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的来历

如题所述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今天,世界人民都把品尝中国豆腐菜看作一种美妙的艺术享受,它就象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一样享誉世界。
  说来也许令人难以相信,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的《经济展望》杂志竟然宣称;“未来十年,最成功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是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
  不错,中国的豆腐——不论男女老少,不分民族、宗教,人人皆可享用。这白白嫩嫩、强身健体、延年益寿、价廉物美的豆腐,也引出了一个“豆腐文化”。
  豆腐文化中头一个问题就是豆腐的发源地。中国是确信无疑的豆腐之乡,它的老家就在安徽寿县。据五代谢绰《宋拾遗录》载:“豆腐之术,三代前后未闻。此物至汉淮南王亦始传其术于世。”南宋大理学家朱熹也曾在《素食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诗末自注:“世传豆腐本为淮南王术。”
  淮南王刘安,是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公元前164年封为淮南王,都邑设于寿春(即今安徽寿县城关),名扬古今的八公山正在寿春城边。
  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其中较为出名的有苏非、李尚、田由、雷波、伍波、晋昌、毛被、左昊八人,号称“八公”。刘安幽八公相伴,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珍珠”、“大泉”、“马跑”三泉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北山从此更名“八公山”,刘安也于无意中成为豆腐的老祖宗。
  自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八公山方圆数十里的广大村镇,成了名副其实的“豆腐之乡”。
  有了豆腐自然会有豆腐菜。八公山人家,甭说一般家庭主妇,就是十四五岁的娃娃也能做出几样风味各异的豆腐菜,比如什么香椿拌豆腐、豆腐鸡蛋、辣酱拌豆腐、炒豆腐等等。改革开放以后,八公山街头的“豆腐馆”比比皆是、远近闻名。他们或煨、或煮、或煎、或炸、或溜……拢丝、雕刻各显身手,不仅引得本地人常来过把瘾,合肥、蚌埠等相邻市县的人们隔三岔五光顾“豆腐宴”,就连德国、英国、日本、荷兰、捷克、斯洛伐克、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宾客也常常云集八公山下,品尝“寿桃豆腐”、“琵琶豆腐”、“葡萄豆腐”、“金钱豆腐”等400余款造型逼真、色彩纷呈、鲜美异常、风味独具的豆腐菜。豆腐文化也逐渐在整个神州大地弘扬。南北朝梁代建康(今南京)人诸葛颖曾著《淮南王食经))130卷,毗邻淮南的江苏显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首先受到豆腐文化的影响。一直到现在,江苏人还把豆腐、面筋、菌蕈、笋芽列为素菜四大金刚。
  宋明以后,豆腐文化更加广为流传,许多文人名士也走进传播者的行列。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善食豆腐,元佑二年至无佑四年任杭州知府期间,曾亲自动手制作东坡豆腐。南宋诗人陆游也在自编《渭南文集》中记载了豆腐菜的烹调。更有趣的是清代大臣宋荦关于康熙皇帝与豆腐的一段记载。时值康熙南巡苏州,皇帝新赐大臣的不是金玉奇玩,而是颇具人情味、乡土气的豆腐菜。
