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的主要虫害及防治措施是什么?

如题所述

小麦的主要虫害有:麦蚜、麦蜘蛛、小麦吸浆虫、麦叶蜂、黏虫和地下害虫(蛴螬、蝼蛄、地老虎、金针虫)。
1.麦蚜 麦蚜可危害多种禾本科作物及杂草,从小麦苗期到乳熟期都可危害,刺吸小麦汁液,造成严重减产。麦蚜还能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病。
麦蚜在温暖地区可全年发生孤雌生殖。危害小麦的蚜虫有很多种,但主要是麦二叉蚜、麦长管蚜及玉米蚜三种。这三种蚜虫均以成虫或若虫刺吸叶、茎秆、嫩穗中的汁液,影响小麦的正常发育。长管蚜和麦二叉蚜终年在麦田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玉米蚜冬季以卵在苹果属的果树上越冬,早春繁殖危害麦田或禾本科杂草。小麦苗期,一般麦二叉蚜发生最多,灌浆后即迁飞到杂草上寄生,因麦二叉蚜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背面;长管蚜不怕光,一般分布在叶片正面,抽穗灌浆后往往群集于穗上危害。玉米蚜也怕光,喜潮湿,多集中在植株下部及叶鞘中间,危害茎秆。
防治方法:适期冬灌和早春划锄镇压,减少冬春季麦蚜的繁殖基数;保护利用天敌,实行小麦油菜、小麦绿肥间作种植,增加天敌数量,并诱集天敌向麦株转移;返青期肥水要避开瓢虫产卵盛期,保护瓢虫卵和幼虫;严格掌握害虫防治指标和天敌利用指标,减轻对天敌的杀伤。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防治麦蚜的关键时期。可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加3%天达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作植株喷雾,防效可达95%以上;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每亩用量10~12克,对水15~30千克喷雾,防效达90%以上,对天敌基本无害。尿洗合剂(尿素洗衣粉和水之比为1∶1∶300~500)喷雾,具有较好的灭蚜效果。抗蚜威(群蚜威)对蚜虫有特效,防治对有机磷农药产生抗性的蚜虫有良好的效果,且对叶片背面的麦二叉蚜也有防治效果。使用方法是:亩用50%可湿性粉剂 4~8克,兑水20~50千克均匀喷雾,残效期7~10天。对瓢虫、草蛉等主要天敌安全无害。
2.地下害虫 对小麦危害较大的地下害虫主要有金针虫、蛴螬、蝼蛄、地老虎等。
防治方法:
①播种期药剂拌种防治: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0.4千克,或20%毒·辛乳油0.5千克,或50%辛硫磷0.5千克,拌小麦种250~500千克,堆闷3~4个小时后播种,可有效防治蝼蛄、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
<img class="scrollLoading" src="http://47.94.224.236/baidu/datianzuowukonghaizengshoujishuwenda/19787109123373010002_38_1②根部灌药:苗期害虫猖獗时,可用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90%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20%毒·辛乳油,50%辛硫磷乳油500倍液灌根。8~10天灌1次,连续灌2~3次,杀灭地老虎效果达90%以上,还可兼治蛴螬和金针虫。
③撒施毒土:每亩用50%辛硫磷乳油0.1千克,拌细沙或细土25~30千克施入土中,可防治多种地下害虫。
④诱杀成虫:于成虫盛发期置黑光灯进行诱杀;用1千克40%乐果乳油或90%敌百虫,对水适量,拌100千克炒香的麦麸或豆饼等饵料,每亩1~1.5千克。
3.小麦红蜘蛛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红蜘蛛,也称麦蜘蛛、火龙、红旱、麦虱子等,主要有麦长腿蜘蛛和麦圆蜘蛛两种。
(1)分布区域 麦圆蜘蛛多发生在北纬37度以南各省,如山东、山西、江苏、安徽、河南、四川、陕西等地。麦长腿蜘蛛主要发生于黄河以北至长城以南地区,如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古等地。
(2)形态特征麦圆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体卵圆形,体长0.6~0.98毫米,体宽0.43~0.65毫米,体黑褐色,体背有横刻纹8条,在体背后部有隆起的肛门。足4对,第1对足最长。
②卵:麦粒状,长约0.2毫米,宽约0.1~0.14毫米,初产暗红色,以后渐变淡红色,上有五角形网纹。
③幼虫和若虫:初孵幼螨足3对,等长,身体、口器及足均为红褐色,取食后渐变为暗绿色。幼虫蜕皮后即进入若虫期,足4对,体形与成虫大体相似。
麦长腿蜘蛛:
