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评价节目《圆桌派》?为什么口碑很好?

《圆桌派》指的是一档全新风格的聊天真人秀节目。

光听节目名字,就知道《圆桌派》是一部围着一张圆桌进行的聊天式访谈节目了,能够以唠家常的形式对一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解读,让观众在轻松的氛围中去与一些公众人物进行价值观的交流,对国民具有深刻的开导意义。

访谈节目出了一波又一波,但每部访谈节目似乎都逃不过收视平平的“魔咒”,原因就是气氛过于严肃,内容过于呆板,形式过于乏味,但《圆桌派》就没有套用访谈节目的模板,而是通过以茶余饭后聊天式的形式将其做成了轻松活泼的聊天综艺节目。在这部节目当中,导演组就刚好请到了著名的媒体人窦文涛,而窦文涛又是出了名的学识渊博,能说会道,配备一名好的主持人也是做好一部节目的前提,这就大大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

《圆桌派》的“过人之处”还在于节目中谈论的问题都是时下最火热、最贴近生活的,也就是说,不仅年轻人乐于观看,还吸引了一大波中老年人。其中,有一期节目谈论到这样一个问题“过年需要亲戚吗?”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个人情社会,每逢过年过节就喜欢走亲访友送礼,而过年过节走亲访友这个传统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百年,已然成为了一种习惯,但是不需要亲戚,过年的气氛又会十分冷清,这就是矛盾所在,自然而然就引起了中国人的思考和热议,过年需要亲戚吗?

除此之外,虽然《圆桌派》这部节目是以轻松的综艺形式进行开展的,但在问题的选择和讨论方面又不会显得过于浅显和随意,这就也是在保证节目的收视率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了节目的口碑,让节目更长久地发展下去。其中有一期以“失恋”为主题的节目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失恋”这个问题在年轻人的眼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了,可在长辈的眼中这便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圆桌派》中嘉宾们就各抒己见,讲述了自己失恋的经历,每个人也通过自己的方式述说了自己对于恋爱和失恋的看法,对于年轻人在感情方面的启发和认知上有很大的价值。

类似于《圆桌派》这样深度谈话的节目还有《十三邀》,这部节目的主持人是具有深度文化思维的许知远,他带领着13位知名人士一同与观众深度探讨世界,在这部节目中我们看到了知名人士私底下不为人知的另一面以及他们对于这个世界不一样的看法。通俗地说,这类节目就相当于唠家常,知名女星俞飞鸿就在其中的一期节目中谈论过“如何挽回一个男人?”

所以说,《圆桌派》作为一部轻松的访谈节目,能够让观众在家长里短中意会人生,在谈笑风生中理解生活,虽不是开启综艺性访谈节目的里程碑,但也为此类节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能够获得良好的收视口碑更是实至名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1-14

可以说,《圆桌派》就是原来《锵锵三人行》的另一种方式,之所以能得到极高的评价,一是由于窦文涛近二十年的口碑声誉,其次就是节目本身切中了不少大学生、年轻人的求知心理。

以前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采用的是三人聊天策略,谈话的尺度也更大一些。但是在《圆桌派》中,三人变成了四人,同时,聊天内容的尺度也有所抬高。但是这些丝毫不能影响该节目在老粉丝以及很多新入坑的粉丝心中的地位。

因为,《圆桌派》虽然是一档综艺谈话类节目,但是它所谈论的话题从来都不是八卦绯闻,或者坊间消息,而是有着一定逼格的“人生话题”,或至少是有着人文情怀的话题。但是窦文涛所邀请的嘉宾又都不是等闲之辈,不管是文化名人梁文道,还是话题女作家蒋方舟,亦或者是编剧汪海林、学者许子东、收藏家马未都,他们都是活跃在文化界、媒体界、艺术界的最有声名效应的人。

所以他们并不是死板而无趣地讨论话题,而是纷纷拿出自己在所处行当的人生阅历、知识涵养来展开一种对话。所以《圆桌派》每期几乎都能做到让你不感到无聊,但是它有不少在灌输一种固定的观点给你,你只是在听一群人聊天,他们有的人的观点让你惊喜,有的人的观点让你愤怒,甚至鄙夷,这都无可厚非。

说到底,《圆桌派》就是希望达成这一种模式:你处于话语场,但是对于这些话语,你才是那个有选择权的人。

第2个回答  2018-11-06

作为一名《锵锵三人行》的忠实老观众,在节目停播之后,网络综艺节目《圆桌派》就成为了我消遣时光的好代替。就我个人而言,《圆桌派》能够获得不俗的好口碑,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圆桌派》的内容非常深刻。每一期的节目中,几位嘉宾都会围坐在小小的木头圆桌前,一边喝茶一边品评时下热点新闻和过往历史趣闻。在方寸之间,从千百年前穿越到现在,从最火热的网红经济探讨到文青的迷失与归途,从大学生“裸条”现象讨论到从古至今的亲情变迁,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把一个主题慢慢深化,把一个个观点渐渐成形,同时又带给观众们万千思考。

