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十二怒汉》翻拍的《十二公民》看过之后你觉得如何?

如题所述

我个人觉得十二公民这部电影真的拍出了跟以往不一样电影的感觉,并且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有着非同一般的演技,他让我们看到的跟一网一些电影不一样的地方,要知道这是翻拍电影最难做到的一点,但是十二公民这部电影还是有一些舞台剧的痕迹,如果把这些痕迹能够去掉,并且更加的可以去控制一下这部电影的节奏,我觉得这部电影很有可能会超过12怒汉,总之我认为现在能拍出这样的电影,真的值得我们为这部电影去鼓掌和喝彩。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27
人们天然的会把自己的经历代入到事件中,以自己的感受和阅历去看待问题。而很强的代入感却容易导致偏见、激烈的情绪。
以自己的立场去看待问题并带入情绪,那么出租车司机会觉得,富二代杀父这件事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且不说证据确凿,在他眼里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大逆不道的。原因却是他自己家的小孩让他伤透了心。而老北京房东会觉得,河南人就是“坏”的代表。不是他当真讨厌河南人,而是外地人抢了他本轻轻松松可以得到的东西,而外地人的涌入导致他小孩没大学上。
所以在反驳过程中,他们也是最相信证人说的话没错的人。他们相信富二代是凶手,是因为他们的经历让他们不认同“外地/孩子”这个身份。相反的立场导致更深的不认同。
相似的经历容易产生感同身受,认同仅是因为立场相同。
最先改投无罪的老爷子,也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有个善良的陌生人在绝望时刻帮了他,才有了活下去的曙光。推己及人,假设也有人能帮帮那个年轻的嫌疑犯孩子,也许他的人生也会被改写呢。同样的,含冤入狱的青年人,也是因为自己的沉痛经历选择了疑罪从无。他们的经历让他们站在了投票无罪的一方。
抛开阅历,客观的对待问题本身,很难做到。冷静的去推敲每一个细节,不受他人情绪影响,也不容易做到。
从始至终都坚持无罪的8号,以一己之力坚持说服了11个人。不仅是因为他立场坚定,同时也因为他始终在关注事情本身,不带偏见,力求完善细节,找出疑点。不自我代入,便不会容易觉得别人的反对情绪是人身攻击。从而相对顺利的推进整个事情的发展。
让一个有情绪的人最终接受事实,也只能在他发泄了情绪得到了认同之后。
让最有偏见的两位最终改投无罪的原因,除了存有漏洞的事实证据,关键点在于他们说出了自己心酸而带有强烈情绪的心结。出租车司机甚至当众哽咽落泪。但在大家默许的理解后,他们也都释怀,接受了事实。
有理不在声高,情绪化不能让人信服。最终让人信服的,仍然是没有漏洞的事实。
第2个回答  2019-06-15
《十二公民》很值得人去思考的一部电影,每个人看都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电影所展示的,角度不同看的问题就不同。其次电影里也着重的提到了社会歧视这个问题,有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关系歧视等,这些表现得都比较明显,我们就不说了,去看看就懂了。电影的结局比较有意思,从有罪到无罪,这个过程,可以说他们每一个人都得到了宣泄,也得到了升华,甚至可以说,明里他们是在讨论了案情,实际确是每个人都倾诉了一番。结局其乐融融,最后8号返回,拿回自己所遗留的检察院证件,这也表达了我们老百姓心中的一个愿景,就是希望为官者能清廉,能公正的去处理事,也使得电影得到一个升华,个人觉得这是个点睛之笔。
第3个回答  2019-06-15
个人觉得《十二公民》翻拍的不错,虽然难免会拿来跟《十二怒汉》相比,可也无须过于小心眼。这是中国戏剧史最高票房杰作《喜剧的忧伤》导演徐昂执导,何冰、韩童生领衔12位北京人艺及国家话剧院的国宝级演员联袂主演,也是国内首部戏剧电影。整部电影主要在室内一张会议桌拍摄,但全程无睡意,不过感觉塞入的事外因素多了,也就是节外生过多的枝,结尾显出身份的处理也没必要。
第4个回答  2019-06-15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以美国陪审团制度为题材的经典电影《十二怒汉》。很经典的剧本,这个本子也多次被不同国家改编拍成电影,毋庸置疑的经典剧本。一部好电影最重要的一个是剧本另一个就是演员了,从这个角度说该片已经成功一半。但是电影开头确实太过牵强,因为大学里面真不好聚集很多家长来参加这种活动。电影场景不过是一个破旧的仓库,全篇除结尾和上厕所的镜头,均无外景拍摄,可以说是相当省钱了。我们再聊一下演员阵容:何冰,韩童生,米铁增,李光复(功勋艺术家)等人都是国家一级演员,演技炸裂,其中韩童生一个人撑起了半部电影,这种配置的老戏骨凑一起,想拍成烂片都不太容易。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