  随着豆腐文化的传播,各地人民依照自己的口味,不断发展和丰富着豆腐菜的制作方法。流传至今的有四川东部的“口袋豆腐”,以汤汁乳白、状若橄榄、质地柔嫩、味道鲜美为特色;成都一带享誉海内外的“麻婆豆腐”,独具麻、辣、鲜、嫩、烫五大特点}湖北名食“荷包豆腐”、杭州名菜“煨冻豆腐”、无锡“镜豆腐”、扬州“鸡汁煮干丝”、屯溪“霉豆腐”、以及以豆腐衣为原料的“腐乳糟大肠”等等。当豆腐菜走向更遥远的边疆时,独特风味也就更为丰富。譬如,吉林盛行“素鸡豆腐”,色泽美观,五香味浓;又有“蛤蜊杏仁豆腐”,杏仁止咳润肠,雪蛤清头明目,豆腐软嫩细腻,色泽纯洁乳白,菜味甘短期爽口。此外,朝鲜族人民用牛肉、粉条、鸡蛋、豆腐制成“梅云汤”,广西壮族有名菜“清蒸豆腐圆”,云南大理白族有“腊味螺豆腐”,香嫩麻辣,腊香扑鼻。而“冰糖螺豆腐”,则为滋阴降火,怡疗神经衰弱的民间风味补品…… 就这样,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问世于寿县八公山的豆腐,终于传遍神州大地,并逐渐形成中国豆腐的八大系列:一为水豆腐,包括质地粗硬的北豆腐和细嫩的南豆腐;二为半脱水制品,主要有百叶、千张等;三为油炸制品,主要有炸豆腐泡和炸金丝;四为卤制品,主要包括五香豆腐干和五香豆腐丝;五为熏制品,诸如熏素肠、熏素肚;六为冷冻制品,即冻豆腐;七为干燥制品,比如豆腐皮、油皮;八为发酵制品,包括人们熟悉的豆腐乳、臭豆腐等等。这八类制品中,安徽淮南的八公山嫩豆腐,广西的桂林白腐乳,浙江绍兴腐乳,黑龙江的克东腐乳,广东的三边腐竹,北京的王致和臭豆腐,湖北武汉的臭干子等,均已成为名驰中外的豆腐精品。
  2000多年来,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豆腐不但走遍全国,而且走向世界。
  说起这段历史,就要提起唐代大和尚鉴真。天宝12年(公元757年),鉴真东渡日本,带去了豆腐制作方法。至今日本的豆腐包装袋上还有“唐传豆腐干黄檗山御前淮南堂制”的字样,而且许多豆腐菜谱直接采用汉名。如“元月夫妻豆腐”、“二月理宝豆腐”、“三月炸丸豆腐”、“四月烤串豆腐”、“五月团鱼豆腐”等等。
  继日本之后,朝鲜、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等周边国家也从中国学到了豆腐制作技艺。以后随着大批华人外行的足迹,中国豆腐走到了西欧、北美,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了大豆食品的生产与销售。
  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人民也以自己的智慧与习俗丰富着豆腐文化。比如东邻日本以天然色素为原料,生产出红、蓝、绿七彩豆腐;朝鲜人民根据本地资源,制作了风味各异的豆腐汤:豆酱豆腐汤、哈蜊豆腐汤、明太鱼豆腐汤等等;印尼人普遍爱吃“酱拌炸豆腐”;缅甸人越南人则创制了颇具东南亚风格的“酱拌蛋花豆腐”、“什锦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与马来西亚风行的“肉骨茶”,其实也是豆腐菜肴中的一种。在美国,商人们则把豆腐加工成色香味俱全的快餐食品,诸如豆腐色拉、豆腐汉堡包、豆腐冰淇淋、豆腐烤鸭、豆腐结婚蛋糕等等,在市场上十分畅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饮食营养科学界兴起一股引人瞩目的“豆腐热”,高蛋白、低脂肪的豆腐食品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成为科学界一致推崇的美味保健的营养佳品。豆腐是以黄豆、青豆、黑豆为原料,经浸泡、磨浆、过滤、煮浆、加细、凝固和成型等工序加工而成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豆腐及豆腐制品的蛋白质含量比大豆高,而且豆腐蛋白属完全蛋白,不仅含有人体必需的八种氨基酸,而且其比例也接近人体需要,营养效价较高。豆腐还含有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中医理论认为,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的功效,可用以治疗赤眼、消渴,解硫磺、烧酒毒等。可豆腐虽好,多吃也有弊,过量也会危害健康。
  问题1:引起消化不良:豆腐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白质,一次食用过多不仅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而且容易引起蛋白质消化不良,出现腹胀、腹泻等不适症状。
