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

历史上所谓的“清朝三大疑案”是哪三大 具体又是什么情况跟过程 好像是孝庄下嫁 雍正登基,乾隆身世

应为清朝四大疑案,清宫四大疑案主要是指清朝宫廷中的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被刺、偷龙换凤这四大疑案。

“太后下嫁”就是关于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下嫁摄政王的疑案,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谥号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

“顺治出家”是关于顺治皇帝是否出家当和尚的疑案。“雍正被刺”是关于雍正之死到底是否被刺致死的疑案。

“偷龙换凤”是关于乾隆身世之谜的事,到底雍正帝清世宗胤禛是否真的与海宁陈世倌换子,这是一大疑案。

1、太后下嫁

太后指清太宗皇太极之妃博尔济吉特氏,她是世祖福临的生母,卒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谥号为孝庄文皇后;摄政王是指睿亲王多尔衮。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孝庄文皇后系多尔衮之兄嫂,弟妻兄嫂,按汉人的道德观念来看,是一件不合伦理的事。所以就算确有其事,清代正史也不会有记载。

但野史关于这方面的记录很多。如张煌言的《建夷宫词》之一有云:“上寿称为和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清末才刊行的《苍水诗集》有句云“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即是指太后下嫁这件事说的。

诗作者张煌言是清初人,与多尔衮同时,所说当有所本。另据《朝鲜李朝实录》仁祖二十七年(公元1649年,清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亦有“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这样去“叔”字改称“皇父”的记载,它间接地透露了多尔衮称皇父“已为太上”与太后相对称,正是太后下嫁的一个旁证。

何况多尔衮之改称“皇父”不但明载于《清实录》与蒋良骥《东华录》等书中,即当时流传到今的许多档册和文告中,于抬写皇上处,一并抬写摄政王,而摄政王之上,或冠以“皇叔父”,或冠以“皇父”字样。

当然,野史未必可信。

我们也不要忘了另一个事实:满洲入关以前的社会性质虽已由奴隶制迅速向封建制过渡,但很早很早以前女真人的落后习俗,如弟娶兄妻、妻姑侄媳的一些群婚制的残余,延续到入关初年,也是不足为怪的。那么,太后下嫁这件事是可以相信确有其事的。

2、顺治出家

史载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八月十九日,皇贵妃董鄂氏妃甍。世祖福临哀悼殊甚,为之掇朝五日。旋既下旨追封为皇后。

有的人以讹传讹,说这个妃子是明末人冒辟疆的姬人董小宛,当清军入关之初,被掠至京师,后入宫,赐姓董鄂氏,跟着又册立为贵妃。据说董鄂妃曾是顺治弟弟的福晋,在进宫伺候皇太后时见到了顺治帝,两人一见钟情。谁知董氏入宫之后,竟以不寿卒。

然世祖之于董贵妃,宠冠六宫,莫与伦比,乃红颜薄命,惹得世祖终日闷闷不乐,不数月,遂弃皇帝不为,遁入山西五台山,削发披缁,皈依净土。上述就是顺治出家的由来,历来故老相传如此,是否真有其事呢?

首先我们应该承认清世祖福临好佛,宫中延有木陈、玉琳琇二禅师,尊礼备至。世祖钤章有“尘隐道人”、“懒翁”、“痴道人”等称号,又谕旨对木陈有“愿老和尚勿以天子视朕,当如门弟子旅庵相待”云云。世祖信佛是事实,谁也否认不了的。

其次要说,世祖死去前几个月,适值孝献皇后董鄂氏之丧,世祖哀痛过情,为世所叹异。因而就有人认为世祖是由悼亡而厌世,终于脱离尘网,遁入空门。从此传为“万古钟情天子”的一段佳话。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合的。不错,由于世祖好佛,他死前确实有过要求祝发为僧的念头。

但事实上在他死去的前几天,只是叫他最宠任的内监吴良辅去悯忠寺(今北京市广安门内法源寺)削发,他本人也曾亲自前往观看过。这里还说明世祖当时并无大病。那么,世祖是怎样死的呢?据当事人王熙《王文靖集·自撰年谱》载:“奉召入养心殿,谕:朕患痘,势将不起。”

张宸《青王周集》亦称:“传谕民间毋炒豆,毋燃灯,毋泼水,始知上疾为出痘。”两人所记完全相合,可以互相印证。这就很清楚地告诉我们,世祖既死于出痘,那么,遁入五台山祝发为僧的说法,就并不可信了。

3、雍正被刺

世传清世宗胤禛暴崩的原因,说法不一,有说是被刺而死的,振振有词。这一说法究竟可信吗?

