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智慧咒 梵文翻译成汉语是什么呢?

如题所述

古之译者,皆遵四例五不翻,所谓四例:一音字俱翻,如诸经文;二音字俱不翻,如梵文经本;三翻音不翻字,如卍字等;四翻字不翻音,如诸咒语。
  
   五不翻是:一秘密故,如诸神咒;二多含故,如薄伽梵具六义,阿罗汉具三义等;三本土无故,如阎浮树,恶叉聚等;四顺古故,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五尊重故,如般若。今此咒于四例中是「翻字不翻音」,于五不翻中,是「秘密故不翻」。然各家所解不翻之义互异,海公综合各家之要义,共有八点:
  
   一、咒为诸佛密语:唯佛与佛乃能知之,凡情岂能了解,纵然译华语,亦不知其含义。如古国王,索先陀婆一语,具水、盐、器、马四实。唯智臣知之,佛密语亦然,一语具众德,能灭罪生福,唯佛及大菩萨能知。
  
   二、咒诠诸佛心印:一切神咒,莫不诠佛心印,如王宝玺,大臣见之,悉皆敬礼;咒能出生圣果,人天三乘,见持咒者,无不恭敬。
  
   三、咒能总持一切法:咒以少字摄多义,受持读诵者,能遮恶灭罪,降魔消障,断惑入理。
  
   四、咒为诸佛菩萨圣号:及诸鬼神王名,能持咒者,即持诸佛菩萨圣号,及呼诸鬼神王帅之名,天龙八部闻之,悉皆恭敬。
  
   五、咒具慈悲威德神力:持咒者当获诸圣,慈悲摄受,威德加被,灭罪生福,速登圣位。
  
   六、咒为密语遮恶:一心持咒,内障不起,外患不侵,当除魔业。如昔有穷人,远奔他国,讹称王子。国王以公主妻之,食时每多瞋难;公主欲知其故,往访彼国商人。商人知彼诈称王子,但有关国体,未便直说,遂以其国语,作偈授公主,当王子瞋时,即含笑念偈:「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瞋?」并要公主但学音,勿解义。后诈王子闻之,恐彼事露,从此不敢再瞋,神咒之功亦然,持之自可降伏魔怨,灭恶生善。
  
   七、咒为诸佛因中咒愿:佛因中修菩萨道时,无不咒愿众生,离苦得乐。如世人尚可咒愿吉凶,随愿成就。况诸佛因中慈悲诚实之誓愿,故众生持之,必满所愿。
  
   八、咒为诸佛密令:如军中密号,唱号相应,无所诃问;若不相应,即执法治罪。众生持咒,如持佛密令,诸天鬼神,知是佛子,不敢为难。
  
   诸佛设教,若显若密,皆随机宜,显如处方,密如授药。目的是一,功效无二。故佛顶文句言:「此一心咒,凡有五会,共四百二十七句,二千六百二十字,即是密诠,大佛顶法,与前显说,力用是均,自有众生,应以显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自有众生,应以密说,而得欢喜、生善、灭恶、入理者。所以若显若密,皆是四悉因缘故说也。」
  
   所谓四悉,即是四悉檀:一世界悉檀欢喜益,如咒中诸佛菩萨圣号,闻者欢喜,又咒中诸鬼神王名,部落闻之,不敢为非,故说生欢喜益。二为人悉檀生信益,咒为诸佛密令,如军中密号,唱之诵之,令人生信,故说生信益。三对治悉檀灭恶益;咒中密语遮恶,令人诵之,破恶生善,故说灭恶益。四第一义悉檀入理益,咒为佛密语,总一切法,持第一义,能令诵者,得入理益。
  咒语不翻译

摘自释大愿 讲述《心经的人生智慧》

咒里含有无量的义趣,不可翻译。多念就能开大智慧。

有一个故事:讲一个人有一点才华,但心很漂浮,不踏实,所以没什么福报,也很穷困。在自己的国家没办法谋生,就漂泊到另一个国家。

因为他一表人才又有点才华,所以国王就把公主嫁给他。之后,他就自高自大,吹牛说他是另一个国家的王子,其实他只是普通老百姓。而且他很挑剔,公主每次都给他侍奉饮食,他还觉得不满意。公主实在没办法,后来遇到驸马故乡来的一个商人,就问:你们国家是不是有一个王子叫某某?他喜欢吃什么东西啊?怎么我搞一切食物他都不满意呢?那个商人马上就知道这个人肯定在说假话——其实他不是王子。商人也不想戳穿他不是王子,因为商人很厚道,就说:“这样吧,公主我教您念一个咒语,驸马就会很老实。”

他就用家乡话念一首偈子:“无亲往他国,斯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可劳复作瞋。” 你本来就穷困潦倒,又跑到其他国家冒充王子,你在故乡时,吃很粗劣的食物,怎么可以再起瞋恨心呢?公主听不明白家乡土话,商人也不想告诉她。而公主只是学这个音,下次驸马一发脾气她就念,把它当一个咒子来念,驸马马上就老实了,心想我不要被人戳穿。

当然咒语里含有无量的义趣,不可翻译。也有一些是佛菩萨、神王、神将的名号,秘密义。多念就能开大智慧。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09
嗡(Om)皈依   
阿札(A Ja)空性大智慧是不生不灭、清净无染  
哇札(Va Ja)空性中诸法平等,远离了一切的相对。   
那地(Na De)一切法不可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