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是真的要叛变吗,为何蜀汉不给魏延平反?

如题所述

其实在《三国志后主传》里,已经为魏延平反,证明其不是反叛,要注意《三国志后主传》,其实是相当于蜀汉的《后帝纪》,对于蜀汉历史的定性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可为什么《魏延传》里却另有一番内容呢?蜀汉为何对这个事件遮遮掩掩的?

其实,明眼人都能够看出:在魏延事件里,当时和此后的蜀汉当权者,大多数都是站错队伍,表态支持杨仪,而反对魏延的。

——?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魏延传)

——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魏延传)

——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仪遣马岱追斩之,(魏延传)

由此可以看到:参与这个“阴谋”的人:包括:蒋琬、费?、董允、王平、马岱。而只有姜维没有参与其中的记载。那么,这些人中,蒋琬、费?就是蜀汉后面的两代领导人,而王平等也是掌握军权的高级将领,这些人如果为魏延平反,则表明他们当时是支持了反贼杨仪,那么他们怎么向朝廷和人民交代呢?所以,在蒋琬、费?时期,蜀汉是绝不会为魏延平反的。

现在有资料说:在汉中发现了蜀汉为魏延平反立的碑,如果真有,那也一定是没有参与此事件的姜维时期的作品了。那么这些人为何集体反对魏延?我分析有以下理由:

其一,魏延不属于他们的丞相府小集团,而杨仪属于。我们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而且在军事方面对诸葛亮并不服气,有些个人意见。而杨仪、蒋琬、费?、董允、王平等全部是诸葛亮丞相府的高级官员或直接被诸葛亮大力提拔。比如:

杨仪是丞相长史,蒋琬是丞相留府长史、费?是丞相司马、董允是诸葛亮亲自任命的负责皇宫的亲信,而王平则是诸葛亮破格提拔的大将。这些人自然会相互保护、相互支持了。

其二,魏延的职务很高,如果没有**掉,以后确实蒋琬等人很难制约。而杨仪则不同,不过一个与蒋琬平级的文职,在事情过后是很容易搞掉的。因此,从今后掌权的大局出发,也要先除掉魏延。后来的情况也确实如此,杨仪很快就被除掉了。

在整个事件中,诸葛亮并没有任何的错误和问题。他应当是在最后时刻召开了所有高级官员参加的会议,并命令军事副职魏延负责带领全军安全地撤回汉中。魏延发挥其才能,指挥十万大军迅速、安全地撤回了汉中。但是此后的事情,就如《魏略》所记载的,是杨仪抢先动手,干掉了魏延,并污蔑其烧绝栈道,而当时大多数当权者也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力挺杨仪,反对魏延。结果一代名将,也是蜀汉最后的优秀将领——魏延,就这样被除掉了。

《华阳国志》记载:“延怒,举军先归南郑。各相表反。留府长史蒋琬、侍中董允保仪疑延。延逆欲击仪。仪遣平北将军马岱讨灭延。”

《魏略》记载:“亮长史杨仪宿于延不和,见延摄行军事,惧为所害,乃张言延欲举众北附,遂率其众攻延。延本无此心,不战军走,追而杀之。”

在这个事件上,魏国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厉害冲突的,裴松之认为敌国所言不可信,我认为根据不足。而实际上在权利斗争的记载上,到是自己国内通常有所忌讳和隐瞒。

如果魏延确实没有烧毁阁道,那《魏略》的记载就是比较合理的了,也就是杨仪派出的部队在南谷口外追上了魏延,一战击败后斩杀了魏延。

而实际上,我们通过对实际地形的分析,可以知道,魏延是不可能烧绝阁道的,否则杨仪的十万大军根本不可能在后有追兵,前有魏延阻击的情况下,翻越险峻而且长满大批林木的秦岭回来的。可以断定,这是蜀国后来为了证明魏延是叛变、造反而编造的谎言。

大家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政治斗争、夺权斗争,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要发生的。而历史是由胜利者来书写的,其多数阴谋都将被悄悄地隐藏起来。尤其是对于在诸葛亮时期蜀汉无史官的特殊情况下,更是如此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