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芝镇的历史名人

如题所述

王筠(1784—1854),字贯山,又字伯坚,号友,清代文字学家,景芝镇宋官疃村人。1821年(清道光元年)中举人,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授山西省乡宁县知县,后代理徐沟、曲沃知县。任职期间为政清廉,勤于政事,讼至立判,卓有政绩。
王筠少而好学,喜爱研究小篆与大篆文字。年纪稍长,即博览群书,经史。一生中,尤其喜爱研究说文之学。他精心研究了许慎所著《说文解字》和段玉裁、桂馥的说文著作。他不仅评论了前人著作的优劣,而且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说:“文字之奥,无过形、音、义三端。古人之造字也,正名百物,以义为本,而音从之,于是乎有形。后人之识字也,由形以求其音,由音以考其意,而文字之说备。”他著《说文释例》20卷。又以句读之名,疏解许慎《说文解字》,著《说文句读》30卷,解决了前人对许慎《说文解字》一书解释的草率、简略和混乱。还著有《说文系传校录》、《文字蒙求》、《说文补正》、《句读补正》等。王筠致力于说文之学达30年之多,皆从分析前人诸家之说入手,独辟门径,不依傍于人,提出独到的见解。其成就明显超过了前人。后人评论时说他对说文之学的贡献是“许氏之功臣,桂、段之劲敌”。《文字蒙求》一书,解放前曾作为高等小学教材,建国后于1962年、1983年再版。《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亦分别于1983年7月和11月由北京市中国书店重新印行,足见其著作的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他还著有《说文韵谱校》、《说文广训》、《四书说略》、《正字略》、《禹贡正字》、《毛诗重言》、《弟子职正音》、《读仪礼郑注句读刊误》、《清诒堂文集》、《徐沟笔记》等,共50余种,数百卷之多。
吴金鼎 吴金鼎(1901—1948),字禹铭,著名考古学家,景芝镇万戈庄人。在清华学校国学研究院攻读人类学专业时,爱上了考古工作。后到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任职,攻读考古学。其间,参加了河南安阳殷墟、山东章丘城子崖、安阳后岗等著名遗址的发掘。1933年赴英国留学,1937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云南、四川从事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任齐鲁大学训导长、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主任和图书馆主任等职。1928年3月,吴金鼎对山东章丘县龙山镇5里处的城子崖文化遗址发生了兴趣,经发掘、研究,命名为龙山文化。这一发现与命名,在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1930年至1931年,他与李济、董作宾、梁思永、郭宝钧等人又进行两次发掘,于1934年发表了报告集《城子崖》、揭开了中国远古文化根源之谜,以大量的资料证明中国远古文化源于本土,有力地粉碎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谬论,引起了全世界的注目,并得到了公认,为史书无载的中国史前文化的面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中国考古学史上一座丰碑。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吴金鼎博览群书,刻苦钻研,以英文出版了《中国史前的陶器》一书。此书成为当时关于中国史前陶器的最为详尽的著作,是世界各国学者研究中国考古学的必读书目。吴金鼎获博士学位后于1937年回国。时值日本侵略军大举入侵,中国考古学面临极为艰难的局面。他先在中央博物馆筹备处,后到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1938至1940年,他到云南大理附近的苍洱考察发掘,发现遗址32处,并主持挖掘了数处,撰写了《云南苍洱境考古》一书,奠定了西南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基础。1941年至1943年,吴金鼎在科研经费极为拮据的情况下,坚持对四川彭山汉代崖墓和成都前蜀王建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对汉代和五代十国时期的艺术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有他的事迹介绍,称他是最有成就的现代考古学家之一。
景芝镇-景芝革命烈士纪念碑