  问题2:促使肾功能衰退: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变化,最后大部分成为含氮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人到老年,肾脏排泄废物的能力下降,此时若不注意饮食,大量食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质,势必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的负担,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不利于身体健康。
  问题3:促使动脉硬化形成:美国医学专家指出,豆制品中含有极为丰富的蛋氨酸,蛋氨酸在酶的作用下可转化为半胱氨酸。半胱氨酸会损伤动脉管壁内皮细胞,易使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沉积于动脉壁上,促使动脉硬化形成。
  问题4:导致碘缺乏: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一种叫皂角苷的物质,它不仅能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还能促进人体内碘的排泄。长期过量食用豆腐很容易引起碘缺乏,导致碘缺乏病。
  问题5:促使痛风发作:豆腐含嘌呤较多,嘌呤代谢失常的痛风病人和血尿酸浓度增高的患者多食易导致痛风发作,特别是痛风病患者要少食。
  可见,豆腐虽好,也不宜天天吃,一次食用也不要过量。老年人和肾病、缺铁性贫血、痛风病、动脉硬化患者更要控制食用量。中医认为,豆腐性偏寒,胃寒者和易腹泻、腹胀、脾虚者以及常出现遗精的肾亏者也不宜多食。
  豆腐营养丰富,含有铁、钙、磷、镁等人体必需的多种微量元素,还含有糖类、植物油和丰富的优质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称。豆腐的消化吸收率达95%以上。两小块豆腐,即可满足一个人一天钙的需要量。
  豆腐为补益清热养生食品,常食之,可补中益气、清热润燥、生津止渴、清洁肠胃。更适于热性体质、口臭口渴、肠胃不清、热病后调养者食用。现代医学证实,豆腐除有增加营养、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功能外,对齿、骨骼的生长发育也颇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铁的含量;豆腐不含胆固醇,为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症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肴。也是儿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的食疗佳品。豆腐含有丰富的植物雌激素,对防治骨质疏松症有良好的作用。还有抑制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豆腐是中药炮制辅料之一。豆腐煮制,系中药炮制方法中的一种。系将药物植入豆腐中并复以豆腐盖上,用火煮至豆腐呈蜂窝状,药物颜色变浅,时间约4小时即可。如硫黄,含有毒成分,经用豆腐煮制后,一可减毒,二可洁净。因豆腐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系两性化合物,既可与碱性物质生成沉淀,又能溶解部分酸性有毒物质,减低毒性成分,且因其表面积大,空隙多,而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豆腐亦可用于食疗,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葱炖豆腐,可治感冒初起,每日食3~5次;鲫鱼与豆腐共煮,可治麻疹出齐尚有余热者,也可用于下乳;葱煎豆腐,可用于水肿膨胀;豆腐萝卜汤,可用于痰火吼喘;豆腐红糖共煮,可用于吐血等。
  豆腐如何选购和保鲜豆腐可以说是素食中的主角了,而海带由于富含碘让有些人喜欢吃传统板豆腐,有些人则偏好盒装豆腐的滑嫩。无论偏好哪一种,都要注意豆腐的选购和保鲜问题。
