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如题所述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讨厌的事物,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

扩展资料:

一、其他出处

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提倡“仁”“义”、“礼”、“智”、“信”。《论语》作为孔子及门人的言行集,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汉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作。

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之前,约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 

《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而且论语教给了后人如何为人处世的道理。

《黄帝阴符经》、《论语》、《易经》和《道德经》,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籍,它们不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修身明德、体道悟道、天人合一后的智慧结晶。

二、哲学反思

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

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

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别人,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7
这句话的意义,在现代社会的今天。谁能说它是古人啃过的骨头,腐朽而无味呢。人之生, 所为乐也。人们活一生,不过为了活得快乐。当你把所谓的不快与痛苦,强加到别人身上。从而得到自已的快乐时,谁能够真正体会。如对某人挖苦,耻笑。难道别人就愿望得到挖苦,耻笑,但挖苦的人却不想得到这些。所以不想失败,也不要恶意去让别人失败。不想痛苦,也不要把它推托给别人。一切的喜欢与不喜欢,一切的成功失败,就让自已去感受与承担吧。这才是最大的主旨。要敢于面对人生一切,无论苦与乐,是乐时,可以适时的分享于他人,是苦时,一方面不要推托或选择让别人去承受,毕竟谁都想过得快乐。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有助于广大青少年对我国的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弘扬。这对于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的作用,促进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友好的关系,发扬团结互助的高尚的情操。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1-11-27
将心比心!
生活才是你的老师,大家说的都有个人感情的!
第4个回答  2020-11-19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炮打相就是那么简单,太难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