说来话长,它起因于雍正七年(1729年)曾静、张熙一案。曾静慕明末人吕留良的为人,以排满复明为职志,因遣其徒张熙诡名投书川陕总督岳钟琪,劝他为祖先(岳飞)举义,不成,狱兴、辞连吕留良。

世宗严加处治,戮留良尸,留良子葆中,时为编修,亦论斩。传说吕留良有一个幸存的孙女,名叫吕四娘,她的剑术之精,冠绝侪辈,立志要为父祖报仇。后来她潜入宫内,终于刺死了世宗,并把世宗的脑袋割下,提着逃走了。

好事的人说是根据鄂尔泰传记的记载,说世宗暴崩的那一天,上午还“视朝如恒,并无所苦”,就在那天下午,忽召鄂尔泰入宫,而外间喧传世宗暴崩的消息已满城风雨了。鄂立刻“入朝,马不及被鞍,亟跨骣马行,髀骨被磨损,流血不止。

既入宫,留宿三日夜,始出,尚未及一餐也”。人们认为,当时天下承平,长君继统(清高宗弘历二十五岁登位),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要搞得这般惊慌失措的。这就只能说明世宗被刺的说法并非没有道理。

这里需要将真人真事与野史传闻区别开来,曾静、张熙一案牵连的吕留良等人都是真人真事,是历史真实;但提到吕留良的一个孙女,是传说,不是历史事实。世宗死的年月日是事实,但说他是暴崩,并不见明文记载,也只是传说,目前尚不能证实其事。此其一。

上述鄂尔泰传记所描述的鄂仓皇上朝一段情节,写得惟妙惟肖,好像真有其事似的。但至少在正史记载里,如《清实录》、《清史列传》、《清史稿》等书并没有这类的记载。

当然,没有文字记载,不等于没有这件事;而且直到今天仍无法得到证实,也就不可能确认有这件事;即使鄂尔泰的仓皇上朝是事实,也不能证明世宗一定就是被刺,因为二者并没有必然的内在联系。此其二。

世宗本人好佛好道,“所交多剑客力士”,传说“结兄弟十三人”。皇帝与人结为兄弟之事,未必可信;但既好佛好道,多交剑客侠士,则炼丹求长生之术,容或有之。求长生吞丹药,以致暴崩,也有可能。秦皇、汉武之事,早有先例在。此其三。

有人建议发掘清西陵的泰陵(清世宗胤禛的陵墓),看看世宗到底有无头颅,以证实被刺与否。后因发掘工作过忙,未果,当然,清世宗死于1735年,尸骨早寒,一旦发掘,果能得其一二遗骸,固可定案,但要付出的代价未免太大,也只好等待将来再说了。

4、偷龙换凤

这里指的是清世宗胤禛与海宁陈氏换子的传说。浙江海宁陈氏,从明末起,累世簪缨。数传至陈之遴,清初降于清,位至极品。稍后,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等父子叔侄,都是高官厚禄,尊宠备至。康熙年间,世宗时为皇子,与陈世倌尤相亲善。

恰巧碰着两家各生一子,年、月、日、时辰无一不同。世宗听说,十分高兴,命抱子入宫,过了许久,才送回去。陈氏发现,送还的已经不是自己的男孩,而且易男为女了。陈家万分震怖,但又不敢出来剖白,只得隐秘其事。高宗尝南巡至海宁,当天即去陈家,升堂垂询家世甚详。

将出,至中门,命即封闭,并告以后不是皇帝临幸,此门不得再开。所以此后陈氏家中永远关闭其门,从未再开过一次。也有人说,清高宗弘历对自己的身世怀有疑团,所以南巡到陈家,想亲自打听清楚。

