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蒸热求救?

肩膀热痛午后及晚上。无以能忍。如何得救?!谢谢?

骨蒸劳热为中医名词,意思是好像热是从骨缝里蒸发出来一样.为阴虚生内热的一个症状.主要症状是:低热、五心烦热(即手足心及心烦)热似从骨缝里发出一样痛苦.如肺结核,骨结核等一类表现为肾阴虚火旺的一种病症.
所谓骨蒸发热,即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为特点。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即阴虚潮热:
以午后或入夜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度)。
以五心烦热,甚至骨蒸发热,即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为特点,常兼有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此属阴虚证。
病之本为阴虚,午后阴气渐升,阴虚不能制阳,虚阳外浮,故发热多见于午后。又阴虚多兼肾阴不足,肾主骨,故见骨蒸发热。
阴虚潮热多见于慢性衰弱性疾病,如肺痨病、虚劳病。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凉血养阴,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红或绛。常与玄参、犀角等同用,共奏清营养阴的功效,如清营汤。亦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或慢性病的阴虚内热,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清虚热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或血热发斑等。前者,常与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后者,常与赤芍、丹皮、大青叶同用,以清热凉血消斑。
此外,若荨麻疹、皮癣等而有血热现象者,可与白蒺藜、蝉蜕、防风等配伍,共奏凉血祛风的功效。
3、用于热病伤津,舌红口干或口渴唇燥。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如益胃汤。并可用于消渴证,口渴多饮。常与山药、山茱萸等益脾肾药同用,如滋脺饮。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9—30克。
研究:
含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铁质、维生素A类物质、生物碱、氨基酸、多种糖类。
乙醇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小白鼠口服地黄炭能缩短出血时间。中等剂量对动物的心脏有直接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为明显。有中枢性的升高血压作用。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消肿作用。有降低血粮的作用,能抑制党参所含碳炎化合物引起的持久性高血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可减轻因放射性照射后引起的血小板损害。
熟地黄(补益药:补血药)(本草图经)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应用: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本品为补血要药,常用于血虚诸证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如四物汤,即以本品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为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剂,用治上述证候,都可随证加减应用。
2、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本品又为滋阴的主药。如六味地黄丸,即以本品配伍山药、山茱萸肉等组成,可治肾阴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
此外,如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一切精血亏虚之证均可应用。因本品不仅能养血滋阴,而且有补精益髓的功效。
用量:
10—30克。宜与健脾胃药如陈皮、砂仁等同用。熟地炭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文献摘录:
《珍珠襄》“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
《本草纲目》“真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非熟地之静,不足以取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从目前你母亲的症状来看,不能算是骨蒸发热。
参考资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学》《中医诊断学》
时时汗出,动辄益甚者,称为自汗。
在《伤寒明理论·自汗》中指出:“自汗之证,又有表里之别焉,虚实之异味焉。”
故临床辨自汗,应当区别表里虚实。
若久病体弱,时时汗出,动则益甚,兼见气短懒言,极易感冒,面色榖白,脉细弱等症,属气虚自汗,为肺气虚弱所致,因肺主皮毛,久病伤及肺气,皮毛不固而自汗出,动则耗气,气不摄津故汗出益甚;
若自汗出,动则益甚,兼见形寒畏冷,或四肢不温,舌淡白而胖嫩,脉沉细无力等症,属阳虚自汗,因阳虚则卫阳不足,不能固护肤表,玄府不密、津液外泄而自汗出,动则阳气敷张,津液随阳敷而外泄,故汗出益甚。
若表虚之人微感风邪,则自汗尤甚,因表虚卫气不固而时有汗出,风伤于表,营卫失和,腠理不密,故汗出尤甚,并常兼有恶风、头痛、身酸楚、苔薄白、脉缓等症。
若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见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等症,属里实热证。为外邪入里化热或风热内传,或暑热内蒸导致里热炽盛,热蒸外越,迫使津液外泄,故蒸蒸发热,自汗不止。
就一般而言,自汗的原因,多见于气虚或阳虚,故前人有“自汗属阳虚”之说。

