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卫找不到他的污点,明朝最光明磊落的大臣是谁?

如题所述

宋濂不仅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宋濂在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地位都非常高,文学上他与高启、刘伯温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史学上他是二十四正史之《元史》的主编,与司马迁一样被称为太史公,另外,宋濂还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深得朱元璋的信任和器重,这不仅源于他的博学多才,也源于他的谨慎性格和忠心耿耿。宋濂是一个缜密到滴水不漏的人,情商奇高而且为人坦诚,他既不妄议他人,也不隐藏自己,做到了真正的身正不怕影子斜。

有一次,朱元璋让宋濂评价一下文武大臣,宋濂便将朝中有作为、品行好的大臣说了一遍,挨个颂扬他们的功绩和人品,但绝口不提那些水平平庸和德行有失的大臣。朱元璋问宋濂为什么只说好的大臣,而不说坏的大臣呢?宋濂回答说:“好的大臣与我交朋友,所以我了解他们,而那些不好的大臣我不和他们交朋友,所以不了解他们。”


当然,宋濂也并非是那种为了自保只会当老好人的软骨头,他也经常劝谏盛怒下的朱元璋,为有交情以及没交情的同僚美言求情。朱元璋可能算是历史上最讨厌酸腐文人的皇帝了,特别是那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又说不到重点上的纸上谈兵之徒,是朱元璋最痛恨的。

一次,主事茹太素竟然给朱元璋上了一封一万多字的奏折,朱元璋刚看了个开头就想把这个茹太素拖出去斩了。朱元璋大怒而骂,群臣也都帮腔,说茹太素的奏折中有不敬之言和不当之语。朱元璋听后更加生气,可就当他想要发作时,宋濂却站出来说:“茹太素的奏折确实啰嗦了些,但他也只不过是对陛下尽忠罢了,陛下广开言路,怎么能重责进言者呢?陛下还是应该仔细看看他奏折的内容才好。”


朱元璋知道宋濂向来公正,只好耐着性子看完了茹太素的万字奏折,在里面还真的发现了不少值得采纳的建议。于是,朱元璋当着群臣感慨道:“如果没有景濂,朕差点就错误地怪罪进谏的人了!”(注:景濂是宋濂的字,古人都是以字作为称谓,以示尊重。)

但是,朱元璋生性多疑,即便是像宋濂这样谨小慎微、赤胆忠心的人他也不放心,还曾派锦衣卫监视过宋濂的私人生活。这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历史故事,就是发生在朱元璋和宋濂之间。


一日早朝过后,朱元璋问宋濂昨夜干什么了?宋濂如实回答说昨夜在家中请客吃饭喝酒了。朱元璋又问,请的都有谁呢?宋濂也一一如实回答,并无一人疏漏。朱元璋再问桌上饭菜和席间所言,宋濂仍旧如实作答,尽量详尽。听完宋濂的回答,朱元璋满意地笑了,说道:“嗯,确实如此,你没有骗我。”说完拿出了一张图,上面画的正是昨夜宋濂宴请图,人物、坐次、菜品以及言谈内容都一一记录在案。原来,朱元璋派了锦衣卫去查看了情况。

宋濂看到朱元璋手中的图,不禁惊出一身冷汗,幸亏自己对朱元璋毫无隐瞒,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倘若自己无意少说了一位宾客或者省掉了一句闲谈,都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像朱元璋这种多疑之君更是猛虎中的猛虎,宋濂能在朱元璋身边常伴而明哲保身实属不易。但是,宋濂最终还是没能真正善终,而是病死在了流放途中,终年72岁。原因是他的长孙宋慎陷入胡惟庸案,宋濂遭到牵连。看来,想要平稳落地独善其身还不够,还要看管好子孙后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28
应该就是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宋景濂 。 宋濂此人,不但情商奇高,而且为人坦诚,从来不妄议他人,也不隐藏自己,做到了真正的身正不怕影子斜。
第2个回答  2020-11-25
海瑞。他是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典范,一生清廉贫穷,为了百姓。
第3个回答  2020-11-25
我认为明朝最光明磊落的人是于谦,于谦是朱棣年间的状元,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扶大厦之崛起,并且清贫如洗,为官一生全是为了百姓,百年难遇的良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