在景芝镇区东南角,206国道东侧,有一处陵园,园内松柏苍翠,枝繁叶茂。在松柏树的掩映下,一座青色纪念碑巍然耸立,它就是为纪念在“景芝事件”中牺牲的烈士而建的革命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建于1956年5月,当时位于景芝汽车站前的广场中心偏南。纪念碑通高15米,呈四棱柱形,为砖石水泥结构。碑身分上下两部分:正面上部镌刻着“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下部是碑文。背面上部镌刻着“踏着革命烈士血迹前进”10个大字,下部是陈克烈士传略。1979年,景芝公社党委、政府,在纪念碑周围修建了围墙和大门,种植了松柏林,并安排专人管理,使它成为一处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作为对烈士们永久的纪念。同年,这座陵园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景芝事件”:根据史料记载1945年6月,景芝一带解放,建立了中共淮安县工作委员会。7月,淮安县政府和县大队相继建立,中共淮安县工委书记周次温任县长,曾任县大队政委,原山东军区十一区团参谋长巫景全(红军战士)任县大队长。县机关驻景芝教堂。8月,淮安县工委改建为县委,原莱东县委代理书记陈克任淮安县委书记、县大队政委,周次温仍任县长,刘铭任组织部长,巫景全任县大队长。
新建立的淮安县地处诸城、高密、安丘三县交界处,国民党杂牌队伍和日伪政权统治多年,情况复杂,群众基础差。淮安县大队成立时,很多伪顽散兵游勇甚至土匪表示弃暗投明,乘机混入,原伪厉文礼部十六团中队长孙松山参加了县大队并当了副排长。当时淮安县领导力量比较薄弱,没有来得及对这支队伍进行全面整顿。
同年8月,县大队改编为山东军区独立第四旅十团三营,辖七、八、九三个连,十团参谋长巫景全带领八连驻景芝镇,七连和九连在外地活动。八连在景芝驻防期间,三排副排长孙松山等认为叛变投靠国民党的时机已经成熟,就与孙华堂、董志华、陈金祥、于德江等利用队伍出操或喝酒之机,几次策划叛变。对敌人的这一阴谋举动,淮安县委和十团领导没有察觉。
9月15日(农历八月初十),下午三时许,以孙松山为首,开始了叛变行动:他们派人把住教堂大门,先将曲副连长、王排长、文化干事用枪逼住,一一捆绑起来押在连队住处,然后持枪窜到教堂前院陈克办公的地方,趁陈克、刘铭、巫景全三人谈话之机,突然把他们按倒捆绑起来,一同押到后院与曲副连长等关押在一起。叛匪把住教堂大门,放入不放出,前去参加会议的人员进一个抓一个,景芝区委书记曹保善、区长孟迪安以及他们的通讯员就是这样被捕的。
当日夜间,武装部副部长杨兴等得知八连叛变的消息后,立即带领部队跑去救援,但敌人已经走远,救援未果。被捕人员中有县委书记陈克、组织部长刘铭、十团参谋长巫景全、专署征收员刘洪远、景芝区委书记曹保善、区长孟迪安、曲副连长等重要干部14人,叛匪带走枪枝60余枝。
陈克等主要干部被押送到潍县城,交给厉文礼部。以后陈克等虽经我地委、县委敌工部多方营救,但毫无效果,于1945年冬被敌人活埋,壮烈牺牲。
中共淮安县委书记陈克,原名朱司春,又名朱茂轩(懋宣),字曙东,1914年1月20日出生于莱芜市冯家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庭。20岁毕业于莱芜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员。1939年参加革命工作,走上了抗日的道路。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改名陈克。先后任莱芜县第五区分区委书记,莱北县委组织部长,莱东县委代理书记等职。他在抗日战争中勇敢坚定,沉着果断,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
1945年8月,陈克奉调来到新解放区淮安县任县委书记。当时日军刚宣布投降,蒋、日、伪合流,地方上的反动势力十分嚣张。淮安县地处诸(城)、安(丘)、高(密)三县交界处,党的组织还不健全,人民政权刚刚建立,人们的“正统”观念很严重,认为共产党“靠不住”,国民党势力大。陈克到任后,面对严峻的局势,沉着冷静,日夜操劳,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召开各种会议,广泛发动群众。他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艰苦朴素,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由于他工作深入扎实,很快取得了工作的主动权。正当陈克等开辟淮安县新解放区工作取得初步成绩的时候,隐藏在革命队伍里的一伙反动分子,却在酝酿着一场反革命事变。9月15日,陈克被敌人逮捕。在登汽车的时候,陈克同志慷慨陈词,痛斥敌人。
陈克等被捕后,中共昌潍工作委员会,中共安丘县委敌工部,千方百计全力营救,但都没有成功。1945年深冬的一天,北风刺骨,陈克等被剥去上衣,虽然遍体鳞伤,但目光炯炯,从容镇定,与其他同志一起,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跳入敌人早已挖好的土坑,慷慨就义,时年32岁。陈克等英勇牺牲的噩耗传出后,淮安县的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悲痛万分,对出卖和杀害他们的阶级敌人切齿痛恨,他们利用不同形式对烈士表示沉痛的哀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