①成虫:雌成虫形似葫芦状,黑褐色,体长0.6毫米,宽约0.45毫米。体背有不太明显的指纹状斑。背刚毛短,共13对,纺锤形,足4对,红或橙黄色,均细长。第1对足特别发达。中垫爪状,具2列黏毛。
②卵:越夏卵呈圆柱形,橙红色,直径0.18毫米,卵壳表面被有白色蜡质,卵的顶部覆盖白色蜡质物,形似草帽状。卵顶有放射形条纹。非越夏卵呈球形,红色,直径约0.15毫米。初孵时为鲜红色,取食后变为黑褐色,若虫期足4对,体较长。
(3)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豌豆、苜蓿、杂草。
(4)危害症状 麦蜘蛛春秋两季危害麦苗,成、若虫都可危害,被害麦叶出现黄白小点,植株矮小,发育不良,重者干枯死亡。
(5)发生特点 麦长腿蜘蛛一年发生3~4代,以成虫和卵越冬,翌年3月越冬成虫开始活动,卵也陆续孵化,4~5月进入繁殖及危害盛期。5月中下旬成虫大量产卵越夏。10月上中旬越夏卵陆续孵化危害麦苗,完成一世代需24~26天。麦圆蜘蛛1年发生2~3代,以成、若虫和卵在麦株及杂草上越冬。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虫量大,危害重,4月下旬虫口消退。越夏卵10月开始孵化危害秋苗。每雌平均可产卵20余粒,完成1代需46~80天。两种麦蜘蛛均以孤雌生殖为主。
麦长腿蜘蛛喜干旱,生存适温为15~20℃,最适相对湿度在50%以下。麦圆蜘蛛多在早8、9点以前和下午4、5点以后活动。不耐干旱,生活适温8~15℃,适宜湿度在80%以上。遇大风多隐藏在麦丛下部。
(6)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采用轮作倒茬,合理灌溉,麦收后浅耕灭茬等降低虫源。
②化学防治:2.0%天达阿维菌素或15%哒螨灵乳油20毫升/亩;15%扫螨净乳油15~20毫升/亩,任选一种兑水30~45千克常规喷雾。
4.小麦吸浆虫的发生与防治 小麦吸浆虫又称麦蛆,有麦红吸浆虫、麦黄吸浆虫两种,分布区域广泛,几乎遍布整个小麦产区,其发生轻重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天敌等因素有关,其中与小麦品种、气候条件、防治适期最为密切。
(1)形态特征红吸浆虫:
①成虫:体长2~2.5毫米,翅展约5毫米,体橘红色。雄虫触角14节,因每节有2等长的结,每个结上有1圈长环状毛,看似26节;抱雌器基节有齿,端节细,腹瓣狭,比背瓣长,前端有浅刻。雌虫触角每节只1结,环状毛极短。产卵器不长,伸出时不超过腹长之半,末端有2瓣。
②卵:大小约0.32毫米×0.08毫米,长卵形,末端无附属物。
③幼虫:体长3~3.5毫米,橙黄色,体表有鳞状突起,前胸腹面有Y形剑骨片,前端有锐角深陷,末节末端有4个突起。
④蛹:体橘红色,头部前1对毛较短。
黄吸浆虫:
①成虫:与红吸浆虫相似,主要区别为体鲜黄色,雄虫抱雌器基节无齿;雌虫产卵器很长,伸出时同身体一样长。
②卵:大小为0.25毫米×0.068毫米,末端有透明带状附属物,约与卵等长。
③幼虫:体长2~2.5毫米,黄绿色,入土后为鲜黄色,体表光滑,剑骨片前端有弧形浅裂,末节末端有2个突起。
④蛹:体鲜黄色,头部前1对毛较长。
(2)危害作物 小麦、大麦、黑麦、鹅冠草。
(3)危害症状 两种吸浆虫均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正在灌浆的麦粒汁液,造成秕粒、空壳。大发生年可形成全田毁灭。颗粒无收。
(4)发生特点 两种吸浆虫基本上都是1年发生1代,以成长幼虫在土中结茧越夏和越冬,翌年春季小麦拔节前后,有足够的雨水时越冬幼虫开始移向土表,小麦孕穗期,幼虫逐渐化蛹,小麦抽穗期成虫盛发,并产卵于麦穗上。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
A.选用抗虫品种。要选用穗形紧密、内外颖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小麦品种。
B.轮作倒茬。小麦与油菜、豆类、棉花、大蒜、圆葱和水稻等作物轮作,可减轻危害。
②化学防治A.土壤处理:
时间:第一次在小麦播种前,最后一次浅耕时;第二次在小麦拔节期;第三次在小麦孕穗期。
药剂: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或20%毒·辛乳油150毫升,加水5千克喷在20~25千克的细土上,拌匀制成毒土施用,边撒边耕,翻入土中。
B.成株期药剂防治:在小麦抽穗至开花前,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或用2%天达阿维菌素2000~3000倍液,或用48%天达毒死蜱长效缓释乳油1000倍液,或用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00倍液,或用3%天达啶虫脒乳油1500倍液加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500倍液等喷雾。
5.麦叶蜂的发生与防治 麦叶蜂又称齐头虫、小黏虫、青布袋虫,主要有小麦叶蜂和大麦叶蜂两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麦区。
(1)形态特征①成虫:体长8~9.8毫米,雄体略小,黑色,微带蓝光,后胸两侧各有1白斑。翅透明膜质。