可试用浮小麦、大枣煎汤代茶饮,治疗自汗效果较好。
阴虚内热之人宜常吃下列食物。
鸭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养胃。《本草汇》说它“滋阴除蒸”。《随息居饮食谱》称它能“滋五脏之阴,清虚劳之热,养胃生津”。民间也认为鸭是最理想的清补之物,阴虚体质宜食之。
猪肉
性平,味甘咸,有滋阴和润燥的作用。清代医家王孟英说:“猪肉补肾液,充胃汁,滋肝阴,润肌肤,止消渴。”《本草备要》亦载:“猪肉,其味隽永,食之润肠胃,生精液,泽皮肤。”所以也适宜阴虚体质者食用。
鸡蛋
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凡阴虚之人食之颇宜,尤其是鸡蛋同大豆一起食用,如民间习惯用鸡蛋与豆浆同食,更有益处。
牛奶
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或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或曰“滋润五脏”,“滋润补液”。凡体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
甲鱼
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为清补佳品,对阴虚之人,食之最宜。《本草备要》中说它能“凉血滋阴”。《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甲鱼可以“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甲鱼对阴虚血热或阴虚火旺、虚劳骨蒸者,更为适宜。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之人食之亦宜。
龟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血,故阴虚者宜食之。《医林纂要》中就曾说它能“治骨蒸劳热,阴虚血热之症”。由乌龟壳加工而成的龟板或龟板胶,同样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阴虚之人也宜服食。
干贝
又称江珧柱、马甲柱,为一种海鲜食品。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肾。《本草求真》说它能“滋真阴”。《本草从新》称它“疗消渴”。干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高蛋白食品,故阴虚之人宜常用干贝炖汤,最为有益。
海参
有滋阴、补血、益精、润燥的作用。《药性考》说它“降火滋肾”。《食物宜忌》亦载:“海参补肾精,益精髓”。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海参能“滋阴,补血,润燥”。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味珍品,大能补益,又能滋阴,阴虚体质宜常食之。
鸡蛋
性平,味甘,不仅能益气养血,而且无论鸡蛋白或鸡蛋黄,均有滋阴润燥的作用。鸡蛋被医学界认为是很好的蛋白质食品,其中卵白蛋白、卵球蛋白和卵黄磷蛋白,是很完全的蛋白质。凡阴虚之人食之颇宜,尤其是鸡蛋同大豆一起食用,如民间习惯用鸡蛋与豆浆同食,更有益处。
牛奶
性平,味甘,不仅营养丰富,更具有滋阴养液、生津润燥的功效。历代医家对牛奶的滋阴作用颇多赞誉,或称牛奶“润肌止渴”,“润皮肤”,“润大肠”,或曰“滋润五脏”,“滋润补液”。凡体质属阴虚者,宜常食之,裨益颇多。
甲鱼
性平,味甘,有滋阴凉血作用,为清补佳品,对阴虚之人,食之最宜。《本草备要》中说它能“凉血滋阴”。《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甲鱼可以“滋肝肾之阴,清虚劳之热”。所以,甲鱼对阴虚血热或阴虚火旺、虚劳骨蒸者,更为适宜。甲鱼的背壳,又称鳖甲,也有滋阴补血作用,阴虚之人食之亦宜。
龟肉
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血,故阴虚者宜食之。《医林纂要》中就曾说它能“治骨蒸劳热,阴虚血热之症”。由乌龟壳加工而成的龟板或龟板胶,同样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阴虚之人也宜服食。
干贝
又称江珧柱、马甲柱,为一种海鲜食品。性平,味甘咸,能滋阴补肾。《本草求真》说它能“滋真阴”。《本草从新》称它“疗消渴”。干贝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属高蛋白食品,故阴虚之人宜常用干贝炖汤,最为有益。
海参
有滋阴、补血、益精、润燥的作用。《药性考》说它“降火滋肾”。《食物宜忌》亦载:“海参补肾精,益精髓”。清代食医王孟英认为海参能“滋阴,补血,润燥”。海参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海味珍品,大能补益,又能滋阴,阴虚体质宜常食之。
蛤蜊
性寒,味咸,能滋阴、化痰、软坚。古代医家认为“蛤蜊功同蚌蚬,滋阴明目”。明·缪希雍曾经指出:“蛤蜊其性滋润而助津液,故能润五脏,止消渴,开胃也。”可见阴虚体质或阴虚病人,包括糖尿病、干燥综合症、结核病以及肿瘤病等,食之颇宜。
蚌肉
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有滋阴、清热、明目的功效。清·王孟英也认为蚌肉能“清热滋阴,养肝凉血。”阴虚之人常用蚌肉煨汤食用,最为适宜。
乌贼鱼
性平,味咸,既能补血,又善滋阴。《医林纂要》就曾说它“大能养血滋阴”。清代医家黄宫绣亦云:乌贼鱼肉“其性属阴,入肝补血,入肾滋水。”对肝肾阴虚者,食之最宜。
鳆鱼
又称石决明肉。有滋阴清热、益精明目的作用。如《医林纂要》说它“补心暖肝,滋阴明目”。清·王孟英亦说:“补肝肾,益精明目,愈骨蒸劳热。”鲤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品,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目翳目暗或雀目夜盲,对结核病阴虚的低热不解、潮热、骨蒸盗汗,对癌症患者的阴虚体质,最为适宜。