  豆腐本身的颜色是略带点微黄色,如果色泽过于死白,有可能添加漂白剂,则不宜选购。此外,豆腐是高蛋白质的食品,很容易腐败,尤其是自由市场卖的板豆腐较盒装豆腐易遭到污染,应多加留意。
  盒装豆腐需要冷藏,所以需要到有良好冷藏设备的场所选购。当盒装豆腐的包装有凸起,里面豆腐则混浊、水泡多且大,便属于不良品,千万不可选购。而没有包装的豆腐很容易腐坏,买回家后,应立刻浸泡于水中,并放入冰箱冷藏,烹调前再取出。取出后不要超过4小时,以保持新鲜,最好是在购买当天食用完毕。
  盒装豆腐较易保存,但仍须放入冰箱冷藏,以确保在保存期限内不会腐败。若无法一次食用完毕,可依所需的分量切割使用,剩余的部分再放回冷冻室,方便下次食用。
  豆腐作为食药兼备的食品,具有益气、补虚等多方面的功能。一般100克豆腐含钙量为140毫克-160毫克,豆腐又是植物食品中含蛋白质比较高的,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动物性食物缺乏的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等。因此,常吃豆腐可以保护肝脏,促进机体代谢,增加免疫力并且有解毒作用。
  豆腐不足之处是它所含的大豆蛋白缺少一种必需氨基酸——蛋氛酸,若单独食用,蛋白质利用率低,如搭配一些别的食物,使大豆蛋白中所缺的蛋氨基酸得到补充,使整个氨基酸的配比趋于平衡,人体就能充分吸收利用豆腐中的蛋白质。蛋类、肉类蛋白质中的蛋氨酸含量较高,豆腐应与此类食物混合食用,如豆腐炒鸡蛋、肉末豆腐、肉片烧豆腐等。这样搭配食用,便可提高豆腐中蛋白质的利用率。
  豆腐是一种有利健康的功能性食品
  据现代科学研究,豆腐在保证人类健康方向有一系列的功能。
  主要是:
  1.豆腐是最佳的低胰岛素的氨茎的特种食品。
  2.豆腐可以改善人体脂肪结构
  3.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癌症。
  4.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更年期疾病
  5.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骨质疏松症
  6.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可以提高记忆力和精神集中力
  7.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老化和痴呆
  8.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肝功能的疾病
  9.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糖尿病
  10.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动脉硬化
  11.食用豆腐可以预防和抵制伤风和流行性感冒
  豆腐是怎样做成的呢?把黄豆浸在水里,泡胀变软后,在石磨盘里磨成豆浆,再滤去豆渣,煮开。这时候,黄豆里的蛋白质团粒被水簇拥着不停地运动,仿佛在豆浆桶里跳起了集体舞,聚不到一块儿,形成了"胶体"溶液。 要使胶体溶液变成豆腐,必须点卤。点卤用盐卤或石膏,盐卤主要含氯化镁,石膏是硫酸钙,它们能使分散的蛋白质团粒很快地聚集到一块儿,成了白花花的豆腐脑。再挤出水分,豆腐脑就变成了豆腐。豆腐、豆腐脑就是凝聚的豆类蛋白质。我们喝豆浆,有时就在重复这个豆腐制作过程哩。有人爱喝甜浆。往豆浆里加一匙白糖,豆浆没有什么变化。有人爱喝咸浆。在豆浆里倒些酱油或者加点盐,不多会儿,碗里就出现了白花花的豆腐脑。酱油里有盐,盐和盐卤性质相近,也能破坏豆浆的胶体状态,使蛋白质凝聚。这不和做豆腐的情形一样吗? 豆浆点卤,出现豆腐脑。豆腐脑滤去水,变成豆腐。将豆腐压紧,再榨干去些水,就成了豆腐干。原来,豆浆、豆腐脑、豆腐、豆腐干,都是豆类蛋白质,只不过含的水有多有少罢了。牛奶和豆浆差不多,也是胶体溶液。在新鲜的牛奶里,酪素,也就是蛋白质包裹着奶油,在水里分散开来,不停地运动矿所以,牛奶总是均匀的乳白色液体。让牛奶发酵,做成酸牛奶,酪素就聚集拢来,凝结成块,象豆腐脑似的。
