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出自哪里?不要告诉我萧红的《最后一块木柈》,里边没有。

如题所述

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就是《最末的一块木柈》中的

萧红生于1911年,卒于1942年,真正属于她的创作时间只有九年,而这九年间她就写了三部长篇:《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还有大量散文和短篇小说。萧红是给人鼓舞的,世间没有什么困境能将她压倒。她写与萧军在哈尔滨的窘迫生活,他们没钱,没食物,用脸盆喝水,幻想着美味,简直要成为"受冻受饿的犬"。"有了木柈,还没有米,等什么?越等越饿。他教完武术,又跑出去借钱,等他借了钱买了一大块厚饼回来,木柈又只剩下了一块。这可怎么办?晚饭又不能吃。对着这一块木柈,又爱它,又恨它,又可惜它。"这便是《最后的一块木柈》中写到的他们的生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2-21
这句话是萧红说的追问

具体出处呢

追答

就是出自《最后一块木柈》

追问

可以原文复制来看看吗

追答

我仍搅着杯子,也许漂流久了的心情,就和离了岸的海水一般,若非遇到大风是不会翻起的。生前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他是那样年老而昏聋,眼睛像是已腐烂过。街风是锐利的,他的手已经被吹得和一个死物样。可是风,仍然是锐利的。我走进他,但不能听清他祈祷的文句,只是喃喃着。早饭吃完以后,就是洗碗,刷锅,擦炉台,摆好木格子。
假如有表,怕是十一点还多了!
再过三四个钟头,又是烧晚饭。他出去找职业,我在家里烧饭,我在家里等他。火炉台,我开始围着它转走起来。每天吃饭,睡觉,愁柴,愁米……
这一切给我一个印象:这不是孩子时候了,是在过日子,开始过日子。

追问

不是《商市街》里的那篇吗?

为什么搜出来会有两个版本的《最末的一块木柈》

第2个回答  2016-02-23
  这是一句民间的俚语,最早是出现在墓志铭上边。正式作为文献被大家熟知,确实是因为萧红。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乳名荣华,学名张秀环,后由外祖父改名为张廼莹。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封建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2年,结识萧军。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