有生津、润燥、清热的作用,对肺阴虚,或热病后阴伤者最宜。《本草通玄》曾说梨“熟者滋五脏之阴”。《重庆堂随笔》还说:“温热燥病,及阴虚火炽,津液燔涸者,捣汁饮之立效。”
桑椹
性寒,味甘,有滋阴补血之功,最能补肝肾之阴。《本草述》认为:“乌椹益阴气便益阴血”。《本草经疏》亦称桑椹“为凉血补血益阴之药”,还说“消渴由于内热,津液不足,生津故止渴,五脏皆属阴,益阴故利五脏。”尤其是肝肾阴虚体质之人出现消渴、目暗、耳鸣者,食之最宜。
枸杞子
性平,味甘,有滋阴益寿之功,尤其是对肝肾阴虚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耳鸣耳聋,或是肺阴虚的结核病盗汗、虚劳咳嗽,糖尿病的阴虚消渴等,食之更佳。
燕窝
性平,味甘,有补气阴的功用,尤其能益肺阴,为清补佳品。凡阴虚体质,尤其是肺阴虚者,如肺结核病、支气管扩张、肺痿、老年气管炎 target=_blank>慢性支气管炎等,最宜食之。清代医家张璐说它能“调补虚劳,治咳吐红痰”。吴仪洛说:“燕窝大养肺阴,补而能清。”《本草再新》中也有“大补元气,润肺滋阴”的记载。
银耳
性平,味甘淡,有滋阴养胃、生津润燥的作用。银耳含有丰富的胶质、多种维生素和17种氨基酸、银耳多糖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为民间最常用的清补食品,尤其是对肺阴虚和胃阴虚者,最为适宜。
西洋参
性凉,味甘微苦,能益气养阴,对气阴两伤之人最宜。《本草从新》说:“虚而有火者相宜”。《药性考》亦云:“西洋参补阴退热。”《增订伪药条辨》还说:“西洋参滋阴降火。”所以,阴虚或兼气虚,兼肺虚,或阴虚火旺者,食之最宜。阴虚之人忌吃人参,这是因为人参性温,有助火之弊,若改用西洋参,清补气阴,最为合拍。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说:“西洋参,性凉而补,凡欲用人参而不受人参之温补者,皆可以此代之。”
獭肉
俗称水狗肉。能补虚弱,并能养阴除虚热,故凡阴虚体质或阴虚内热骨蒸之人,食之颇宜。《医林纂要》中即云:“獭肉益阴。”《本草图经》也说它“主骨蒸热劳”。獭肝也能养阴除蒸,所以,阴虚体质者,食之亦宜。
阿胶
性平,味甘,既能补血,又能滋阴。正如《本草纲目》所言:“阿胶,大要只是补血与液。阴不足者,补之以味,阿胶之甘,以补阴血。”尤其是肺肾阴虚之人,食之尤宜。
海参
属补阴食品,有滋肾益精、养血润燥的作用。《本草求原》中就说它“润五脏”。《随息居饮食谱》也认为海参“滋阴”。故凡阴虚体质者食之颇宜。
此外,阴虚体质还宜服食牡蛎肉、鲛鱼、马奶、羊奶、酸奶、蚬肉、淡菜、蛙肉、蹄筋、豆腐浆、菠菜、青菜、黄芽菜、山药、银耳、蘑菇、金针菇、草菇、平菇、西米、糯米、黑木耳、番茄、枸杞头、绿豆芽、甘蔗、酸梅汤、葡萄、百合、水煮花生、橘子、柑子、橙子、草莓、柚子、无花果、香蕉、西瓜、蜂蜜、蜂王浆、芝麻、南北沙参、地黄、何首乌、白芍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9
下面有名医简介及附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骨蒸潮热指的是虚热,一般是阴虚发热的症状.发热不高,好像是从骨子里往外透的一样,想象一下蒸笼的感觉.潮热说的是时有时无的热型,就像潮水一样.不见得与湿有关的,一般都 是阴虚.尤其是肺痨(结核病)的典型症状.