这在娱乐至上的当下,能够有这样一档谈话类的文化综艺屹立不倒,本身就是时代的光荣,同时《圆桌派》虽算小众和偏向文艺,但话题的广泛度很高,不仅给了那些文艺青年和知识分子们一处栖息地,也给了普罗大众寻求共鸣的场所。

第二,《圆桌派》的内容话题不仅具有值得推敲的深刻度,更有着平易近人的亲和力。我觉得这和节目主持人窦文涛的作用发挥不无关系,几乎在每一期节目中,他都会引导嘉宾们大胆陈词,并不断抛出疑问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指路人,也从字里行间将天下万象盘点梳理,这是非常典型的窦文涛式风格。所以,你经常会看到几位嘉宾围坐圆桌时,是真正的坦诚相见,一会是娱乐八卦一会又变成了严肃文学,更能经常看到谈笑风生和哈哈大笑的画面。也正是这种轻松体现了这档节目最本质的特点——真实!这也是它能够贴近观众们的最大原因!

第三,《圆桌派》的文化价值和人文价值不可忽视。我们总以为这样的节目是说笑嘻哈的,但其实,在每一期深入浅出的探讨中,总会带给人无尽的思绪和成长。比如导演姜文和作家冯唐的到来,形形色色的人的观点真正提供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可能,在对文学、电影、艺术、收藏、中外文化习俗的讨论中,也无形给予了观众们以精神给养。

第3个回答  2018-11-23

感谢《圆桌派》为我们提供的文化简餐。这档节目可以说是衔着金汤匙出世,《锵锵三人行》是一代人的情怀,犹如《康熙来了》在大众的记忆中不可磨灭一样。但一个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节目的布景较《锵锵》更为精致了,每期开场看着窦文涛点上一柱熏香,泡上一壶清茶,三五人围坐一隅,契合了一个伪文艺青年的理想生活状态。

之所以说是文化简餐,是因为他为我们提供了恰到好处的谈资与立场。在窦文涛丰富的主持经历和阅历基础上,他巧妙避开了几乎所有雷区,为观众捋清了某个热点的脉络,提供了略显深刻且温和的立场,让我们可以轻易地采用其中某些点,与朋友展开讨论,或干脆复制粘贴其中的观点以示自己关注时事热点与社会发展,并对其进行了思考。

每一期基本都是围绕时事热点,较之早年的《锵锵》有时显得不够深刻与尖锐,但另一方面迎合了更多观众;较之《十三邀》显得逼格不够高,像是几个中年大叔的酒后牢骚,偶尔还要带上一两个漂亮姑娘以作调剂,但也避免了被喷的风险,唯一一次有负面消息还是窦文涛评价俞飞鸿被骂不尊重女性,也很快澄清是断章取义造成的误会。

最后,窦文涛更像是一种调和剂,让不同背景不同职业不同层次的嘉宾同坐一桌,既要保证节目进度,又要顾及每一位的感受,在讨论之余他的说话之道同样值得学习,在当下社会更是不可或缺。

第4个回答  2018-11-05

本是一档“随性”的“乱侃”节目,却真真切切的做出了逼格,让人越看越喜爱。这就是《圆桌派》,一档口碑与人气齐飞的优秀综艺节目。

如果你想了解人情世故,想了解历史轶事,或者你想八卦一些明星趣闻,你都应当选择观看《圆桌派》,给你一切想知道的,我们应当满怀感激之情,在如今这个,综艺节目越做越烂的时代,能有这样一档真性情的节目。

窦文涛,一个你可能比较陌生的名字,经常看凤凰卫视的人应当比较熟悉,1998年播出的《铿锵三人行》就是他一手打造,从一个婴儿慢慢养成一个大小伙,可惜已经停播了。而《圆桌派》被誉为新时代的“三人行”,节目形式采用圆桌式的聊天模式,四个好友,围坐一起,喝点香茗,点起一根香,节目就是在这样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展开来。窦文涛是一个非常随性的人,于是他请来了一堆随性的人:收藏大家马未都、作家梁文道、教授许子东,依稀还记得窦文涛有一期节目,拿出了一个珍藏许多年的普洱,说感谢马未都老师的救场之情。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点,第一窦文涛的真性情。不做作,第二就是节目的真实性,没有太多的提前预演和排练,上来就聊,聊完就走的随性风格,让《圆桌派》更加的真实。

由于每期的嘉宾,都是一些发酵了很多年的老男人,看惯了人情冷暖,遍览了世事百态,关于事物的洞察力,总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发。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