上述这些传说,盛行于前清末年。当时革命排满之风最盛,对清代诸帝极事丑诋。传闻异辞,其中真伪夹杂,有必要为之剖辨。

海宁陈氏一家,如陈说、陈世倌、陈元龙父子叔侄,位极人臣,皆是事实:就是清高宗南巡去过陈家,也是事实。按清制,皇帝到过的人家,经过的大门是必须封闭,禁止再开的。但不能由于有这些历史事实,就说清世宗与陈世倌有以女换子之事了。

清代旗人生子一定要报都统衙门,宗室生子一定要报宗人府,定制十分缜密。何况紫禁城内,门禁森严,怎么能随便抱子出入宫内?显而易见,这些都是清末汉人在排满的革命浪潮中,无中生有地编造出来的。

扩展资料

疑案大白天下

关于光绪的死因,近百年来众说纷纭,成为近代历史上的一桩谜案,也是此次新修清史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光绪之死,疑点甚多。他与慈禧在政治上势不两立,矛盾尖锐,关系紧张。二人同时死亡,到底是偶然的巧合,还是有其他的缘由?宫廷事秘,“斧声烛影”,难辨真相。

据当年接近宫廷的人会议,光绪帝本身病症不至于死亡,疑为慈禧、袁世凯、李莲英等所谋杀。提供证言的有长期陪侍光绪起起居注官恽毓鼎,有光绪帝治病的医生,有内务府大臣曾崇的儿子,有光绪帝的继承人宣统,有陪侍慈禧的徳龄,还有预言光绪之死的晚清高官伍廷芳。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对清宫档案大规模整理挖掘的展开,许多历史学家、档案学家、医学专家收集和研究光绪的脉案和药房,探索其一生的身体健康情况,得出与上述截然相反的结论。

认为光绪一生身体虚弱,百病丛生,久治不愈,尤其光绪三十四年后病情加重,去世应属正常死亡,并非慈禧所谋杀。这些说法均有所据,长期以来争论激烈,难以定论。

光绪帝坟墓(清西陵崇陵)曾被打开,后来清理封闭,留下若干头发、遗骨和衣服等保存在外。为解开“光绪之死”这一历史谜案。

从200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中心、清西陵文物管理处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组成“清光绪帝死因”专项研究课题组,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用精密的科学仪器,对光绪的头发、遗骨以及衣物和墓内外环境样品等进行了反复检验和缜密的研究,时间长达五年之久。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的专家给予支持和帮助,参与多次相关讨论,并将这一研究纳入《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学术问题研究专项课题(清光绪帝死因研究)》,积极推动此项工作。由于崇陵已重新封闭,不可再开棺检验,且年代久远、检材不足,研究工程困难巨大。

专家运用侦察破案思维方式,按照法医工作规范,充分利用“中子活化”、“X射线荧光分析”、“液相吸收联用”等一系列现代科学手段,通过开展对比、模拟试验进行双向推理、多维论证等工作,对光绪的头发、衣服、遗骨等进行检测和研究。

发现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砒霜)则是其含毒腐败尸体溢流所致,并最终得出结论:“光绪帝系砒霜中毒死亡。”根据检测详情、方法、数据和结论等,钟里满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了《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

至此,百年疑案得以确认,光绪死因大白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宫四大疑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三大疑案,一个就是乾隆是不是汉人的问题;一个是顺治皇帝到底有没有出家的问题;还有一个是顺治皇帝的母亲,清朝称为大玉儿,有没有下嫁多尔衮的问题;这个问题历史上考证的糊里糊涂,不太清楚。北方的历史名家专门考证,到底乾隆皇帝是不是海宁人家的子孙,因为这个传说在清朝传得很普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08-13
清宫三大疑案(一)
太后下嫁:
纵观清朝三百年,尤以清初最为混乱,疑案层出不穷,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清宫三大案了,它们分别是太后下嫁,顺治出家,雍正即位。而在这三大案中又以太后下嫁争议最多,就让我们通过对野史与正史的分析来重现当时的场景。

一种说法清太宗皇太极晏驾后,谁来继承王位成为了当时最为敏感的问题,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以努尔哈赤十四子多尔衮和以皇太极长子豪格为首的两大政治集团互不相让,甚至有爆发战争的危险,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到了多尔衮,提出让多尔衮拥戴福临即位,作为条件之一就是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了孝庄文皇后的意见。但有人认为其中还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多尔衮与孝庄文皇后进行了一次色权交易。多尔衮少年有位,但就是由一个弱点,好色,而且对她的嫂子孝庄文皇后尤其注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孝庄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在皇位继承的关键时刻使出杀手锏,一站成功,使自己的亲儿子福临成功地继承了皇位。