【名方】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2克,生甘草10克。

【名医简介】
徐治鸿,男,1933年生,北京市人,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中医科主任。1957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口腔系。1957~1970年从事口腔内科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71年在北京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班进修学习,1972年至今从事口腔中西医结合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82年曾应邀赴日本访问并讲学。

研究方向主要为中西医结合治疗口腔疾病,尤其对口腔粘膜疾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复发性口疮、口腔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等口腔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他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中西医结合实验研究,总结出口腔临床常用方剂20余首。如牙周败毒饮、小儿口炎糖浆、消炎合剂、牙本质脱敏散、苔藓饮、养阴清热汤、活血滋阴生津合剂等等,在临床收到显著疗效。他主编及参加编写书籍6本,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名方】养阴清热汤
【组成】生地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天冬10克,麦冬10克,黄芩12克,丹皮12克,玄参12克,栀子10克,桔梗12克,山药12克,地骨皮12克,女贞子12克,生甘草10克。
【功能】滋阴清热
【主治】复发性口疮、扁平苔藓、干燥综合征、白塞氏综合征等疾病阴虚火旺型患者。这些患者多为慢性口疮病,久病多虚,多呈虚火表现,尤以阴虚火旺多见。除局部病损外,常伴有口燥咽干、口渴喜冷饮、头晕目眩、心烦急躁、手足心热、失眠多梦、腰膝酸软、便干尿黄、舌质偏红或舌尖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或细数等症状。多表现为肝肾不足、阴虚肝旺,既有阴虚又有火旺,因此应清补结合,补中有清,并应随临床症状变化及病程不同阶段而酌情处理,灵活加减。
【方解】

本方由六味地黄汤和甘露饮化裁而成。以生熟地、女贞子、二冬补益胃肾之阴、润肺生津、养血填精、滋阴凉血;黄芩、栀子苦寒清热祛湿、降火除烦;丹皮清肝胆之火、凉血活血;山药补脾益肾;白芍柔肝养血;玄参滋阴降火、解毒散结;桔梗清热利咽、载药上行;地骨皮清热凉血、除虚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亦可酌情选用生龙骨、生牡蛎以加强平肝潜阳收敛之功;知母、黄柏加强滋阴降火之功,清阴降火、清中下焦之热;加茯苓、泽泻以增加健脾淡渗利湿之力。
【加减】治疗用养阴清热汤为基础加知母、黄柏。经治二周,口内溃疡愈合,仍有口渴、失眠等症状,加玉竹及五味子,三诊时舌及颊部有充血斑及针头大溃疡,去熟地、山药、女贞子加决明子、赤芍、生龙骨、生牡蛎,四诊原溃疡基本愈合。经治三个月,患者溃疡反复发作基本控制,又经两月余治疗病情稳定,全身症状明显好转,追踪十年病情稳定,未有复发。
【病例】

