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船借箭,历史上真有其事吗?

如题所述

没有,历史上草船借箭的人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魏略》记载:濡须之战时,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坐大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了。这件事后来被罗贯中移花接木,变成了赤壁之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

扩展资料:

在三国这段时期,吴国的代表人物孙权曾经真正的借到了对方的箭支。在建安十八年这一年里,孙权和曹操两方在安徽地区展开了斗争,俗话说两虎相斗必有一伤。

但是吴国和大名鼎鼎的曹操相比较来说,终究还是处于弱势,在经过多次的搬弄之后,依然没有得到敌方的回响,彻底的乱了手脚。

为了能够更进一步,孙权贵为皇室,亲身带领着手下前往对方的敌营一探虚实,但是不料,事情败露,被曹操的探子所发现,但是因为孙权此时并没有完全的登陆,很难将其擒获,所以曹操便立马下令,放箭攻敌,因为孙权一直藏匿于船舱这个地方,才保了一条小命。

但是箭支非常的多,整个船只显得十分的薄弱,甚至有想要歪斜之势,情况岌岌可危,孙权急中生智,命令剩下的将领们将船转过来,两面同时受箭,才改变了紧急的现状,而当孙权险中逃生,回到了吴国的属地之后,便命令手下将这些箭支取下来,可以二次利用。

虽然冒了很大的风险,但是还是获得了数目可观的箭支,而曹操则白白的将这些箭支拱手让给了敌方。想必十分后悔。但是在三国这段期间,确实发生了很多有名的战况。令后人值得学习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8

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

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欲身见吾军部伍也),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所有这些都被曹操看在眼里叹息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魏略》却不是这个说法。它说孙权不是乘轻船,而是坐大船。曹操也没有说弓弩不得妄发,而是下令射箭。结果万箭齐发,都射在了孙权的船上,船就向一边倾斜,于是孙权便下令掉头,使“箭均船平”,然后安然回去。

扩展资料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此,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因而衍生了许多成语趣闻、戏剧表演。

但在《魏略》中,所谓“草船借箭”却是孙权所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草船借箭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7-29
尽管我也很喜欢听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但由于他过分偏爱曹操,所以经常有意无意的贬低诸葛亮。
比如“草船借箭”,易教授否定的理由是“缺乏根据”。但我以为,这种结论下得过于武断:
不错,像“草船借箭”这种事虚构的可能性很大,但你也只能说“可能性很大”而无权认定它“就是虚构”。没有证据说它有,但同样没有证据说它“没有”。《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主传》引“魏略”载:“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这大概是“草船借箭”的雏形吧。既然史实都证明确有此类似事情,怎么可以断然加以否定呢?三国是波澜壮阔的改朝换代时期,这中间一定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怎么可能只是正史上记载的那么一点东西呢。毕竟,罗贯中生活的年代距离三国时代比我们今天要近了好几百年,他对三国的了解应该比我们更清楚。当然,即使确有其事,也未必就是诸葛亮的手笔,但同样只能说“未必”而无权说一定就不是诸葛亮的手笔!

还说“草船借箭”:冬季长江,出现大雾是经常的事,并且雾出雾散的时间是比较有规律的,这对于一些善于利用天气的军事将领来说,是绝对不会放过的。就算孙权、周瑜、诸葛亮并不知道具体哪天会有雾,但在想出了“借箭”这一计策后,我把前期所有的准备工作——船只、草人、护航的舰队等等——都做好,只要哪天夜里一起雾就立即出发前往曹营“借箭”,雾快散时就返回,不可以吗?

对曹操来讲,的确很难想到对手是来“借箭”。敌人借大雾来犯,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偷袭,二是引蛇出洞。而不管是那个,在自己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贸然出兵都是不可取的。所以,用弓箭拒敌是非常合乎情理的选择。否定它的存在只能是易先生们一家之言,把结论下死就太霸道了。

至于为什么曹操不用火箭:我想原因不外以下几点:
第一,“用裹上油布并点燃的火箭”从未见曹操用过,敌军突然出现,现裹油布来得及吗?能有多少现成的?就算有一些并且能射到草人身上,把它拔掉扔到水里就是了;
第二,“火箭”成本高,不宜大量使用;
第三,“火箭”加重了箭的负载,所以影响射程。敌人离得远,“火箭”射不着;离近了,又担心敌人一拥而入,阻拦不住;
第四,雾天不是黑夜,一般光亮对增加视线没有太大帮助,这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想必曹操也是知道的——君不见现代生活中,汽车上装有专门的雾灯而不是只用照明灯代替。换言之,用“火箭”对看清敌情帮助不大;
第五,大雾中并非如黑夜一点也看不见,而是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这也是一般的生活常识,所以用普通的箭也可以做到“有的放矢”——至少在曹操看来就可以了,因为他根本没想到来的是“稻草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12-18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覆,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3-12-18
有的
【正史】:三国演义系小说,虚构成分极多,正史上草船借箭是发生在孙权与曹操的濡须之战,孙权坐船亲自去刺探曹操的军情,被曹操发现命令士兵射箭攻击,孙权的船被射歪差点沉了,他便让船掉个头让箭继续射,这样一来船就平衡了,孙权就把船开走了。孙权的聪明让曹操十分感叹,留下一句名言“生子当如孙仲谋”。此外周瑜的心胸也十分宽广,“嫉妒诸葛亮”纯粹是三国演义为抬高诸葛亮贬低周瑜而虚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