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35岁了,现在想去大城市打拼晚不晚?

如题所述

我在上7月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我为什么建议你留在大城市大公司?一个14年职场人的2点思考”(戳链接可看),这篇文章我是从个人价值的实现和个人能力的发挥角度来写的,当时是建议大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去大城市大公司,然而这只适合一部分人,今天我要从一个适合大多数人,较保守的角度再来分析一下大城市大的去留问题,希望对你有点启发。

某年年初的时候,上海的房价又迎来一波大涨。我的一位客户前一年准备出手买上海的房子,耽搁了,这一年得花更多的钱。

他无奈调侃:上海的入场券,是越来越贵了。

我苦笑:何止是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哪座城市的门槛低了,没有最贵,只有更贵好吗。

有时候觉得,大城市吧,就是一个“吸血鬼”。

大城市吸掉你最好几年的青春和精力。你白天堵车,晚上加班,租着不到七平方米的卧室,为了省租金恨不得去当“厅长”;吸着北京的雾霾,还自嘲说霾是“北京醇”。你存不了什么钱,你投入了所有,你帮助创造着这座城市的奇迹和繁荣。

即使这样,但并不保证一定能拿到这座城市的入场券。而且,最终没拿到入场券,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几年后,容颜已回不去,蜕变却没到来。

当他们黯然离场,城市都听不到他们离开时的叹息,因为这座城市的聚光灯,都打在成功者身上,城市的麦克风,都握在成功者手里。在一座胜出率不会高于20%的城市,你能做的,就是和内心的不甘握手言和。毕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不会成为传说。

所以,有时候我也经常问自己,当年义无反顾地离开家乡,巨大的放弃,巨大的投入,来争取这种小概率的成功,好像和赌博也没什么区别。

在香港中环交易广场,有一个露天场所,对面是维多利亚港,另一侧是干诺道中,旁边围着是摩根大通集团、国际金融中心等一批金融写字楼。坐在这里喝咖啡,阳光能照到自己,感觉很好。

从写字楼里出来的人,男士金融范儿,女士领风。抽着香港特有的白色烟,他们不太多说话,一般都微皱着眉头,或者低头看看手机,或者抬头看看维港,眼神复杂,经常放空。我看着他们,想着,他们在最贵的地段,领着比普通人多几倍的工资,做着一般人都羡慕的工作,他们此刻在想些什么?他们对自己的事业和生活满意吗?

都知道中环的夜景是最美的,因为中环的写字楼里晚上加班的最多。去坐下晚上十一二点中环站的地铁,车厢里灯光明亮,全是西装革履的人,你会误以为这是傍晚下班的点。这时候,你能由衷地体会到一句话:看到的都是光鲜,看不到的都是苟且。

上一周在成都,见了一些互联网公司的人,很多都是95后,年轻,热情,眼里装着梦想,笑容让你觉得成都好年轻。我特别希望他们能够拼出来,几年后心里踏实下来,可以在这座城市继续下去。

后来又聊了聊成都和香港的生活成本的区别。我说在香港你月薪低于15K港币就不要谈体面。他们说成都就是一个特别包容的城市,月薪低于5K人民币的人也有他们的活法

确实,在大城市,如果你真的想留,一般都能留下来,只要你愿意降低生活的品质。但是,我想问的是,那留下来之后呢,留下来就一定是正确的吗?

前几年我一直天真而坚定地相信,年轻人一定要来大城市发展,因为机遇多,平台好,能力增值快。而现在,我不会那么激进,我会更保守地认为有些人,也许就是不适合,和能力没有关系。

有人无法容忍未来的单一确定性,于是跑来大城市寻找不确定和未来的想象空间;而另一些人就是希望稳定的安全感和每日生活的小确幸,这些人,说实话,大城市未必适合你。人各有活法,大城市的生活状态,也只是适合一部分人而已。

比如以前在父母家乡的时候,夜晚一个人开车到海边,你觉得整条海岸线都是你的。当年的我,因为生活太单调而苦恼,因为未来太确定而迷茫,但是不会没有归属感,从来没想过在小城市怎么活下去这种基本问题。