王某某,男,38岁,工程师。口腔溃疡反复发作10余年。发作部位累及唇、舌、颊等处,发作频繁,几无间隔期,每次愈合期要一周到两周以上,每次溃疡多达三块以上。大便偏干,失眠多梦,心烦性急,口干口渴,小便黄。舌质偏红,舌苔薄黄,脉细弦略数。查上唇左内侧及舌尖部粘膜均有0.3×0.5厘米大小溃疡,灰黄色基底,边缘水肿,有红晕围绕。诊断为复发性口疮,阴虚火旺型。
第2个回答  2007-11-19
所谓骨蒸发热,即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为特点。
阴虚发热:
阴虚发热即阴虚潮热:
以午后或入夜低热(一般体温不超过38度)。
以五心烦热,甚至骨蒸发热,即自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为特点,常兼有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症,此属阴虚证。
病之本为阴虚,午后阴气渐升,阴虚不能制阳,虚阳外浮,故发热多见于午后。又阴虚多兼肾阴不足,肾主骨,故见骨蒸发热。
阴虚潮热多见于慢性衰弱性疾病,如肺痨病、虚劳病。

生地黄:(清热凉血药)
甘、苦、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凉血养阴,清热解毒。
应用:
1、用于温热病热入营血,身热口干,舌红或绛。常与玄参、犀角等同用,共奏清营养阴的功效,如清营汤。亦用于热病后期,低热不退,或慢性病的阴虚内热,常与青蒿、鳖甲、地骨皮等清虚热药同用,如青蒿鳖甲汤。
2、用于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下血或血热发斑等。前者,常与其它凉血止血药同用;后者,常与赤芍、丹皮、大青叶同用,以清热凉血消斑。
此外,若荨麻疹、皮癣等而有血热现象者,可与白蒺藜、蝉蜕、防风等配伍,共奏凉血祛风的功效。
3、用于热病伤津,舌红口干或口渴唇燥。常与麦冬、沙参、玉竹等益胃生津药同用,如益胃汤。并可用于消渴证,口渴多饮。常与山药、山茱萸等益脾肾药同用,如滋脺饮。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9—30克。
研究:
含地黄素、甘露醇、葡萄糖、铁质、维生素A类物质、生物碱、氨基酸、多种糖类。
乙醇提取物能促进血液的凝固,小白鼠口服地黄炭能缩短出血时间。中等剂量对动物的心脏有直接加强心肌收缩的作用,对衰弱的心脏其作用更为明显。有中枢性的升高血压作用。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明显的消肿作用。有降低血粮的作用,能抑制党参所含碳炎化合物引起的持久性高血糖。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此外,尚可减轻因放射性照射后引起的血小板损害。
熟地黄(补益药:补血药)(本草图经)
性味归经:
甘,微温。归肝、肾经。
功效:
养血滋阴,补精益髓。
应用:
1、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失眠、月经不调、崩漏等证。本品为补血要药,常用于血虚诸证及妇女月经不调、崩漏等证。如四物汤,即以本品与当归、川芎、白芍同用,为补血调经的基本方剂,用治上述证候,都可随证加减应用。
2、用于肾阴不足,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证。本品又为滋阴的主药。如六味地黄丸,即以本品配伍山药、山茱萸肉等组成,可治肾阴不足引起的各种症状。
此外,如腰酸脚软、头晕眼花、耳鸣耳聋、须发早白等一切精血亏虚之证均可应用。因本品不仅能养血滋阴,而且有补精益髓的功效。
用量:
10—30克。宜与健脾胃药如陈皮、砂仁等同用。熟地炭用于止血。
使用注意:
本品性质粘腻,较生地更甚,有碍消化,凡气滞痰多、脘腹胀痛、食少便溏者忌服。
文献摘录:
《珍珠襄》“主补血气,滋肾水,益真阴。”
《本草纲目》“真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利耳目,黑须发。”
《本草正》:“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非熟地之静,不足以取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
从目前你母亲的症状来看,不能算是骨蒸发热。
参考资料: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中药学》《中医诊断学
第3个回答  2007-11-19
骨蒸潮热是虚热,一般是阴虚发热的症状.发热不高,好像是从骨子里往外透的一样,想 象一下蒸笼的感觉.潮热说的是时有时无的热型,就像潮水一样.不见得与湿有关的,一般都 是阴虚.最好到中医院检查一下!并按疗程治疗!
用青蒿鳖甲汤
第4个回答  2007-11-19
镇江膏外贴即可。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