  豆腐是我国的一种古老传统食品,在一些古籍中,如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叶子奇的《草目子》、罗颀的《物原》等箸作中,都有豆腐之法始于汉淮南王刘安的记载。中国人首开食用豆腐之先河,在人类饮食史上,树立了嘉惠世人的丰功。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以下是几种主要动植物蛋白食品蛋白质价(以标准蛋白质价为100时)的比较:鸡蛋为100,牛肉为83,鱼肉平均为70,稻米为67,全麦粉为53,玉米为59,大豆粉为74,这说明大豆的蛋白质价可与鱼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蛋白属全价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好,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它都有。除蛋白质以外,大豆中含有18%左右的油脂,其绝大部分可以转移到豆制品中去。大豆油脂的亚油酸(人体必需的主要脂肪酸)比例较大,且不含胆固醇,不但有益人体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而且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病、肥胖病等常见病发生。大豆中也含有一些蛋白酶物质、皂甙和破坏维生素的成分,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但只要适当加热即可消除;另一方面,用大豆直接制成食品,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制成豆腐以后,消化吸收率就可以提高到92%到95%。可见,豆腐是大豆家族中于人最有益处的。
  豆腐不仅是味美的食品,它还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中医书籍记载:豆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益气和中、生津解毒的功效,可用于赤眼、消渴、休痢等症,并解硫磺、烧酒之毒。这些,都陆续为现代医学、营养池所肯定,比如,豆腐确有解酒精毒的作用;豆腐可消渴,是糖尿病人的良好食品。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正是人们对豆腐营养保健价值的赞语。经过千百年的演化,豆腐及其制品已经形成为中国烹饪原料训的一大类群,有着数不清的地方名特产品,可以烹制出不下万种的菜肴、小吃等食品。这是同豆腐及其制品具有广泛的可烹性分不开的。比如:它可以单独成菜,也可以作主料、辅料,或充作调料;它可以作多种烹调工艺加工,切成块、片或丁或炖或炸;它可做成多种菜式,多种造型,可为冷盘、热菜、汤羹、火锅,可成卷、夹、丸、包等等还可调制成各种味型,既有干香的本味,更具独一无二的吸味特性,“豆腐得味,远胜燕窝”。由于豆腐及其制品具有这么多的优点,难怪它脍炙人口,久盛不衰了。
  当今,豆腐及其制品不仅仅是国人的常用食品,它已远出国门,风摩世界了。当美国炸鸡、牛排吸引着别国居民的时候,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则以其独具的魅力进入美国市场,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突出优点而成为公认的理想食品,受到美国人的青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08
豆腐的发明者

“中国是豆腐的‘师傅之国’”。“豆腐丰富了人们的营养,这是对人类的一个伟大的贡献”。提起中国的豆腐来,日本人总是怀着敬佩的心情竭力赞扬。

1963年,中国佛教协会代表团到日本奈良参加鉴真和尚逝世1200周年纪念活动,当时,日本许多从事豆制品业的头面人物也参加了。据说,他们之所以参加纪念活动,是为了感谢鉴真东渡时把豆腐的制法带到日本。引人注目的是,这些参加者手里都提着装满各种豆制品的布袋,布袋上还写着“唐传豆腐干,淮南堂制”字样。

