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为什么叛逃

如题所述

因为台湾规定,成年男子必须服兵役(22岁前),但如果上大学可以暂时不用,但一毕业必须补上,典型的如台湾四小虎组合,因成员要服兵役所以解散。林毅夫78年研究生毕业,此时已27岁,被派到金门岛服役,一年后的夜晚,可能经过了周密准备,只身潜水达到厦门,林毅夫此时军衔为上尉连长。极有可能是不愿当兵,如果呆在台湾可能不会有现在的成就。

补充林毅夫回忆录:林毅夫亦提到他对国民党栽培的看法:“在台湾我虽也曾是被吹捧的对象,可是国民党对我只是利用,而不是真正的培养;现在这边则是真正重视我,培养我。目前我的生活除了偶感单调寂寞外,一切都令人非常满意。”
多年后,林毅夫回忆这段经历时说:“我回顾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历史,一直在思考如何尽快使中国变得富强起来。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尼克森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和中美建交之后,我越来越意识到中国富强的希望在大陆这边。作为一名中国人,要为祖国作出贡献,必须去大陆。”[

林毅夫简历简介
林毅夫,台湾国防部通缉令生效中的叛逃军官,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亦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八、九、十届政协全国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并于2005年获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兼负责发展经济学的高级副行长。
姓名:林毅夫
原名:林正义
亦名:林正谊
英文:Justin Yifu Lin
性别:男
出生:1952年10月15日
籍贯:台湾宜兰县人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父亲:林火树
家庭:与妻子陈云英育有两名子女,现生活在北京
简历:
1978年取得台湾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1979年驻守福建金门时泅水至厦门登陆
1982年取得北京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
1986年取得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博士
1993年升任北京大学教授
1994年共同创办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并任主任
2008年出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师兼主管发展经济学的资深副行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3
至今没有定论,大陆和台湾各有自己的立场,旁观者无法分辨真假。也许等他去世以后才有资料解密。就像张学良为何发动西安事变一样诡异。
第2个回答  2012-06-14
起码为自己的心志表现勇于担当。值得敬佩!
第3个回答  2012-04-15
林毅夫好样的
第4个回答  2014-10-27
金门连长神秘“失踪”
林毅夫身材高大健壮,平素爱打篮球,且技术超群。按照当时盛传的说法,1979年5月16日傍晚时分,林毅夫“假传演习命令”,下达宵禁令,由连传令兵通知沿海岗哨,不准驻防马山播音站的官兵在夜晚点名后走出营房;若发现有人下海游泳,严禁开枪射杀,以让游泳者顺利泅水“叛逃”对岸;即使听到枪声,也不准一探究竟。其实,那个“游泳者”不是别人,正是下达宵禁令的林毅夫。
林毅夫失踪的那天晚上,金门全岛鸡犬不宁,所有驻军出动,连夜展开全岛水陆两域地毯式搜索。为防“叛逃”泄露军机,连队当即修订了作战计划,两天后展开了全岛东西守备部队互换防区的大规模演习。
社会上一直传说,林毅夫是抱着两只篮球游过海峡的。这个传说,在2008年3月7日的林毅夫夫妇的新闻发布会上,被证实是谣言。陈云英(林毅夫妻子)在发布会上透露,林毅夫是个游泳健将,至今仍可以连续游2000米。“没有人能抱着篮球游过台湾海峡,不信你抱抱看!”林毅夫这时插进来说,“尤其是两个篮球。”在场记者全被夫妇二人逗笑了。
师从大师舒尔茨
投奔大陆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对于林毅夫的“弃暗投明”,当初许多人并不了解。林毅夫最初想上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可是,校方以其“来历不明”将之拒之门外。在北大,林毅夫以其既谙熟西方经济学理论、英语口语又非常流畅的优势,很快即在同学中脱颖而出。
1980年,刚刚对外开放的大陆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荣誉教授西奥多·舒尔茨。舒尔茨自然不会放弃到中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宣讲他的经济学理论的机会。当时,北大为找一个翻译颇费了一番心思,林毅夫荣幸地成为给舒尔茨做翻译的惟一人选。这个意外的机会,为他打开了通往世界经济学最高殿堂的大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