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信的译文

如题所述

原文  商鞅立信(立木建信)   商鞅令①既具②,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③置北门者予十金④。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⑤予五十金,以明不欺。民信之,卒下令。  注释 ①令:指变法的命令。②具:具备,这里指制定完备。③徒:迁移 ④金:古代货币单位。⑤辄:立即,就。⑴既:已经   ⑵具:完备   ⑶恐:恐怕,担心   ⑷乃:于是   ⑸募:广泛征求   ⑹徙:搬,迁移   ⑺置:到   ⑻辄:立即,就   ⑼予:给予,授予   ⑽卒:最后   ⑾令:指变法的命令   ⑿金:古代货币单位   ⒀以:用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译文  商鞅法令已经制订完成,尚未公布,恐怕老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都城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有谁把木头搬到北门就赏给十金。人们觉得奇怪,没有人敢搬动。又下令说:“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木头搬走了,当即就赏给他五十金,以表明决不欺骗。人们都知道了左庶长言出必行,最终发布法令。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4-15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命人)在都城南门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头,招募(能)搬到北门的人,给予十钱。百姓看到后对此感到奇怪,没有人敢去搬木头。(商鞅)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五十钱。”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五十钱,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3-22
楼上正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