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时,如何捕捉动情点

如题所述

写作是用文字表达思维的活动。也有人说,文章的本质就是表情达意,其作用的发挥也就是感染与说服。“情为文之经”、“感人者,莫先乎情”、“艺术即感情”等,好的文章必须表现某种强烈感情,对读者有强烈感染,引起读者的感动和共鸣。要达此目的,作者就要始终处于某种感情状态,才能由己及人,写出感人至深的好文章。联系到高考作文,其“基础等级”标准里就有一条,即“感情真挚,思想健康”。这是对作文思想内容的基本要求。“感情真挚”是要求在作文中能够自然的表达真情实感,使感情的流露能够给人以真实感、真诚感,而不是附加感、装饰感。这里面的要点有两个:一是抒发出内心的真实情感,二是抒发自然,不过分夸张,不矫揉造作。那么,作文时,究竟如何捕捉动情点呢?下面,我们拟从四个方面谈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一、热爱生活,体察悟情是前提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七情”即喜、怒、哀、乐、爱、恶、惧等。凡情种种,不管如何演绎,我们能叫出名的,大体也都归结到这些方面。想想看,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包围在这样的情感场中吗?做学生的为成绩喜怒哀乐,做家长的为子女喜怒哀乐;视野再高远一些,我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而欢欣鼓舞,也为破坏民族团结的“台独”“藏独”“疆独”等败类而怒不可遏。所以说,只要热爱生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关心”,认真观察生活,用心体悟生活,我们是不难体验情感的丰富滋味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情从何来?从生活中来。高考作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也只有热爱生活,细心体察感悟身边周围的种种情感,才能够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捕捉生活中的动情之处。所以说,生活阅历愈丰富,其情感体验亦愈丰富。作为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其情感体验不一定都是直接的,那么,间接的情感体验无疑也是重要的。阅读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使学生体悟情感的有益渠道。翻开语文课本,扑面而来的,到处是炽烈而激荡的情感,不待教师阐析,学生亦可直接感悟些许。《孔雀东南飞》中的爱情悲剧令人扼惋,《西厢记》中的“有情人终成眷属”让人欣慰,祥林嫂让人下泪,《荷花淀》教人振奋------展开画卷,沉浸其中,涵咏其中,哪能不心旌摇荡,情感勃发呢?二、丰富情感,抓住要害是基础情感丰富,触发情感的媒点也就多了起来。思乡念家,望月怀远;建功立业,鹰虎振志。一草一木可洒泪,丝风片雨当欣慰。宇宙人生,让我们动情的物事真是太多太多了。如果从文体上去归结这些动情点,这当中亦有不同的侧重。如文学作品的动情点在人物,在情节,在作者及其作品所塑造的人物之情感,比较显明。我们就从记叙文、议论文及写景文的动情点上谈起,看这些文体该如何抓住其各自的要害,去捕捉动情之处。(一)记叙文的动情点记叙文是通过记叙具体的、真实的人物和事物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其动情点就在人、事两端,但由于“人因事显”“事因人生”,所以,人和事浑然一体,不能割裂分开。要想使人和事动情,得注意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人和事的性质要清楚。尽管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但一个人或一件事总要表现出来一些真善美或假恶丑吧,既有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区别,就不能不让人产生相应的好恶之感。第二,人和事的经历过程要完整。人生或事情的过程曲折、完整,才能激发读者的情感充分流露出来。第三,人和事的结局要可知可测。结局可知可测,情感才有着落,才能深化。街亭要“失”,林冲要上梁山,人物的性格才更鲜明突出,激发人的悲愤之情才更充分。第四,人和事的描叙要生动形象,突出细节重点,写作技巧的运用能很好地造成对人的情感的冲击。(二)议论文的动情点首先,观点要明确。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旗帜鲜明,态度坚决。议论就是对人对事表明观点,亮明立场,不能模棱两可,分不清主次,看不出究底,让人无所适从。其次,道理要正确,正确的基础就是求真务实。《庄子渔父》中说:“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人们常将“情”“理”并称,凡事讲究“合情合理”。“合理”了,才能说服人,打动人,理直气壮,情感充沛。再次,论据要新颖有力,论证要严密周全,这也有助于令读者动情。耳目一新的论据能让人怦然心动,老生常谈的论据则令人顿觉陈旧死板。层层递进,丝丝入扣的论证让人拍案称好,而那些结构松散,思路混乱的文章则让人读得稀里糊涂,不明就里。