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三段碑”,真碑到底在哪?

如题所述

吴天玺砖

篆法东吴变幻多,记功封禅有余波。

山阴路上沉酣久,几许沧桑岁月磨。

砖出会稽,残长28.5厘米、宽16厘米、厚4.7厘米,铭“天玺丙申年张休作”。天玺乃吴末帝孙皓第七纪元,即公元276年,时已西晋咸宁二年,此年号仅用六月即改元天纪。铭作篆书,字法精妙,近于同年所立之《禅国山碑》,而严谨处似稍过之,有苍古劲挺、秀气内蕴之美。

非独有偶,近年乌程、会稽出土“天册元年砖”、 “大中大夫砖”等,字形与《天发神谶碑》(同为天玺元年所立)相近。可证当时此种书风已在民间盛行,非必官方文字。

南京总统府煦园内有块“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因为断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碑已毁,现存的是清代两江总督端方请名手复制而成,嵌在龙墙上,可惜只有两段,另一段至今下落不明。
  东吴末帝妄借石碑挽危局

  说到“天发神谶碑”的来历,颇为“神奇”。东吴天册元年(276年),有人挖地,得到一块长一尺、宽三分的白银,上面刻有年、月;不久,又有人在吴郡的临平湖边,得到一块石函,中间有一块青白色的小石头,长四寸,宽二寸,上面刻有“吴主作皇帝”的字样。于是东吴后主孙皓改年号为“天玺”,并立石碑以记载四代吴主的功德,这就是“天发神谶碑”。记载六朝史料的《建康实录》说:“县南三十里,西接牛头山、丹阳云岩,东路有大蝎石,长二丈,折为三断,此纪功之碑也……可辨者二百余字,漫灭者五十余字。”

  三国末年,刘备创建的蜀国已经灭亡,司马昭儿子司马炎废魏王,自立为晋武帝,建立了晋朝,开始扩大疆土,巩固政权。东吴偏居江南,危在旦夕,但东吴末帝孙皓却信赖奸臣,生活奢靡,不在政治军事上富民强国,竟想出用些巫术占卜等手段,来支撑这占据一方的小朝廷。“天发神谶碑”碑文荒诞不已,上有“上天帝言”、“天发神谶”、“永归大吴”等等,落款为“吴天玺元年七月己酉”。碑文假借“上天帝言”告知百姓:吴主继承帝位,吴国统一天下是上天的旨意,想以此稳定民心,加强统治。可笑的是,才定“天册”年号的孙皓又改年号为“天玺元年”,在位16年便换了8个年号,但这一切并未改变东吴灭亡的命运。公元280年,东吴被晋所灭。

  孙皓在位时期,东吴已是内忧外患,国库空虚。但孙皓却滥用民力营造新宫。宝鼎二年(267年),继位不久的孙皓在太初宫之东兴建了规模庞大的昭明宫,并扩建了宫城。他诏令“二千石以下皆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圃,起土山楼观,穷极伎法,功役之费,以亿万计”。现在总统府西花园的西部,就包括在当年东吴宫城范围内。

  碑断三截辗转多处终被毁

  “天发神谶碑”原来立于南京城南天禧寺,石刻为圆幢形,在六朝晋宋时期已断为三段。北宋元佑六年(1091年)移到筹思亭,明朝又移至江宁府学尊经阁,历代都受到较好保护,直到清嘉庆十年(1805年)三月,在南京孔庙的一次大火中才被毁。

  “天发神谶碑”碑文虽然荒诞难读,但其书法则独树一帜,其笔法及体势可谓前无先例,后无继者。据传碑文是华核所编、黄象所书(另一说为苏建)。黄象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也是江苏最早的书法大家,尤其擅长篆、隶、章草等字体,其书法当时称为“八绝”之一。黄象存世遗迹多为隶书、章草,而“天发神谶碑”碑文非篆非隶,被称为“垂露篆”,是我国书法史上少有的由篆书向隶书转变时期的文字,存世极少。其下笔多呈方棱,收笔多作尖形,转折方圆并用,形象奇异雄伟,对于研究我国文字书法的发展演变历史具有很高的价值。著名学者翁方纲、张叔未等人对此碑均有很高评价。