此后,多尔衮率兵打进北京,并控制了当时的军政大权,他已经不满足于偷偷摸摸,开始公开出入后宫禁地,而当时满族的习俗兄长死后弟弟可以娶嫂子,父亲死后儿子可以娶父亲的妾,因此对多尔衮的所作所为满洲贵族并不在意。而当时汉族的知识分子虽有在朝为官者,但都人人自危,生怕一不小心丢了乌沙甚至性命,又有谁敢摸这个老虎屁股呢。所以多尔衮和皇后的感情发展可以说完全没有阻碍。

当时朝中有一位重臣叫范文程,深得皇帝与太后的信任,皇后下嫁就是由他首先提出来的。有人说他是受了太后的指使,有人说他是应多尔衮之请,还有人说他是为了取悦当权派,总之,是范文程首先提出让太后与多尔衮夫妻团圆。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于是太后下嫁的闹剧就拉开了序幕。

首先顺治下了一道诏书,称皇后盛年寡居,作为儿子眼见母后被寂寞所困,于心不忍;同时,摄政王为朝廷立下不世之功,文武全才,且中年丧偶,也非常痛苦,因此,同意将太后下嫁给摄政王,以求两全。

此后,文武大臣共同商讨了一个婚礼的方案,并改称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

到了乾隆时期,纪芸在整理清宫档案时,觉得这一事件有辱皇家尊严,因此奏请皇帝批准,从档案中删去这一部分的内容,从此,在没有人提起这件事。但皇后下嫁的故事却广为流传。

顺治出家:
提起顺治皇帝,给人的印象是一位多情天子,为了爱妃董鄂氏,不惜抛弃大清江山,出家为僧,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究竟是真是假,下面让我们来仔细研究研究。

要了解顺治皇帝,首先就要了解这位董鄂妃是何许人也。先给大家讲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江南有一位公子姓冒名辟疆,家中豪富,为人正直,仗义疏财,且颇具文采,整个江南百姓皆知其名。著名的江南四大名妓李惠兰、顾秋波、马湘君、董小宛都慕名而来,服侍冒公子。这时正直李自成之乱,江南也不能幸免,有跟冒公子有仇之人密报叛军首领说冒公子如何有钱,叛军立即向冒公子所要巨款充军,冒公子大义凛然,声称有钱只用来赞助官军,叛军休想得到分文,并亲自捐出巨款希望官军能尽早扫平敌寇,谁知当时的江南巡抚却对马湘君心仪已久,借机亲自登门希望能与马湘君见上一面,冒公子从大局出发,将马湘君赠与巡抚,巡抚深受感动,很快就率兵将叛军赶出了江南。

清军入关后,弘光帝在南京即位,大奸臣马世英当权,他久慕李惠兰大名,就向冒公子强行所要,冒辟疆无奈,只得交出李惠兰,谁知李惠兰在途中跳河自尽。马世英又向冒公子所要董小宛,此时顾秋波已经去世,冒公子身边只有董小宛一人,怎舍得给人,因此变卖所有家产上下钻营,总算躲过这一劫,但冒家也家道中落了。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豫亲王多铎率军下江南,多铎为人好色,闻得董小宛国色天香,于是设下毒计陷害冒公子,衙门中的官吏曾受过冒公子之恩,于是飞书报信,冒公子才幸免于难,但董小宛却被多铎带走。冒公子曾结识许多在朝为官的汉臣,事到如今他准备联合京中御使弹刻豫亲王多铎,多铎闻得风声不对,又想出一条计策,将董小宛秘密送入宫中。冒公子这回真是无计可施了,只得咽下这口气。

