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名词动用读音问题

古文名称做动词时读音怎么变化?什么字像“王”、“妻”那样要变四声?什么字保持原读音?还有那些变化规律?求教

你说的是在古代汉语中的破读现象,又叫读破、破音或破音异读,是三种异读情况之一。它是通过改变字词的通常读音来区别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语法现象。
具体说来,又分三种类型:
一、名词用如一般动词的破读
  例如“王”字,在古文中通常是作名词用,读阳平wáng,表“帝王”“国王”之义。如果当动词,作谓语,表示“统治(天下)”“称王”,就读去声wàng了。如在“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五蠹》)中,前一“王”字读wáng,,后一“王”字读wàng。
二、及物动词使动用法的破读
  某些及物动词在使动用法情况下,也要破读。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中的“饮”字。要破yǐn为yìn 。
三、名词使动用法的破读
  名词使动用法的破读与名词用如一般动词有些类似,常见的是“衣”和“王”两字的破读。这种“衣”字破读的典型例句是“解衣衣我”(《史记•淮阴侯列传》),其中第二个“衣”字属名词的使动用法,读为yì。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11-20
这个不是变化规律了啊。一般情况下,名词作动词用(词类活用)这些该读什么就读什么,你举的那两例子,“王”“妻”这两个词就是名词与动词词性兼有,意为“君王有天下”和“把女子嫁给”,作动词时就读四声,不是活用。
至于规律似乎没有。要平时积累了。
参考资料:现代汉语词典
第2个回答  2011-11-20
名词作动词一般是读第四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