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的由来

如题所述

中山路的真正确立是在20世纪初袁世凯督直以后。

光绪二十八年(1902)8月15日,八国联军的军事殖民机构——都统衙门撤销,将天津归还清政府,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率天津海关道唐绍仪、盐运使杨宗濂、天津道张莲芬及府、县官员到都统衙门办理接收手续并举行交接仪式。

光绪二十八年(1902)底袁世凯在新开河南岸、金钟河北岸之间,着手兴建新车站,转年1月建成启用,这就是今天的天津北站。

新车站建成后,为了全面开发河北地区,光绪二十九年(1903)2月,由海关道和天津道联合发出告示,确定在东至铁路、西至北运河、南至金钟河、北至新开河为开发区,限定区内房地产业主在1个月内呈验字契,6个月内将一切坟墓迁移。

随后,在东、西窑洼进行填平工程,开始修筑一条连接新车站到总督衙门,长1.5里、宽24米的大道,始称新修马路(后称大经路),路西自南至北先后开筑了天、地、元、黄、宇、宙、日、月、辰、宿、律、吕、调、昆等十几条纬路,形成今天道路的格局。

扩展资料:

中山路的历史意义:

天津的这条中山路既是清末北洋新政的产物,也是新政的中心和新型教育文化机构的麇集之地。随着这条路的开发,直隶省各新型政治机构很快在这一带建立起来。

终至清末,先后迁入或建立在中山路一带的直隶、天津政府机构有:1902年恢复的直隶洋务局,为直隶省外交咨询机构,在李公祠旁;1903年设立的天津建造局,专管天津河北新街官房建筑,在贾家大桥;

1905年迁入的直隶学务所,掌管直隶全省教育行政及学务,在锦衣卫桥北;1907年建立的天津高等审判分厅,为全国首创审理民间刑事案件的机构,在李公祠旁;1907年建立的直隶禁烟局,是推动直隶省开展禁吸鸦片的权力机构,在河北三马路;

1909年建立的顺直咨议局,是试行君主立宪制的省议院,在河北公园内;1910年成立的直隶劝业道署,由直隶工艺总局改组,是推动直隶省工业建设的政府机构,在新车站旁;

1910年建立的直隶交涉署,是办理涉外事务的机构,在河北三马路……这些政治、经济、教育、外交机构在中山路一带的出现,标志着直隶省及天津行政中心的转移。

有人说:“这是由于推行新政——富国强民的需要,同时也是被帝国主义‘挤’到这个地方的。”不管怎么说,当时的一些机构,如高等审判厅、北洋官报局、巡警总局等,均为全国之始,具有先进性和首创性,实为中国近代文明的象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天津中山路:百年历史的缩影(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1-18
细心的人们或许已经注意到,我国(乃至海外)的一些城市,往往有“中山路”、“逸仙路”,却没有“孙文路”,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出现在南京。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1929年春,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榇,归葬南京紫金山南麓,当时刚刚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其中包括在南京城内整修一条“迎榇大道”(当时又称“中山大道”,系柏油马路)。这条为迎榇而兴建的大道北起中山码头(位于下关长江边),经挹江门、萨家湾、今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至新街口广场,然后折向东,经大行宫、明故宫、朝阳门(当时特地改建为中山门),至中山陵。不久,将中山码头至鼓楼一段称为中山北路,鼓楼至新街口一段称为中山路,新街口至中山门一段称为中山东路,中山门至中山陵一段称为陵园路,全程共长15.22公里。以后,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以“中山”或“逸仙”命名的道路、桥梁、公园、学校等。
那么,为何命名“中山”而没有以“孙文”命名的呢?这得从我国汉民族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说起。
旧时,汉人往往有几个名字。出生不久取的名字叫小名或乳名。上学了,就取学名,也即正名、大名。男子满20岁时,女子出嫁时,可以取“字”。事业上稍有成就之后,还可以取个“号”。我国古代有规矩:长辈或上司可以直呼晚辈或下级的大名,而晚辈或下级却不能直呼长辈或上司的大名;一个人自称大名,乃是为了表示谦虚。我国古代还有规定,晚辈和下级对长辈和尊者不仅不可以直呼其大名,还要“避讳”——既不能说出来,也不能写出来。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中山”则来源于他在日本时所使用的化名“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一个姓)。人们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给道路等物命名时,只选了“中山”或“逸仙”,而不取“孙文”,就是上面所述的缘故。至于我们今天仍沿用“中山”这个路名,则并非为了“避讳”,而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第2个回答  2007-11-18
细心的人们或许已经注意到,我国(乃至海外)的一些城市,往往有“中山路”、“逸仙路”,却没有“孙文路”,这是为什么呢?
世界上第一条“中山路”出现在南京。1925年3月12日,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北平病逝。1929年春,为了迎接中山先生的灵榇,归葬南京紫金山南麓,当时刚刚定都南京的国民政府展开了一系列的筹备工作,其中包括在南京城内整修一条“迎榇大道”(当时又称“中山大道”,系柏油马路)。这条为迎榇而兴建的大道北起中山码头(位于下关长江边),经挹江门、萨家湾、今山西路广场、鼓楼广场至新街口广场,然后折向东,经大行宫、明故宫、朝阳门(当时特地改建为中山门),至中山陵。不久,将中山码头至鼓楼一段称为中山北路,鼓楼至新街口一段称为中山路,新街口至中山门一段称为中山东路,中山门至中山陵一段称为陵园路,全程共长15.22公里。以后,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出现了以“中山”或“逸仙”命名的道路、桥梁、公园、学校等。
那么,为何命名“中山”而没有以“孙文”命名的呢?这得从我国汉民族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说起。
旧时,汉人往往有几个名字。出生不久取的名字叫小名或乳名。上学了,就取学名,也即正名、大名。男子满20岁时,女子出嫁时,可以取“字”。事业上稍有成就之后,还可以取个“号”。我国古代有规矩:长辈或上司可以直呼晚辈或下级的大名,而晚辈或下级却不能直呼长辈或上司的大名;一个人自称大名,乃是为了表示谦虚。我国古代还有规定,晚辈和下级对长辈和尊者不仅不可以直呼其大名,还要“避讳”——既不能说出来,也不能写出来。
孙中山先生名“文”,字“德明”,号“逸仙”,“中山”则来源于他在日本时所使用的化名“中山樵”(“中山”是日本的一个姓)。人们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给道路等物命名时,只选了“中山”或“逸仙”,而不取“孙文”,就是上面所述的缘故。至于我们今天仍沿用“中山”这个路名,则并非为了“避讳”,而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的崇敬。
第3个回答  2020-02-18
不斤斤计较不风风光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