淮南堂是我国淮南一家豆腐坊的名字,原是为了纪念豆腐的发明人——汉代淮南王刘安而起的。堂堂淮南王怎么会发明豆腐呢?原来刘安讲求黄老之术,在淮南朝夕修炼。陪伴他的僧道,常年吃素,为了改善生活,就悉心研制出了鲜美的豆腐,并把他献给刘安享用。刘安一尝,果然好吃,下令大量制作。这样,豆腐的发明权就记在淮南王刘安的名下了。传说刘安后来在八公山“升天”,山上修建了淮南王刘安庙,“八公山豆腐”,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豆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丰富的矿物质和维生素。在烹制豆腐时,常用的烹调方法有炒、烧、炸、烹等,口味特点多为咸鲜、咸辣、咸甜、麻辣等。
1.油焖豆腐
主料:豆腐400克。
配料:青蒜(或蒜黄)50克。
调料:盐3克,味精4克,油50克。
制作:1.将豆腐切成厚约0.5厘米、长3厘米、宽2厘米的片;青蒜择掉老叶,去根洗净,切成长约2.5厘米的段。2.炒锅上火放油烧热,将豆腐片散放在锅内,两面都煎为金黄色后,放入盐、味精,不停地翻炒,使其均匀入味,中入青蒜,略翻炒几次,待青蒜八成熟后,即可装盘。(注意:烹炒时不可将青蒜完全炒熟,装盘后豆腐向外散放出热量,即可使青蒜完全成熟,烹制时也可加入一些虾皮,其口味将会更好,但要注意适当减少盐的用量,因虾皮本身咸味较重。)
特点:口味咸鲜,色泽金黄。
2.海米烧豆腐
原料:海米50克,豆腐400克。
调料:葱、姜、蒜、盐、淀粉各2克,味精1克,油10克,香油10克。
制作:1.将豆腐切成1.5厘米的方丁,放入开水中焯一下,葱、姜、蒜均切成末。海米放入碗中,加开水涨发,变软后用刀剁成碎末。2.炒锅上火,加入底油,放入葱姜蒜末略炒,加入豆腐翻炒几下,随即加入100克水和盐、味精,用小火烧5分钟,再用中火,将海米末放入锅内,用水淀粉将汁收至略浓,出锅后淋入香油。(烹制时也可用虾皮或蟹子等,以提高菜肴的营养价值,丰富口味。)
特点:口味咸鲜滑嫩,色泽洁白。
3.沙锅豆腐
原料:豆腐400克,猪肉50克,海米30克,冬菇30克,油菜心50克。
调料:酱油、料酒、味精各5克,盐3克,葱、姜各10克,鸡汤250克。
制法:1.将豆腐切成长4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的片。葱切段、姜切块用刀略拍。冬菇放开水中泡发后,去掉蒂。猪肉洗净切成长3厘米、宽2厘米、厚0.2厘米的片。油菜心洗净。2.沙锅上火加清水1000克,加入鸡汤、酱油、葱、姜、料酒、盐,开锅后将肉片放入,去掉浮沫,再将海米、冬菇和豆腐放入,开锅后改用小火烧30分钟,将味精、油菜心放入,待菜心成熟即可。(注意:烧制豆腐需用小火,不可用旺火,以免原料的形状受影响。)
特点:口味咸香鲜嫩,色泽美观。
4.豆腐夹
原料:豆腐300克,瘦猪肉150克。
调料:葱、姜、盐各2克,酱油、料酒、淀粉各3克,味精1.5克,油50克,鸡汤150克,鸡蛋1个。
制法:1.将豆腐切成厚约1厘米、长5厘米、宽3厘米的大片。葱一半切末,另一半切段。姜一半切末,另一半切厚片。猪肉洗净剁成细肉末。2。将肉末放入大碗中,加入盐1克,酱油1.5克,料酒1克,淀粉1.5克和鸡蛋搅拌均匀,制成肉馅。3.炒锅上火放油烧热,把豆腐放入,煎至两面金黄取出。4.将煎好的每片豆腐从中间片一下,不可片断,在开口处放入一层肉馅,依次做完后整齐地码放在器皿中,加入葱段、姜片、酱油、料酒、盐、味精、鸡汤,放在蒸锅中,蒸约半小时后取出。5.去掉蒸豆腐的葱段和姜块,将汤汁倒入锅中,把豆腐夹码放在一个平盘中,将汤汁烧开用水淀粉勾芡,放入葱、姜末,淋在豆腐夹上即可。(注意:豆腐夹内的肉馅要放均匀,出锅时淋入少许香油口味更好。)
特点:口味咸鲜,色泽金黄。
5.卤豆腐
原料:豆腐300克。
调料:油100克,盐5克,味精4克,鸡汤或水500克,葱4克,姜3克。
制法:1.将豆腐切成厚约1厘米、长5厘米、宽5厘米的片。葱切约2厘米的段,姜切成约0.5厘米的片。2.炒锅上火,加入鸡汤或水,放入盐、葱、姜、味精,开锅后去掉浮沫,倒入一个较大的容器中。3.锅上火放油烧热,一片片地将豆腐炸至浅黄色,放入盛有卤汁器皿中,浸泡20分钟后即可食用。(注意:烹制时不可把豆腐炸得过干,过干汤汁浸入速度慢。卤汁可根据个人口味配制。)
特点:口味咸鲜,色泽浅黄。

有兴趣的话到这的资讯专栏去看看吧~~

参考资料:http://www.socaipu.com 搜菜谱

第2个回答  2007-11-08
在我们的餐桌上,豆腐常常是一道味道鲜美、色彩鲜艳的名菜。我们可以做成清香味美的豆腐汤,也可做成色、香、味三者俱全的红烧豆腐……
但是你知道这个普通的食品是怎么来的吗?