董小宛进宫后,深得顺治皇帝宠爱,但她心里一直惦记着冒公子,在顺治帝面前从没露出过半点笑容。皇太后怕顺治皇帝沉迷女色而放弃朝政,于是将董小宛囚禁于玉泉宫。董小宛被囚禁后,顺治皇帝变得神魂颠倒,一天深夜,顺治皇帝偷偷潜入玉泉宫与董小宛见面,两人相视良久,最后董小宛对顺治帝说,如果有缘,五台山再见吧。顺治帝听后,痴笑着离开了玉泉宫。从此如着魔一般,嘴里总是嘟囔着“五台山再见”,皇太后为使皇帝恢复正常,决定火烧玉泉宫,断了皇帝的念想,于是一把大火董小宛玉与泉宫中的太监宫女都化为乌有。顺治皇帝得知后,不但没有悲伤反而抚掌大笑。

几天以后宫中传出皇帝失踪的消息,太后为使事态不致扩大,严密封锁消息,对外宣称皇帝宾天,由皇三子玄烨即位。再说顺治皇帝留下遗诏后趁夜溜出皇宫,一路西行。行至天明,忽然见路旁有一癞头和尚,手中拿着念珠,袈裟等物,声称是他师父的前身留下来的。他师傅圆寂时曾告诉他,有能给画上的龙点睛者就是师父转世。说着掏出一副水墨画与一支秃笔交给顺治皇帝,顺治皇帝提笔为龙点睛,那条龙如有神差,如活了一般,癞头和尚口称师父,并问顺治帝难道你忘了与女菩萨之约吗?顺治帝听后,立即换上袈裟随癞头和尚上五台山去了,从此游人上得清凉山上,总是能看到一对倩影,那就是顺治帝与董小宛。

听罢顺治帝与董鄂妃的美丽传说,下面让我们来看看清代的历史是怎吗说的。孝献皇后董鄂氏,内大臣鄂硕之女,十八岁入侍世祖,深得世祖的宠爱。顺治十七年,董鄂妃病情开始恶化,顺治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力图挽回爱妃的生命,他宣诏天下,遍求名医,派内外大臣广祀百神,大赦天下,甚至亲自到西山碧云寺为董鄂妃祈寿。然而他所做的一切都没有能使董鄂妃的病情好转,就在这一年的十月初八日,顺治皇帝亲临西山的那一天,董鄂妃病危的消息传来了,顺治帝飞奔回宫,但是他来晚了,他们没有最后见上一面就匆匆分别了,在死一般寂静的承乾宫中,苍老的母亲孝庄皇后将这一噩耗告诉了福临,这一消息对顺治的打击太大了,太后的话音刚落,他就已经昏倒在地了。

在宫女与太监的共同努力下,顺治帝被唤醒了,然而他醒过来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容而镇定地走到了董鄂妃身边,拔刀自刎,但是被太后早已安排好的太监拦住了,顺治皇帝就像一头痛苦的野兽,低声咆哮着,一头向墙上撞去,又被太监们拦住了。接下来的两天中,顺治皇帝一直在寻死,但都没有得逞,太医的几副凉药,更重要的是母亲的充满理性的教导使福临安静了下来。

接下来就是为董鄂妃隆重发丧。顺治皇帝提出,董鄂妃的丧事要按皇后的标准办,可当今孝惠皇后依然健在,而且董鄂妃仅仅是皇贵妃,这样做是否有悖祖制,好在孝惠皇后申明大意,主动提出让位,太后也只得答应。紧接着,顺治帝下旨,辍朝五日,满汉四品以上官员并公主、王妃哭临;承乾宫内所有太监宫女共三十余人殉葬;从江南,五台山召高僧为董鄂皇后做水陆道场;命大学士撰写《董鄂皇后传》、《董鄂皇后语录》;本年内,凡奏章须用蓝笔批答,明年才可以改回红色;命举国服丧,大臣一月,百姓三天。从满州入关后,朝廷还没有举行过如此隆重的葬礼。

顺治皇帝从顺治十四年开始就对佛教产生了兴趣,曾派人从江南请来了高僧玉林通、茆溪森师徒进京说法,后来竟要求玉林通为他起法名,玉林通无奈只得依从,顺治皇帝从中选择了“行痴”。董鄂皇后死后,顺治皇帝万念具灰,决心遁入空门,以求解脱,并要求茆溪森为他剃度,太后与诸大臣的劝说都无济于事,好在茆溪森的师傅玉林通赶到,提出如果茆溪森敢为顺治剃度,就当场烧死他,顺治帝无奈,只得派自己的贴身太监吴良辅作为替身,入寺修行。

