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离骚全文段落大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2-09
《离骚》内容看,洋洋洒洒又波澜起伏,浩浩荡荡又回环跌宕,以致使读者往往感到眼花缭乱而主旨难明,惊心动魄而头绪不清,心潮澎湃而思绪难静.因此,王邦采《离骚?汇订》说:“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屈子之情生于文也,忽起忽落,忽断忽续,屈子之文生于情也.”古今学者在分析其结构以把握其脉络上多有研究.由于《离骚》篇幅较长,内容又极为复杂,各人理解往往不同.因此对其段落的划分和大意的概述也不尽一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1)说:“关于《离骚》的分段,历来不一,归纳起来大致有95家之多.”现介绍以下五种:
1、两段论.如冯沅君、陆侃如的《中国诗史》(2),将《离骚》全文划分为两大段:第一段从开头至“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先叙世系,次叙出生年月和名字,再叙自己的人格、学识、才干,最后叙怀王的昏庸,党人的争斗以及女媭的教诲.第二段从“启九辩与九歌兮,夏康娱以自纵”至结尾.主要是借理想的事实来表情.冯沅君与陆侃如的这种划分法是最简洁的.清代吴世尚《楚辞疏》亦为两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第一段自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第二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至篇未.
2、三段论.如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第一段从篇首至“沾余襟之浪浪”,认为“正言之也”;第二段从“跪敷衽以陈辞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认为“放言之也”;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至篇未,认为“假言之也”.再如当代楚辞学者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他在该著中说:“对《离骚》分段最乱的是胡适,这与他没有弄清每段的意思有关.”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结尾.这三大段中,第一段是自道身世与志愿,第二段是欲辅国而求贤求女不得,去国不可能,然后订出来第三段神游西土求以寄怀念宗邦的情思.考虑《离骚》内容中上下左右前后的反复之处,着重扣合主要含义,总不离宗子忧国一念.清代朱骏声《离骚约注》、今人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3)亦为同类说法.三段划分法,在当代是比较流行的一种.
3、四段论.如张来芳《离骚探赜》、张纵逸《屈原与楚辞》(4)等.第一段从开头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主要意思是总述己志.采用素描手法,追述了自己的世系、品德、志向及辅佐楚王改革政治的种种斗争,将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勾画出一个轮廓;第二段从“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主要意思是写求索失败,为了追求理想,实现理想,他经过了上下求索的苦难历程,倾诉了累遭失败的悲愤之情;第三段从“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主要意思是写离国不忍.作者通过占卜,向神灵呼救,灵氛劝其远游,巫咸劝其暂留,自己犹豫不决,于是再次分析楚国现实,最后决定听从灵氛忠告,离国远游,寻求美女(喻贤臣);但终因眷恋故土而不忍离开,表现了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第四段,即结尾的“乱辞”,总括全篇,写以身殉国.张来芳在四段中又划分了九小段,并分别概述了段落大意,是当今比较精细的一种划分法.
4、七段论.如清代奚禄诒《楚辞详解》.第一段自篇首至“虽九死其犹未悔”;第二段自“怨灵修之浩荡兮”至“岂余心之可惩”;第三段自“女媭之婵媛兮”至“沾余襟之浪浪”;第四段“跪敷衽以陈辞兮”至“好蔽美而嫉妒”;第五段自“朝吾将济于白水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第六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至“吾将远逝以自疏”;第七段自“ 吾道夫昆仑兮”至“蜷局顾而不行”.溪禄诒是按《离骚》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段的.
