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汉字的风俗习惯

要10条以上,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文字之一(最古老的文字有三种: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中国的方块汉字,前两种文字在两千年前就消失了),也是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汉字有三个基本要素,形,声,义。人们就利用这三个特点作起了文章,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和中国人的习俗文化心理,限于篇幅,我来介绍几种:
  1. 汉字的避讳习俗。避讳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习俗。所谓避讳就是对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在书面上不能写,口头上不能说。比如秦始皇的名字叫赢政,于是人们不能说“政”音,“正(zhèng)月"要说“正(zhēng)月"。因刘邦的名字中有“邦”字,所以汉朝以前管"国家"叫“邦家”,因此改为“国家”,一直流传到今。
  2. 缺笔少划的习俗。正是出于这种文化心理,所以在书写时故意少写笔画。比如,孔夫子名字叫孔丘,写时要把“丘”字中间那小竖去掉,而且改变读音,读作“mou”。溥仪作满洲国皇帝,年号叫“康德”,“德”字中“心”上边“一”字不能写。“红楼梦”中,贾雨村说林黛玉,因她母亲叫贾敏,所以遇到敏字,都读成“密”,而且要少写一,二笔。
  3. 犯讳的文化心理。如果有人不小心写错了,或念错了,触犯了统治者的忌讳的心理,那可是罪莫大焉,是要杀头的。明朝皇帝朱元璋,看到他的大臣给他的奏折中有“作则垂宪”这句话,认为,这是利用谐音说他“做贼(作则)”,于是杀了大臣的头。清朝皇帝雍正,因为主考官出了一个题目“维民所止”,认为“维止”是砍掉了“雍正”的头,于是把他杀了。这种犯讳现象,不仅限于皇帝,下面官吏也同样存在。有一地方官叫田登,他不准别人说“登”,连“灯”也不许说。所以元宵节放灯,他的告示写:“本州依例放火三天”,从此留下“只管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俗语。
  4.汉字形成的谐音文化。因为汉语本身音节少(1000)多个,所以出现了一个音节有很多字的现象,比如,“xī”就有"西,希,吸,昔......"等77个字。这就形成了中国人的独特的文化心理。人们利用这种现象来表现自己的趋吉避凶的追求。
  5. 新年中讨吉利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喜,福。顺。财,贵等这都是人们喜欢和追求的。人们把喜字写成禧,喜喜,其中都有吉字,为了重视和强调。在财,贵字中都有贝(钱)字。而且,春节贴“福”字倒着贴,取福到了之意。吃黏米年糕,取年年增高之意。年画上画个大胖小子抱个大鲤鱼,取年年有余之意。
  6.婚礼上讨喜庆的的汉字和汉字的谐音文化。中国人结婚要贴红双喜字。有人在新婚夫妇被褥下面放枣,栗子,花生等物,取“早立子”,“花着生”的意思。
  7. 地名中的汉字谐音文化。有些地名因为“言不雅训”,听上去很不好听,于是也采用谐音法,改为即好听又文雅又与原音一样或相近的名字。比如,北京以前有一个母猪胡同,现改名“墨竹胡同”;狗尾巴胡同改名“高义伯胡同”;臭皮胡同,改为“寿比胡同”;焖葫芦罐改为“蒙福禄馆”;屎克螂胡同改为“时刻亮胡同”。台湾基隆,原名鸡笼,1883年改为基隆。这么一改,发音变化不大﹐意义就高雅多了。
  8. 回避,躲开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死”、“输”、“破”等不好的事和不好的词,不愿意说,更不希望发生,所以说话做事格外小心。比如,在给人送礼,特别是给老年人送礼时,不要送钟,因为“送钟” 与“送终”谐音;送礼也不要送伞,因为“伞”与"散"谐音。夫妻不要分吃一个梨,因为“分梨”与“分离”是谐音,这些都会使人产生不愉快的心理。新年时,人们十分忌讳打碎器皿,认为新春正月破损了器物,是会给一年带来不吉利的。如果小孩子不小心打碎了一个杯子,妈妈会说﹕“没关系,岁岁(碎碎)平安。”人们用这种谐音办法,把自己从坏心情中解脱出来。坏事变成了吉祥语。这种文化不仅中国有,就是在汉字文化圈中的日本也有。日本大阪“地铁”写成繁体铁字﹐而不是写简体字“铁”(二字在日本通用),因简体字“铁”是失金,地铁失金,不是公司赔本吗?
  9. 诙谐幽默的谐音。我们在日常谈话时,也常常使用谐音这种修词手段,以增加语言的幽默感。比如﹕一个人说﹕“老李得了气管炎,整天是床头柜。”乍一听,好象老李呼吸道出了问题,实际上,“气管炎”是“妻管严”的谐音,“床头柜”是“床头跪”的谐音。这里是说老李被妻子管得很严,每日还要在床头跪着,这就十分风趣地在挖苦老李惧内。在汉语中还有许多谐音歇後语,用在说话中,更是妙趣横生。比如﹕娶媳妇坐抬筐—缺觉(轿),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锣锅上山—钱(前)紧,大萝卜说梦话—你罢(拔)了我吧,电线杆上绑鸡毛—好大胆(掸)子,小王八屁股—新规(龟)定(月定),等等。
  10.近年来,在中国经济发展商业大潮中,出现的汉字和汉字谐音文化。有一些商家为了经济利益,利用汉字和汉字谐音,大作广告,制造商业噱头,吸引人们眼球。例如﹕“百衣(依) 百顺”( 西服广告) ,“鸡(机) 不可失”( 烧鸡广告) ,“无泄(懈) 可及(击) ”( 治泄药广告) ,“酱(将) 出名门”(酱菜广告) ,“有痔(恃) 无恐”( 痔疮药广告) ,“骑(其) 乐无穷”( 摩托车广告) ﹐“衣冠勤(禽)瘦(兽)”( 服装店招牌)﹐等等。很多广告造成了混乱,这不仅不符合语言文字规范标准,也制造错别字,破坏了汉语成语,有些内容还很不健康,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我们是不应该提倡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09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音。
[编辑]会意
属于“合体造字法”。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编辑]转注
属于“用字法”。不同地区因为发音有不同,以及地域上的隔阂,以至对同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称呼。当这两个字是用来表达相同的东西,词义一样时,它们会有相同的部首或部件。例如“考”、“老”二字,本义都是长者;“颠”、“顶”二字,本义都是头顶;“窍”、“空”二字,本义都是孔。这些字有著相同的部首(或部件)及解析,读音上也是有音转的关系。
[编辑]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锿”是形声字,“凹”、“凸”、“氹”是指事字,“畑”、“奀”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第2个回答  2011-11-09
看不懂问题,什么方面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