  总督端方复制名碑附风雅

  “天发神谶碑”流传拓本很少,最早的宋拓本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还有罗振玉旧藏本、贵池刘聚卿藏明拓本、清雍正乾隆拓本等。总统府煦园内的“天发神谶碑”,虽是清两江总督端方根据宋拓本重新模勒精刻而成,但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贵文物。

  生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端方,是满洲正白旗人,他由荫生中举人,迁员外郎、郎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任直隶霸昌道,后被慈禧太后赏识,历任陕西按察使、山西布政使、护理陕西巡抚、河南布政使、湖北巡抚、湖南总督等职,曾在两江执政多年。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任江苏巡抚,代理两江总督,提倡改革学塾之风,将南京全城分为东南西北四区设置学校,每区10所,共40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赴日、英、德、比、瑞、奥、埃等国考察归国后,上《欧美政治要议》书,倡导君主立宪。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端方任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设学堂,办警察,造兵舰,练陆军,制定长江巡缉章程,通河道,拓马路,修建贯穿南京市区的铁路,设立国内第一所华侨学堂,筹建江南图书馆、两江政法学堂等。应该说,端方在当时的文化与经济建设上是有一定政绩的。

  据《清史稿》记载,端方非常爱好金石书画,家中“罗列张挂,沙石并下,赝品鱼目,堆满眼帘”,但颇有“叶公好龙”之嫌。有人巧妙地将其名字嵌入一副对联之中,描述端方十分贴切:“卖差卖缺卖厘金,端人不若是也;买书买画买古董,方子何其多乎。”端方虽不识货不懂行,但官居要职,地位显赫,其属下及江南富家自然会将古玩、珠宝、字画、金石之类献上,投其所好。端方倒也来者不拒,还在总督署旁开了个古玩店,明码标价卖家里的存货。

  据说,“天发神谶碑”的背面还刻有端方的题跋呢。

  天发神谶三段缺一留遗憾

  端方为何要复制天发神谶碑?现无从查考。两江总督署的位置正是当年东吴宫城所在地,也许是端方身处故地,借物抒情吧。端方任两江总督时正值清朝末年,革命浪潮风起云涌,腐朽无能的满清政府摇摇欲坠,这与孙皓当年所面临危局颇为相似,其结局也是一样的悲惨。

  端方复制的“天发神谶碑”保存完好,与嵌于总统府煦园夕佳楼下的龙墙之中不无关系。文革时期,石碑被石灰覆盖才幸免于难。两块石碑底色黝黑,字迹清淅,手笔细腻,刀法老到。

  至于“三段碑”的分段有几种说法。《善本碑贴录》所记:碑石上段21行,行5字,诏遣一行6字,大吴一行7字,中段落17行,每行7字,下段存10行,每行3、2、1字不等。另外还有一说:首段20行,次段15行,末段29行,共存213字。上段石碑后刻胡宗师题跋,又刻有宋崇宁元年(1102年)石豫安正题字,还刻有明代嘉靖年间耿定向跋等。

  但是,总统府煦园内的二段碑石尺寸均为长、宽分别为180厘米、80厘米,一块碑文18行、另一块16行,但有两行已漫漶不清。碑文大部分均在这两块碑上,而另一块却至今下落不明,是藏匿于龙墙之中,还是另隐他处?这还真是个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2-02
南京总统府煦园内有块“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因为断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碑已毁,现存的是清代两江总督端方请名手复制而成,嵌在龙墙上,可惜只有两段,另一段至今下落不明。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1-12-02
南京总统府煦园内有块“天发神谶碑”,亦称“天玺纪功碑”,因为断成三段,所以又名“三段碑”。“天发神谶碑”原碑已毁,现存的是清代两江总督端方请名手复制而成
第3个回答  2018-09-03
现在在南京夫子庙尊经阁,刚刚去过。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