说起来,它还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项伟大的发明呢!当然,这个发明和对社会生产、文明进步有着巨大推动作用的代表我们文明古国的四大发明是不能相比的。但豆腐制造方法的发明仍是人们生活中一项伟大的发明。
豆腐——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吃过的价廉物美的食品。它含有人类所需的多种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营养价值非常高,而且很容易被人体所吸收,经常食用,能够促进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从它发明以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喜爱。
相传,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汉朝,劳动人民已经发明了用大豆制成豆腐的方法。后来,经过史学家的考证和推断,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距今一千多年前的五代十国时期发明了豆腐的制造方法。北宋时期,我国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诗人、词人苏拭(号东坡,一O三七年生至一一O一年卒),曾有“煮豆为乳脂为酥”(指豆腐)的诗句。
把大豆制成豆腐,有什么好处呢?为什么人们不直接食用大豆呢?
这我们得先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谈起。
维持我们人体生命,需要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六大类物质。体内各种细胞的新陈代谢,构成细胞的基本材料,都需要蛋白质。蛋白质由多种氨基酸组成,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石。有些氨基酸人体可用其他的物质制造出来,例如甘氨酸、丝氨酸等,这些被称为“非必需氨基酸”。另一些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得。例如缬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苏氨酸等,称为“必需氨基酸”。含有所有必需氨基酸蛋白质,叫做“完全蛋白质”。我们食物中肉、鱼、蛋的蛋白质都属于完全蛋白质,所以都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当然,这些食品都是动物性的。植物性食品中蛋白质含量特高,而且是不完全蛋白质。唯独大豆,不但蛋白质含量特别高,而且是不完全蛋白质。大豆的蛋白质含量几乎是鱼、肉中蛋白质的两倍,达到百分之三十六,所以大豆有“素牛肉”之称。
大豆中所含的蛋白质量多质优,可是有个缺点,就是较难被人体消化吸收,只有当把大豆加工咸豆腐或其他豆制品时,其中的蛋白质才变得容易为人体消化吸收了。我国古代的人民无意之中运用了这个现代研究才得以发现的秘密。他们发明了制造豆腐的方法,使豆腐成为一大食品,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说,制豆腐是我国劳动人民加工植物蛋白质的一大发明,这是当之无愧的。
还有,发明制豆腐的方法也并不简单。人们需先把大豆用水浸胀,磨成豆浆,再放在锅里煮熟。但豆浆并不能自然地凝结成豆腐,还必须在豆浆中加入适量的盐卤(主要成分是氯化镁)或石膏(硫酸钙),豆浆才能慢慢去凝成豆腐花(又叫豆腐脑,南方俗称豆花)。最后用布放在木架中将豆腐花中的水滤去一部分,就制成了豆腐。
为什么制豆腐要在豆浆中加盐卤或者石膏呢?为什么大豆制成豆腐后易被人体充分地吸收呢?