以前担心的是过早的安定下来,现在担心的是再努力也不一定能。当年的焦虑属于灵魂焦虑,现在的焦虑是生存焦虑,这怎么还越活越低级了。有人说,在大城市混不好,大不了回家乡嘛。我表示呵呵,开什么玩笑,回不去了好吗。

千万别天真地认为,当大城市的门逐渐关闭的时候,家乡的大门还永远向你敞开。错了,家乡的门和大城市的门,都是同时在关闭的。我自己的经验是,有一批人,毕业后在大城市混那么一两年,再回二三线城市或回家乡,这些属于及时调头的。但是一般工作五年以上的,即使还没有混出来,也一定要苟活地赖在大城市不走了。

第一,这几年的时间成本、事业积累和社交圈子已经放在这里了,回到家乡重新开始的成本已经巨大。

第二,很多事业的机会就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资本实力,就是在一线城市聚集,没办法的。如果你是在北京工作的人,搬去上海深圳发展是有可能的,甚至在旁边的天津都不太会考虑。回小城市的话,基本上就废了。

大城市的生存技能到了小城市施展不开,小城市需要的资源大城市带不回去。所以,家乡人民并不需要你。

现在市场上特别需要一本大城市生存指南,有哪些技能,能让我们活在大城市,内心不至于总是处在间歇性崩溃的边缘。我提供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01 在大城市,请放下你的玻璃心

要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对这座城市而言,根本微不足道。城市的本质是流动和动荡的。要接受没有什么是确定,更有没什么是你可以掌控的。玻璃心的人,更容易焦虑,更容易没有耐心,更容易情绪失控,更容易吸收城市带来的负面气质,周围的人流只会让你更加没存在感,城市的灯光会让你迷失得想哭。

此时如果还闹个分手,或爱人离开了你的城市,真是分分秒秒都怀疑自己在这个城市的意义。伤感的情歌,都市的背景;情感的话剧,外滩的背影。所有人认识所有人,所有人都是城市的孤儿。都是这个套路。我现在特别欣赏那些有自嗨和自黑气质的人,这是在大城市生活保持好心态的必备技能,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世。把城市生活,当作一场修行。反脆弱的能力,很重要。

02 给自己设一个在这座城市的期限

前两个月回了次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作为学长,在给马上毕业的研究生学弟学妹们做了一场关于职场的交流。被问到关于毕业后去香港还是留在内地的问题,我想起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在毕业酒会上,也同样面临这个选择。一位老师和我讲了这么一句话:“如果你想去香港打拼,给自己一个截止期,不管是一两年或几年,关键要定好目标,不管是薪水还是其他,无论如何,要有个目标。能达成,就继续,不能达成,就走人。”

在大城市奋斗和在小地方工作的区别在于,在大城市奋斗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两个原因:

第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光房价一条,就排除一大片;

第二,你身边的人的素质往往都不差,和优秀的人一起竞争,不进则退。

而梦想是你内心的一剂猛药,而不是一碗鸡汤,会要求你随时开启人生的困难模式。既然城市不息,那就生命不止嘛。免得浑浑噩噩的,日后陷入更加尴尬和焦虑的境遇。

03 忘记胜利,拼到最后都是体力

之前和一位在日本创业的发小朋友吃饭的时候,我问她在日本像NHK这样的大公司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聪明?她说,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其实吧,在日本大公司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结实”。

“做项目的时候日夜颠倒,一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聪明只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最后拼的都是体力。”职场上看中的是结果,不在乎过程。身体素质不行,演不了苦肉计,得到的不会是同情,而是被替代。

大家都不是精力无限充沛,激素无限储备的小年轻了,身体也是有限额的,现在过度了,以后就没有了省着点用。

总之一句话:大城市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06
35岁的年龄已经是中年了,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这个年纪想要去大城市打拼不算太晚,但是需要平衡好工作和家庭之间的关系。
第2个回答  2021-03-06
不玩只要有这个拼搏的决心和毅力,多大都不晚,并且35岁是黄金年龄,可以一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