②卵:肾形,扁平,淡黄色,表面光滑。
③幼虫:共5龄,老熟幼虫8毫米,圆筒形,胸部粗,腹部较细,胸腹各节均有横皱纹。
④蛹:长9.8毫米,雄蛹略小,淡黄到棕黑色。腹部细小,末端分叉。
大麦叶蜂,各虫态基本与小麦叶蜂相似,只成虫中胸黑色,盾板两侧赤褐色。
(2)危害作物 大麦、小麦。
(3)危害症状 麦叶蜂以幼虫危害麦叶,从叶边缘向内咬成缺刻,重者可将叶尖全部吃光。
(4)发生规律 麦叶蜂在北方麦区1年发生1代,以蛹在土中20厘米深处越冬,翌年3月气温回升后开始羽化,成虫用锯状产卵器将卵产在叶片主脉旁边的组织中,成串产下。叶面上出现长2厘米、宽1厘米突起。每叶产卵1~2粒或6粒。卵期10天。幼虫有假死性,1~2龄期危害叶片,3龄后怕光,白天伏在麦丛中,傍晚后危害,4龄幼虫食量增大,虫口密度大时,可将麦叶吃光,一般4月中旬进入危害盛期。5月上中旬老熟幼虫入土作茧休眠至9、10月才蜕皮化蛹越冬。麦叶蜂在冬季气温偏高,土壤水分充足,春季气温温度、土壤湿度大,适其发生,危害重。沙质土壤麦田比黏性土受害重。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在种麦前深耕时,可把土中休眠的幼虫翻出,使其不能正常化蛹,以致死亡,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水旱轮作,进行稻麦倒茬,可消灭危害。
②药剂防治:每亩用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每亩20毫升加水30千克做地上部均匀喷雾,或2%天达阿维菌素3000倍液,早、晚进行喷洒。
③人工捕打:利用麦叶蜂幼虫的假死习性,傍晚时进行捕打。
6.小麦黏虫的防治 黏虫又名东方黏虫,俗称剃枝虫、行军虫、五色虫。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我国有黏虫类害虫60余种,较常见的还有劳氏黏虫、白脉黏虫等,在南方与黏虫混合发生,但数量、危害一般不及黏虫,在北方各地虽有分布,但较少见。
(1)危害对象 有34科89种植物之多。在南方稻区,秋季主要危害晚稻,冬春季危害小麦;北方则主要危害小麦、玉米、谷子、高粱、青稞等,亦危害禾本科牧草。
(2)危害特点 低龄时咬食叶肉,使叶片形成透明条纹状斑纹,3龄后沿叶缘啃食小麦叶片成缺刻,严重时将小麦吃成光秆,穗期可咬断穗子或咬食小枝梗,引起大量落粒。大发生时可在1~2天内吃光成片作物,造成严重损失。
(3)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17~20毫米,淡黄褐色或灰褐色。前翅中央前缘各有2个淡黄色圆斑,外侧圆斑后方有1小白点,白点两侧各有1小黑点,顶角具1条伸向后缘的黑色斜纹。卵馒头形,单层成行排成卵块。幼虫6龄,体色变异大,腹足4对。高龄幼虫头部沿蜕裂线有棕黑色八字纹,体背具各色纵条纹,背中线白色较细,两边为黑细线,亚背线红褐色,上下镶灰白色细条,气门线黄色,上下具白色带纹。蛹长19~23毫米,红褐色。
(4)发生规律 黏虫是典型的迁飞性害虫,每年3月份至8月中旬顺气流由南往偏北方向迁飞,8月下旬至9月份又随偏北气流南迁。国内由南到北每年依次发生8~2代。在我国东半部,北纬27度以南1年发生6~8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和冬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27~33度地区1年发生5~6代,以秋季危害晚稻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3~36度地区1年发生4~5代,以春季危害小麦世代发生较多;北纬36~39度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秋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玉米、粟、稻等;北纬39度以北1年发生2~3代,以夏季世代发生较多,危害麦、粟、玉米、高粱及牧草等。在1月等温线0℃(北纬33度以北地区)不能越冬,每年由南方迁入;1月等温线0~8℃(北纬33~27度北半部)多以幼虫或蛹在稻茬、稻田埂、稻草堆、菰丛、莲台、杂草等处越冬,南半部多以幼虫在麦田杂草地越冬,但数量较少;1月等温线8℃(约北纬27度以南)可终年繁殖,主要在小麦田越冬危害。
(5)防治方法①农业防治:在成虫产卵盛期前选叶片完整、不霉烂的稻草8~10根扎成一小把,每亩30~50把,每隔5~7天更换一次(若草把经用药剂浸泡可减少换把次数),可显著减少田间虫口密度。幼虫发生期间放鸭啄食。
②物理防治: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效果非常好。
③药物防治:重发麦田,幼虫低龄期(2龄、3龄高峰期),选用25%天达灭幼脲3号悬浮剂2000倍液,或90%敌百虫晶体,或2.5%天达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的杀虫双水剂200~400倍液,按每亩加水30~45千克均匀喷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