当人们把大豆磨成豆浆后,大豆中的蛋白质就被粉碎成分子而溶入水中。蛋白质分子的表面有组成它的氨基酸的氨基(-NH2)与羧基(- )。这些基因与水作用,在蛋白质表面形成一层水膜。这层水膜还吸附有同种电荷,使蛋白质的颗粒相互排斥,不能引起相互间的碰撞和粘结下沉,这就是豆浆不能直接凝结成豆腐脑的原因。豆浆这种液体,叫做胶体溶液。
加卤时,加入的盐卤或石膏都是可溶于水的电解质。它们在水溶液中离解成很多带电的离子(CI-与Mg2+)。这些离子与水结合的能力很强,破坏了蛋白质表面的水膜,以至没有足够的水来溶解蛋白质。另外,这些正负离子的存在,减弱了蛋白质表面所带电荷引起的斥力。这样,蛋白质就舍互相碰撞而粘结、凝聚起来——豆浆也就变成了豆腐。
经过上面这样的加工,大豆中的蛋白质被撕得粉碎,从而也就易于为人体所吸收了。
将豆浆做成豆腐,从化学上讲,是将胶体溶液变成胶冻溶液的操作过程。这可是相当高级的胶体化学应用技术了。这种在胶体溶液中加入电解质来破坏胶体而形成胶冻的技术,在今天很多方面都有应用。
例如在橡胶工业中,从橡胶树上采下的乳白色胶汁,是橡胶的胶体溶液,人们在胶乳中加入醋酸(电解质),使胶乳凝聚成胶片,然后送橡胶厂加工成各种橡胶制品。
又比如,在肥皂工业中,人们先将脂肪经过皂化水解,制得肥皂的胶体溶液;然后再加入大量的电解质——食盐,发生盐析作用,使肥皂肢体溶液凝聚起来,制成块状的肥皂。
请看,现代工业中运用的这些技术,跟我们的祖先在一千多年前所发明的制造豆腐的方法,是多么的相似啊!
第3个回答  2007-11-09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

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两汉时,淮 河流域的农民已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岩农家的日常食物。农民种豆、煮豆、磨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

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封地在淮南。他曾招集大批方士炼丹、制药、求仙。他们懂得化学知识,改进了农民无名氏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用,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这是可能的。豆腐,五代时已在南北食物市场上出现。据当时的《清异录》记载,人们呼豆腐为“小宰羊”,认为豆腐的白嫩与营养价值可与羊肉相提并论。宋代,豆腐作坊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设出来。登泰山去拜佛和游览的人都要尝尝绵滑细腻的泰安豆腐。古代泰安城里多豆腐作坊,夜间全城磨轮辘辘,豆香四溢。安徽的八公山豆腐、湖北的黄州豆腐、福建的上杭豆腐、河北正定府的豆腐、广西桂林腐竹、浙江绍兴腐乳都是古代有名的豆腐制品。

豆腐有南豆腐、北豆腐、老豆腐、嫩豆腐、板豆腐、圆豆腐、水豆腐、冻豆腐、包子豆腐等分别,都是豆腐的鲜货制品(包括豆腐干、豆腐皮、豆腐脑等);豆腐的发酵制品,有臭豆腐、乳腐、长毛豆腐等,这些都是我国人民传统的副食品。
第4个回答  2007-11-09
“吃豆腐”就是近年来在国内流行的词“性骚扰”在民间的说法。
据说,旧时豆腐店多为夫妻店,丈夫半夜起来磨豆腐,白天由妻子卖豆腐,豆腐店老板娘以豆腐为常食,自然生得细皮嫩肉,同时为招徕顾客未免有卖弄风情之举,引得周围男人以“吃豆腐”为名到豆腐店与老板娘调情,且动手动脚。于是,吃醋的老婆们不满意了,以“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来训斥丈夫。以后,“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轻薄女人的代名词。
参考资料:http://bbs.hlgnet.com/showid.php?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