(三)写景文的动情点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近人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像“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欣喜,“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豪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伤悲等等,情由景生,莫不令人心潮起伏,情感激荡。景的明丽阴暗,雄浑小巧,繁茂残缺,自然人为,都能牵扯出不同的情感。因此,把握景的不同特点,揣摩景后那一双眼睛和一颗心灵,即可捕捉到动情之处。另外,要准确捕捉写景文的动情点,对沉淀千古的古典诗词中的经典意象,也应该有所把握。如“明月”的思乡念家,“杨柳”的惜别深情,“冰雪”之忠贞高尚,“哀鸿”之苦痛流离等。这些意象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特定情感符号,每吟咏起,就会让人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情意油然而起。三、匠心独运,恰到好处是关键上面,我们其实只谈到了“知”情与“捕”情,至于作文时如何表达这种情,并且最终能以情激情,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运用到必要的表达技巧了。(一)内容上以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突出时代精神为主旨。我们可以义正词严的表达正义,我们可以豪情满怀的追求理想,我们可以情真意切的歌唱爱与奉献;我们也可以感伤生活的些许无奈,揭露人性的某些阴暗,抨击社会的某些不公等,内容充实,思想健康,关注现实,责无旁贷,就一定能够打动读者。(二)技巧上匠心独运,恰到好处1、情不可遏,直抒胸臆悲喜交加,爱憎分明,于叙事评人后,直接抒出,以情激情,干脆利索。2、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有时候,直接抒情显得空洞、外露、直白,那就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了。比兴譬喻,外景和内心融合,加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强了韵味和形象感染力,使文章散发出迷人的艺术魅力。3、细节生动,渲染真实一滴水里见大海,半瓣花上说人情。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只有将微小的细节生动的描述出来,才能使文章真实感人。《背影》感人至深,其中父亲爬上爬下站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令多少人泪眼模糊;一部《红楼梦》有多少精细微妙的心理描写啊。4、以小见大,升华情感作文能够以小见大,由己及人,对朴实的生活情感进行升化提纯,让情感的热流中闪耀出高尚的理性之光,无疑将更感染人。杜甫的“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大爱千秋,鲁迅先生因《一件小事》无情剖析自己,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5、排比反复,强化情感排比反复都能增强语言的气势,更集中的表达某种情感,且形式整齐,增强文章的艺术美。排比可运用句子,也可用于段落。6、设问反问,引发想象反问句是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但语气比陈述句更强烈。设文具就是无疑而问,自问自答,它能提醒注意,引导思考,也能够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有变化,起波澜。7、对比突出,善用人称对比显示差异,差异打破平衡,情感的起伏也在所难免了。今昔对比、贫富对比、美丑对比、顺逆对比等,都可引起情感的波动。第一人称真实生动,第二人称亲切关照,人称的巧用,也能使感情加深增厚。8、联想想象,丰富情感仙境梦境等美好境界,往往表达人们对美好的无比向往之情;未来之情则将表现的情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能将情加倍的表达出来。如汉乐府民歌《上邪》一诗中,抒情主人公设想“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爱情何其坚贞!窦娥的三桩誓愿更加重人物的悲愤之情。四、积多储广,新颖别致是保障应该说,能够把真情实感自然、流畅的表达出来,是会感人的。但是人生有限,情感无垠,人们能捕捉到的情感毕竟有限,而那些微妙复杂、不易捕捉甚或尚无名称的情感何止“千种(风情)”!许多“神秘”的无名情愫感受恰就隐藏在大千世界和艺术中,当人们一旦与它们相逢,无名感情可能会迅速被唤起,被调动,被激发,这就会让人情感激荡。因此,只有我们对感人的素材多积广储,才能在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给读者以震撼。同时,积多储广,在使用的时候就有选择的余地,就能够舍劣存优,把那些新颖别致的素材用上,点燃读者的感情火炬。最后,积累这些感情素材的时候,倘能够分门别类加以汇总整理,则使用起来会更加便捷。像爱国、思乡、清廉、正义、勤奋、节俭等,了然于胸,灵活运用,将会使文章情感充沛,涤荡心灵。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