仍属益州巴、巴东二郡,属荆州建平、宜都二郡辖,西晋初,巴、巴东二郡改隶梁州。公元304年,巴氏族领袖李雄称成都王,二年称帝,国号成。公元338年其侄李寿改国号汉,辖今四川东部地区。公元347年,桓温灭成汉,穆帝建东晋,至东晋末,本地区共设巴、巴东、涪陵、建平、宜都五郡。巴县华光墓群为代表的晋代遗物是了解那个时期最好的历史遗迹。
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混乱。南朝萧梁,本地区曾设楚、信、荆、宜、万五州。北朝西魏又设楚、信、荆、拓、通、开、临江七州,至北朝北周,又增南州,共设八州,十几郡,下置二十县左右。现存南朝忠县象鼻石崖墓群为代表的墓葬是那个时期的遗存。
隋开皇元年至三年间(公元581~583年),隋文帝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二级制,以州统县。本地区设信、临、渝、荆、南、陕、开等州。后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又改郡、县二级制,下置巴东、临江、夷陵、涪陵等郡。现奉节县白杨沟墓群、宅坪墓群中均为隋代遗物。
唐贞观年间全国实行道、州(府)、县三级制,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设开元十五道,本地属隶山南东道,下置渝、涪、忠、开、夔、南、归、陕七州及云安监。唐朝经济繁荣鼎盛,因此大量地面、地下文物都始于这个时期,以涪陵白鹤梁枯水题刻为代表。
北宋废道为路,南宋沿袭,本地区属夔州。下设大宁监、云安军、咸淳府、重庆府、直隶夔州路,另设涪、归、开、夔各州和巴东安抚司,石硅安抚司。本地区保留了当时大城市、早期工业遗址(窑址、冶炼址)及地面石刻。
元废军、监制改省、路、州、县四级制,本地区属四川行中书省夔州路、重庆路及湖广行中书省峡州路。元末明初(公元1361年~1371年)明玉珍及其子明升,在四川建立大夏政权,建都重庆。重庆弹子石大佛是当时的历史遗存。
明废路改府,省州改县。本地区设重庆、夔州、宜昌三府、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因秦良玉抗元有功,另设石柱宣慰司。崇祯十七年(公元1640年),张献忠四川建大西农民政权,大宁隶属,至清顺始三年(公元1646年),大宁始被清统始。清袭明制。现存大量地面建筑,庙宇、祠堂、民居都是那个时期的遗物。
中华民国元年,(公元1911年)裁废道制,以府、州、厅、直隶省政。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设四川、湖北省政府,推行行政督察区制。本区隶属四川省第八、九行政督察区及湖北省宜昌行政督察区。抗战期间,重庆市为国民政府陪都,大量遗迹的保存反映了当时抗日救国,革命斗争年代的史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公元1949年)后,1953年撤消原行署区,成立四川、湖北两省,该地区置重庆、涪陵、万县、宜昌地区行署。下设22个市县。
1、地形环境库区由丘陵、中低山和峡谷组成,东段为深嵌于巫山山脉中的三峡峡谷,长约160km。西段为四川盆地东部的低山丘陵区,长约450km。
巫山山脉位于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的东缘,平均海拔700~800m,长江由西至东又折向东南,切穿巫山,形成著名的三峡自然景观,亦构成川鄂间的天然通道。长江较大的支流亦分布于此段,梅溪河、大宁河、香溪河、神农溪等地区是史前巴、楚先民修养生息的主要地段。此库段内分布有7市、县,即:湖北宜昌市、秭归、兴山和巴东县,重庆的巫山、巫溪和奉节县。
自奉节县上溯至库尾地段的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300~700m,在该段内,长江位于盆地底部,河谷形态以宽谷为主,辅以小型峡谷段。此库段内长江最大的支流为乌江,其它较大的支流有御临河、龙溪河、澎溪河、磨刀溪,长滩河,它们呈树枝状分布于干流两侧。由于两岸河谷地带地理条件优越,史前即为巴人祖先的重要聚居地。该库段内分布有重庆、涪陵、云阳、万县、忠县、开县、丰都、长寿、武隆、石柱、巴县、江津、江北、合川等市、县。

参考资料:baidu文库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2
你好
这是长江三峡景区的历史文化
巴楚文化的发祥地,黄帝正妃、西陵之女嫘祖的诞生地,三国时期历史事件的重要发生地,西汉明妃王昭君的出生地,我国古代伟大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的故里,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名胜古迹,极大地丰富了风景区的历史文化内涵。同时,李白、杜甫、白居易、欧阳修、苏轼三父子、陆游等历代名人游峡的足迹和颂峡的诗篇,为风景区增色添彩。长期居住于此的土家族乡民,至今保留着古朴淳厚的民族饮食、婚丧、宗教、服饰、民居、民庆、禁忌等方面的文化习俗,如摸秋、洗三打喜、挂艾蒿、跳丧、哭嫁等,体现了植根宜昌乡土、附丽西陵山水、浓抹风土人情、活现巴楚遗风、长于民歌乐舞的鲜明个性。可以说,风景区不仅是画的长廊,也是神话传说、传统文化的长廊。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08-11
什么方面的历史
第4个回答  2011-08-10
几千万年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