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柳敬亭,今有( )。

他们都是干什么的?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
柳敬亭(1587一1670?) 祖籍南通余西场,生于泰州。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明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15岁时强悍不驯,犯法。得泰州府尹李三才为其开脱而流落在外。先后逃亡于泰兴、如皋、盱眙。因听艺人说书,也在市上依稗官小说开讲,居然能倾动市人。后渡江南下,变姓柳,改名逢春,号敬亭,因“面多麻,人皆以柳麻子呼之”(沈龙翔《柳敬亭传》)。在云间(今上海市)得到莫后光的指点,书艺大进。之后,到扬州、杭州说书。崇祯七年(1634),“士大夫避寇南下,侨金陵者万家”(吴伟业《柳敬亭传》),柳敬亭也到南京说书。他“一日说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张岱《陶庵梦忆》)。连侨居在南京的吴桥范司马、桐城何相国,也引柳为上客。崇祯十三年,到左良玉军中说书,常住武昌,并帮办军务。清兵入关后,替左良玉出使南京和南明王朝权臣马士英、阮大铖疏通关系,南明称他为“柳将军”。清顺治二年(1645),左良玉死,马士英、阮大铖谋捕柳敬亭。柳出逃苏州,重理旧业。以后在扬州、南京、清江浦、常熟等地说了十年书。至顺治十三年春,已69岁高龄,到驻在松江的苏松常镇提督马逢知处任军幕。但郁郁不得志,三年以后,离开军中。康熙元年(1662),柳敬亭于淮南随清漕运总督蔡士英北上至北京,演出于各王府之间,和官僚政客接触频繁,有相当影响。曹贞吉《珂雪词》书首附录词话载:“柳生敬亭以评话闻公卿,入都时邀致接踵。……敬亭名由此益重。”后于康熙四年南返,经扬州至泰州。又有一说,谓柳曾两次去北京。第二年又到安徽庐州,后仍在南京说书。余怀《板桥杂记》记他:“年已八十余矣,间遇余侨寓睡轩中,犹说秦叔宝见姑娘也。”至康熙七年,张潮编《虞初新志》,选吴伟业《柳敬亭传》时,在席间见过柳敬亭,这时柳已经82岁。柳敬亭说的书目,虽取之于现成的小说话本,但并不照本宣科,阎尔梅《柳麻子小说行》记:“科头抵掌说英雄,段落不与稗官同”;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记载他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称:“余听其说《景阳冈武松打虎》白文,与本传大异。”说明他在表演时,对原文有很大发挥,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他以说表细腻见长,改原作内容,从说书艺术的特点出发,有增有删。张岱说他“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增饰)截(删削)干净,并不唠叨”。在语言运用上,他不满足于平说,而是以轻重缓急制造气氛,以形象化的手法写人、状物。阎尔梅说他“始也叙事略平常,继而摇曳加低昂”。“说至筋节处,叱咤叫喊,汹汹崩屋”(张岱《陶庵梦忆·柳敬亭说书》)。明朱一是《听柳生敬亭词话》也说他“突兀一声震云霄,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他还善于在书词中补充社会生活,把自己的经历、见闻、爱憎融于书中。对此,黄宗羲《柳敬亭传》写道:“敬亭既在军中久,其豪滑大侠、杀人亡命、流离遇合、破家失国之事,无不身亲见之。且五方土音,乡俗好尚,习见习闻。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骑,飒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无色,有非莫生之言可尽者矣。”他在说书中形成的这些特点,一直为后世评话艺人所仿效。柳敬亭常说的书目,据有关资料的零星记载,多为长篇中的选段。所据选取之长篇,大致有《水浒》、《隋唐》、《西汉》。另外,传说柳敬亭还留下《柳下说书》百篇。柳敬亭说书60年,南达绍兴,西到武昌,北到北京,名重一时,大半生没有传徒,到晚年才收了扬州人居辅臣。他晚景凄凉,有人认为他因冻饿而死。

袁阔成的评书很是出名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7-14
  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

  明末清初,南京艺坛上有个名噪一时的说书艺人叫柳敬亭。柳敬亭面色黝黑,满脸疤痕,人称“柳麻子”。
  柳敬亭是江苏泰州人,自幼有描摹人物语言,情感,神态的天赋资质,十五岁在艺坛就崭露头角。凡柳说书,台下座无虚席,听者无不为之动容。后邂遇松江儒生莫后光,经他指点,技艺与日精进。加上柳本人着一揣摩,刻苦磨砺。不数月便进入“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使人之性情不能自主”的全新艺术境界。
  柳敬亭所说书目甚多,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精忠传》,《水浒传》等。其白话武松打虎最为展现其说书上的造诣,对武松的描述绘声绘色:“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蓦然一声喉,店内空坛空缸嗡嗡有声。”台上叱咤叫喊,汹涌崩屋,台下屏声敛气,寂静悄然。柳敬亭说书对后人影响极大,扬州评话《武松》就是在他的“武松”的基础上日臻完善起来的,扬州评话艺人将柳氏作先师供奉。
  柳敬亭受到世人的推崇,其迥异庸流的说书风格固然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他不降异邦,不依附汉奸的品行操守。清兵入关,马士英,阮士铖在南京建立傀儡政权委屈求和,他宁可埋之浮尘,决不投诸匪类,断然拒绝作阮士铖的门客,而是借说书书法胸中的积郁和愤懑,“每发一声,使人闻之,或如刀剑铁剑,夙然浮空;或如风号雨泣,鸟悲兽骇,亡国之恨顿生,檀板之声失色…………”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7-14
袁阔成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