本来就体弱多病的顺治皇帝经过这几次变故,身心遭到了极大的伤害,董鄂妃死后仅半年,顺治帝就得了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当时正直元旦,无论宫中与民间都张灯结彩准备欢度新年,就在这时皇帝病重的消息从宫中传出,朝廷传谕全国“毋抄豆、毋点灯、毋泼水”,并颁布大赦令,可是并无收效。在钦定皇三子即位、口述遗照后,顺治皇帝于正月初七日半夜崩于养心殿,时年二十四岁。

顺治皇帝死后,尸体被火化,于康熙二年与孝康皇后(康熙帝生母)、孝献皇后(董鄂氏)和葬入清东陵中的孝陵。
雍正即位:
谈起雍正皇帝,真是有数不清的传说,但我更倾向于二月河先生对雍正皇帝的评价,雍正是个好皇帝,而传说中提到的杀父弑母,戮兄屠弟,诛杀功臣等,有的可以在历史上找到一些影子,但也是事出有因,像诛杀年、隆。有的则纯属无稽之谈,雍正弑父说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雍正皇帝是如何即位的,在本站的清代传奇的雍正即位之谜里,已经讲述的比较清楚,下面则要介绍一则很有代表性的传说,供大家解闷,也算是把不同看法公诸于众,让大家去取舍吧。

传说雍正帝小的时候不务正业,江湖气十足,到处寻找武林高手或结拜,或拜师,并练就了一身非常高强的武功。用单田芳老师的话讲,就是不是天下第一也差不了多少。但由于他长期不在北京,又没有多少文采表现出来,康熙皇帝并不喜欢这位皇子,老皇帝最看重的是雍正帝亲母所生的弟弟皇十四子。并将西北兵权交给了他。

一天,雍正听说老皇帝病魔缠身,行将不起,于是昼夜兼程赶往京城,到达京城之后,他一方面派自己身边的武林高手截断西北与京城的交通要道,一方面重金收买了康熙身边的重臣隆科多。在康熙弥留之际,雍正帝与隆科多一手导演了一部篡改圣旨戏。然后,雍正干脆派武林高手将皇宫包围起来,不许任何人靠近老皇帝,自己则昼夜守在床边。康熙帝回光返照之际,见到身边只有雍正一人,立即明白了他的阴谋,怒火中烧的老皇帝顺手抄起一串念珠像雍正砸去,但对于武艺高强的雍正皇帝,这一击显得太无力了。雍正帝接过念珠之后立即高呼谢谢父皇,这一句话被等在门外的隆科多和诸皇子听见,大家纷纷赶紧屋内,隆科多一看,此时老皇帝已经驾鹤西去,立即请来已经篡改的圣旨,宣布雍正皇帝即位,雍正帝也高举念珠,声称是老皇帝临终时留下的信物。诸皇子看到生米煮成了熟饭,也只得接受了这一事实,雍正皇帝就这样堂而皇之的登上了大宝。
第3个回答  2011-08-13
孝庄下嫁多尔衮,太后下嫁事件,大多数还是认为真的嫁了,从一些正史上也可以看出苗头。
康熙在位60年,是一位多子多孙的皇帝,晚年儿子们争权,也算是晚景凄凉了。据说康熙爷比较喜欢十四子,在驾崩的时候在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留有遗诏,说是传位十四子,然后被雍正篡改成了传位四子,这个大概是没影的事,一般都是电视里这么演,皇帝的诏书不可能那么简单,就那么凑巧给你去钻这个空子,所以这个可信度不高。
乾隆皇帝的血统问题就是因为正史上乾隆爷和海宁陈家走的很近,几乎每年必去,而且还有一个就是小说书剑恩仇录里写的是陈家的私生子。可是我觉得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风气下,还是在紫禁城,而且乾隆皇帝在雍正爷没登基的时候就十分得康熙的喜欢,汉人血统的机会不大。乾隆帝在位的时候,先期还是比较贤明的,遵照康熙帝的遗训推行满汉一家,可谓在乾隆帝的时候满汉真的到达了一种大融合的水平,所以传出这种传言也不足为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