5、十段论.如清代戴震《屈原赋注》和近代詹安泰《屈原》(5)等.詹安泰的具体划分办法是:第一段自开头至“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先叙述自己的世系、名字、性格、才能和修养,表示他有可能很好地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然后说出自己愿引导楚王,为国效忠;第二段自“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至“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指出应走的道路和不能顺利进行的原因;第三段自“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至“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说明要培养人才以贯彻自己的正确主张,要和敌党作斗争,至死不变;第四段自“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至“伏清白以死直兮,因前圣之所厚”.申述为人民、为祖国而斗争,虽然遭遇到一切的阻力,也只有容忍坚持,直至贡献出最后的生命,怎样也不肯委曲投降,同流合污;第五段自“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抒写或进或退或去国的复杂矛盾的心情,而归结到必须按照本来的意志去做,怎样也不能变更;第六段自“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至“揽茹蕙以掩涕兮,沾余襟之浪浪”.假托女媭的责备和自己向重华的申诉,来显示出自己的品质的高尚和主张的正确;第七段自“跪敷衽以陈辞兮,耿吾既得此中正”至“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为了实现自己根本改造楚国的理想,从各方面作出重大努力,但终于不能实现;叩帝阍见阻,求宓妃不得,想要见“有娀之佚女”,恐已落在“高辛”的后面,寻“有虞之二姚”,又“理弱而媒拙”.这样以最大的努力来企图理想的实现,而仍没有实现的可能,就感到内心的矛盾极为难堪,下面不能不转而问卜求神了.我们只看里面“忽反顾而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和“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闺中既以邃远兮,哲王又不寤;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与此终古!”这些说法,就可以体会到,他写的虽是天上,但还是从楚国的现实基础出发的,写天上仍是写人间,天上的情形正是人间的影子;第八段自“索琼茅以筳篿兮,命灵氛为余占之”至“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假托灵氛、巫咸占卜中的说话——灵氛劝他去楚求和,巫咸劝他留楚求和,他表示自己的意见,因而极其深刻地写出楚国一班党人的为非作歹的情况,连自己所培养出来的青年也变了质,降附敌党;第九段自“灵氛既告余以吉占兮,历吉日乎吾将行”至“仆失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由于灵氛的劝告,就打算远行了——“吾将远逝以自疏”,转道昆仑,周流四方,由天津到西极,涉流沙,过赤水,经不周,指西海,听《九歌》,看舞《韶》,真正作了一番神游.可是,一回头看到楚国,又悲从中来,连赶车的人和挽车的马,都眷恋楚国不忍前进,那又怎么可以离开祖国和人民而偷安取乐呢?他情愿牺牲个人的利益而忠诚救国的坚强意志,在这种情况对比之下,已十分明确地表露出来了;第十段即结尾的“乱辞”.是全篇的总收束:国内那班人(指执政权的,和下面莫足与为美政的人一样)既然没有一个是知己了,又何必苦苦相恋故都?正确的政治理想已经没有人理会,没人合作了,只有准备以身殉国.
古今楚辞研究者划分《离骚》的段落及其大意的概述不止于以上五种.宋代文学家朱熹最先为《离骚》划分章节.他在《楚辞集注》中,按照《离骚》的韵律,以四行为一小节,将全诗划分为九十三节.宋人钱杲之《离骚集传》结合内容,将《离骚》划分为十四段.另外,明代李陈玉《楚辞笺注》分为十四段,清代屈复《楚辞新注》分为五大段,鲁笔《楚辞达》分为十二段,朱冀《离骚辩》分为八段,张德纯《离骚节解》分为十三段,如此等等.当代楚辞学者文怀沙《离骚今译》、闻一多《离骚解诂》、郭沫若《屈原赋今译》、梅桐生《楚辞入门》(7)等等,均对《离骚》进行了段落划分,并概述了段落大意.
《楚辞》研究的发展历史来看,对《离骚》的段落结构划分从明代开始受到重视,分法渐多,分歧渐大.在同一类型划分方法上,具体的段落划分办法也不尽相同.如:清代王邦采《离骚汇订》的三分法,即为:篇首至“岂余心之可惩”;“女媭之婵媛兮”至“余焉能忍与此终古”;“索琼茅以筳篿”至篇末.他与龚景瀚《离骚笺》均为三段论,但具体划分却有区别.再如朱冀《离骚辩》与中华书局出版的宋代洪兴祖《楚辞补注》(8)重印修订本均为八段论,但具体划分也有区别.对《离骚》层次结构划分研究比较精细的,是当代楚辞学家毛庆的《〈离骚〉的层次划分及结构的奥秘》(9)一文.他在查阅一百多本研屈著作(清及清以前70多部,清以后20多部),发现不同分法近四十种.在仔细分析各家分段的原则和特点后,认为诗篇中伏有三条线,即叙事、情志、方法.它们在诗篇中波动运行,时起时伏,此起彼伏,既有合又有分,既综合又独立.认为“八分法重在‘事’,十分法重在‘志’,龚氏三分法(10)重在‘法’”.毛庆倾向于在三个侧重面中,每个侧重面选一种分法作代表,侧重叙事的,当以朱冀或中华本(11)的八分法较合理,侧重于情志的,当以戴震的十分法较合适,侧重于手法方面的,奚禄诒的七分法较合适一些.毛庆的这些观点,对于研究和划分《离骚》的层次结构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方法.
注释:
⑴姜亮夫《楚辞今绎讲录》,北京出版社,1981年10月.
⑵陆侃如、冯沅君《中国诗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
⑶郝志达《楚辞今注今译》,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
⑷张来芳《离骚探赜》,江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张纵逸《屈原与楚辞》,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5月.
⑸詹安泰《屈原》,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
⑹游国恩《楚辞概论》,商务印书馆,1928年版.
⑺文怀沙《离骚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闻一多《离骚解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2月;郭沫若《屈原赋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6月,又见《郭沫若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梅桐生《楚辞入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
⑻洪兴祖《楚辞补注》,白化文等点校,中华书局出版,1983年3月第1版,2002年10月第4次印刷.
⑼见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5期.
⑽龚氏三分法,指清代龚景瀚《离骚笺》的三分法.
⑾中华本,指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洪兴祖《楚辞补注》.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