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镶金兽首玛瑙杯”为何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其有何独特的异域文化?

如题所述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一建筑工地施工时,无意中挖出一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装满金银器的陶瓮。考古专家赶赴现场,又挖出一只差不多大小的陶瓮和一只高30厘米,腹径20厘米小银罐。专家初步判断何家村位置为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故将此遗址命名为何家村唐代窑藏。

何家村唐代窑藏出土文物,数量和珍贵程度,让人叹为观止。此窑藏共出土文物1000多件包括金银器皿271件,银板60件,银饼22件,金银铜钱币共466件,琉璃器1件,玛瑙器3件,水晶器1件,金饰品13件,玉带10幅,玉臂环1对,玉材、金箔、宝石等。

最让人特别注意的是,其中的3件被定为中国国宝级文物,数十件被定为中国国家一级文物。

历史学家郭沫若在《出土文物二三事》中考证:“这批文物是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因安䘵山之乱逃奔四川时邠王李守礼的后人所窑藏”。而陕西博物馆学者认为是唐代尚书租庸使刘震的窑藏,时间为唐德宗四年(783年)泾原兵变。但至今仍无一致说法。

在这批文物中,最珍贵的是装在小银罐里的“镶金兽首玛瑙杯”,它是唐代一种酒器,又名兽首牛角杯。

从整体上看,镶金兽首玛瑙杯,安详典雅、相当精致,其独特的造型让人叹为观止。兽首的独特之处在于:圆眼、大耳、双角,外表似牛非牛、注视着远方,眼睛炯炯有神、充满气势,两只角似有飞翔之感。首次看到让人情不自禁被吸引继而感叹和喜爱。

此杯琢工精细,制作精良,通体呈玻璃光泽,线条流畅韵致,可谓晶莹瑰丽,于静中赋予了动感,而且艺术感染力极强,堪称稀世罕见的珍宝。

镶金兽首玛瑙杯,是迄今为止所见唯一的一件唐代俏色玉雕。因其是绝世仅有的孤品,我国政府明令禁止其出境,目前收藏于陕西博物馆,为馆中18件国宝级文物之一。

镶金兽首玛瑙杯,不仅是陕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国之重宝。

我们来仔细欣赏一下这件国之重宝~~

镶金兽首玛瑙杯,高为6.5厘米,长为15.6厘米,杯口径5.9厘米。鞭制作材料为一块以深红色、淡红色为主色调,中间还有一层乳白色缟带的玛瑙。色泽变化自然神奇、鲜润可爱,使其成为世所罕见俏色玉材。

如此材质所制的兽首玛瑙杯必是唐代玉雕之精品,也是唐玉器中工艺最为精湛的珍品,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绝无仅有的意义。

此杯形状不难看出,其弯曲状形似号角,全杯巧妙运用了玉材的俏色纹理而进行精心的雕琢而成。

上杯是圆形,下部以角状兽首为杯体,以兽双角作为杯柄,两只炯炯有神的大眼注视着前方,似在探索,给人以无限想象。细看兽耳,高高竖起却又微微收敛,似在聆听世间的声音。

兽角是呈螺状,看起来粗壮有力,其弯曲也传神,似有飞翔之感,又有着力与美的碰撞,兽角尾与杯口相连,流畅和谐。兽口制作精妙,有流口,金帽雕成兽嘴与流口紧密相接,可使杯中液体不会流出,金色让玛瑙整体色泽更为明快绚丽。

做玉雕制品,最大的特点是“依料取题,因材施艺”,镶金兽首玛瑙杯就是这样的。它色彩层次分明,又富于变化,玉雕师巧妙运用俏色技巧,将兽眼刻得黑白分明,形神兼备,真正达到了“画龙点睛”之效。

杯子整体,给我们展示力与美的动态之感,也仿佛向我们展示了一只气势非凡的猛兽聚精会神又准备迅捷向前猛冲的那一瞬间,与甘肃博物馆的“马踏飞燕”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匠心独运,稀世非凡。

据专家说,镶金兽首玛瑙杯,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它不仅是一件技艺非凡的艺术品,很可能是唐朝中西亚某国进奉的国礼,也就是说可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碰撞中诞生出的一件稀世的佳品,故而意义就更加非凡了。

唐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处于高峰时期,国运昌隆,军事力量强大,有邻国小国时时进奉也是正常的事。那么专家既然说是中西亚某国的进奉国礼,那它究竟产自何地呢?

对此争议颇大。比较能肯定的是,它的造型源自西方一种叫做“来通”的酒具,“来通”为希腊语,为流出之意。有史料佐证,早在公元前1500年,希腊克里特岛就出现过这种器物。

也同样是杯底有孔,液体可从孔中流出,当时人们认为这种酒杯注酒可以防止中毒。还有举起来通把其中的酒一饮而尽也是向神致敬、敬拜的方式,因而也用于祭祀活动。

后来,来通传到了亚洲,说这件兽首杯是中西亚小国奉上的国礼也是有根据的,但对于其产地和年代,仍然成谜,现在也无定论。有的说它是唐人8世纪时做的仿制品,也有专家说它是7世纪前的外来品。

我们时常在胡人宴饮场面中,看到兽首造型的酒具,唐朝本就是经济繁荣、文明开化、追求时尚风格的朝代,此兽首玛瑙杯的出现,更从侧面验证了唐朝崇尚胡风,模仿新奇宴饮的方式。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