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来历(不是仓颉造字,其他的)

kuai
kuai

古文字学简史 汉代 研究古文字的风气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汉代人所看到的古文字资料主要有3种。一种是先秦铜器的铭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叙里说,各地“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西汉张敞“好古文字”,宣帝时美阳(今陕西扶风)出土古铜鼎,他曾释读其铭文,事见《汉书·郊祀志 下》。一种是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的字书《史籀篇》的抄本,汉代人所说的籀文,就指《史籀篇》的字,其字体属于大篆,一种是所谓古文经,即秦始皇焚书时被藏匿起来的一些儒家经籍抄本,如汉初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得到的《尚书》、《礼》、《论语》等书。这些经籍抄本的字体既不是隶书,也不是小篆和籀文,汉代人多称之为古文。推崇古文经的经学家如许慎等人,认为这种字体比籀文还要早。但是据后人研究,所谓古文其实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指秦以东各国)的文字。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7
神农结绳说

神农时是七八千年前的传说人物,相传他教会人们种田、治病,还让人们用结绳记事法来治理社会。

文字起源于结绳,这种说法早已有之。《周易·系辞》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也说:“神农时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在汉字产生之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旧石器时代后期,绳索不仅是捆物绑兽的工具,而且还是用来记事的工具。所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即此。解放前,我国独龙族还在使用结绳记事。亲朋约会,则双方每天在各自结数相等的绳上解个结,结解完的那天就如约相会。

现实生活中,如果要提醒你不要把这事再忘了,上了年纪的上海等地的南方人往往会说:“你裤带上打个结。”在汉语中把一件事处理完了,叫“了结”。回顾过去一个阶段的工作叫“小结”。这些大概也算是上古的“遗风”吧。

还有结珠记事,即用绳线将不同的贝壳或手做的珠子穿起来,表示各种意义。据说古代南美洲的印第安人就是这样记事的。想来,我国的算盘可能就是从“结珠”演化而来的。

此外还有数禾杆、数苞谷米、数豆子等方法。过去农村中也有些不识字的生产队长用“烙洞”之法来记工的。

上述结绳、结物都是利用实物帮助记忆。此即所谓结绳记事。

结绳也可作古代的契券。《周易集解》引《九家易》说:“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这也是以结绳为要约的办法。唐兰先生也说:“在没有文字以前,契券就是绳结。”(唐兰《中国文字学》P50)可见,那种以计数为目的的契券,实际上就是绳结子。

“上古结绳而治”,说的就是用结绳之法来管理部落。部落虽小,但事情不少,既要记录农耕渔猎,也要记录攻战伐异,还要记录祭祀占卜。在此情况下,所谓“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的方法,显然已难以应付,于是就出现了与多种刻画、多种系物、多种绳色相结合的综合性的结绳方法。

尽管结绳不是文字,但它所含意义的形象方法对文字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在汉字中留下绳形的痕迹。它们有的作为汉字的构字符号,有的成为汉字中的数字。如:“十、廿、卅、百、纪、系”等。
第2个回答  2007-11-17
古文字学简史 汉代 研究古文字的风气是在汉代开始形成的,汉代人所看到的古文字资料主要有3种。一种是先秦铜器的铭文,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叙里说,各地“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西汉张敞“好古文字”,宣帝时美阳(今陕西扶风)出土古铜鼎,他曾释读其铭文,事见《汉书‧郊祀志 下》。一种是相传为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的字书《史籀篇》的抄本,汉代人所说的籀文,就指《史籀篇》的字,其字体属于大篆,一种是所谓古文经,即秦始皇焚书时被藏匿起来的一些儒家经籍抄本,如汉初张苍所献的《春秋左氏传》,汉景帝时鲁恭王在孔子故宅墙壁里得到的《尚书》、《礼》、《论语》等书。这些经籍抄本的字体既不是隶书,也不是小篆和籀文,汉代人多称之为古文。推崇古文经的经学家如许慎等人,认为这种字体比籀文还要早。但是据后人研究,所谓古文其实是战国时代东方国家(指秦以东各国)的文字。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