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是不是只有名 没有字的?

如题所述

不是,古代女子有字,比如蔡琰,字文姬,别字昭姬。

字即表字,是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古代男子20岁女子十五岁,不便直呼其名。

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称其表德之字。后称字为表字。


扩展资料:

“表字”起源:

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

现代除了知识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表字,又称字,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蔡文姬

百度百科_表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17

古代女子不是只有名,没有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

东汉末年大儒郑玄有注:“谓应年许嫁者。女子许嫁,笄而字之,其未许嫁,二十则笄。”意思是女子十五岁应该许嫁。许嫁的女子,十五岁及笄取表字,如果没有答应嫁人,就二十岁及笄。

不过史书上写女子甚少,写了也大多写某某氏,名字记载甚少。

扩展资料:

女子表字举例:

王嫱,字昭君。

吕雉,字娥姁。

蔡琰,字昭姬。

班昭,又名姬,字惠班。

孙鲁班,字大虎。

孙鲁育,字小虎。

杨艳,字琼芝。

谢道韫,字令姜。

苏蕙,字若兰。

薛涛,字洪度。

鱼玄机,初名幼薇,表字蕙兰。

李冶,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

王朝云,字子霞,

严蕊,原姓周,字幼芳。

唐婉,字惠仙。

管道升,字仲姬,一字瑶姬。

顾横波,原名顾媚,又名眉,字眉生,别字后生。

董小宛,名白,字小宛。

陈圆圆,原姓邢,名沅,字圆圆。

卞玉京,又名卞赛,字云装

秦良玉,字贞素

纪映淮,字冒绿。

吴琪,字蕊仙,一字叶仙。

顾太清,名春,字梅仙。

徐灿,字湘苹,又字明深、明霞。

方维仪,字仲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2
多数没有,某些情况下也有。如:班昭,字惠班王嫱,字昭君蔡琰,字文姬在先秦时代,贵族女子都是有字的!那时的都是不但有“名”,还得有“字”。“名”取得很早,规矩是:在孩子刚出生三个月的月末,选择吉日给孩子剃去胎毛——但不是全剃,其中一种规矩就是男孩留下左边的胎毛,女孩留下右边的胎毛,《礼记·内则》谓之“男左女右”,这大约就是“男左女右”的来历,然后又有一套仪式,爸爸亲自来给孩子取名,这个名不但要被遍告宗族,还将被登记在册。(杨宽:《古史新探》,第179-180页)至于取“字”,那就晚得多了,男子是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由嘉宾来取,女子则是在许嫁而行笄礼的时候所取,即《礼记·曲礼》所谓“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女孩子许嫁,行笄礼而后才会有“字”,所以闺女待嫁便可称为“待字”或“待字闺中”,“字”也因此有了“许配”的引申义,比如一位老伯伯看中了一个小伙子,于是“字以其女”,也就是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即便随着时代的演进,女孩子家已经不再有“字”了,但“字以其女”的这个说法还是沿袭了很久。杨宽《古史新探》对先秦时期取名取字的规矩有过详细解释,大略来说,女子的“字”,原本全称要有三个字,第一个字表示排行,即“伯(孟)、仲、叔、季”,第二个字是和“名”的意义有关联的,最后一个字是“母”或“女”(男子则是“父”、“甫”或“子”),而“伯(孟)、仲、叔、季”之后还要标出“姓”,如果连“氏”一起称呼,全称将多达五个字,比如某位女性全称叫做“虢孟姬良母”,其中,虢(氏)孟(字/排行)姬(姓)良(字)母(字)。“这样的称呼,包含有姓氏、长幼排行、本人的‘字’、男女性别等组成部分,无非为了明确表示其身份和地位。其所以要标明长幼行辈,因为当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很重视长幼行辈的区别。其所以要标明男女性别,因为当时男尊女卑,地位不同。男子所以都用‘氏’来称呼,因为男子是贵族的主要成员,而‘氏’是贵族的标志。女子所以要标明‘姓’,因为当时同姓不婚,对女子的姓看得特别重要。”到了秦代以后,这些从周礼延续下来的东西逐渐就消失了。偶尔有官宦女子(我认为秦以后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贵族了)取子也只是个例,不再是普遍现象了!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3
部分古代女子有名有字,穷苦百姓家女子一般没有。
如: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
字又称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来形成了一种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许多知识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适字适之,孙文字载之,毛泽东字润之。现代则已经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国人口现有十三亿,同名同姓发生率过高,文化界现有意恢复表字制度,有些喜爱历史学的人拥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启星字承启,张策字竹朿。
表字,又称字,是古代的中国人在姓名之外,父母或师长为自己取的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别名。现代一般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旧时人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根据记载,古时男子20岁时取字,女子许嫁时取字。如孔丘字仲尼,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
根据《礼记·檀弓》上的说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同辈人直呼其名显得不恭,于是需要为自己取一个字,用来在社会上与别人交往时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长辈和自己称呼,自称其名表示谦逊,而字才是用来供社会上的人来称呼的。
北齐的颜之推认为,人名是区别彼此,字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与字在意义上都是有关联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