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间故事

具体一点的,最要把讲述人的名字,年龄,性别、具体内容及所流传的地域等都写明!

海南汉族民间故事

汉族自中原地区大量迁入海南是从汉代开始。汉族入琼时已经进入了封建社会,文化发达,宋朝苏东坡在《伏波庙记》中说:“自汉未至五代,中原避乱之人,多家于此,今衣冠礼乐斑然矣”。因此,汉族民间流传的故事多是从中原一带流传下来的,带有中原文化的遗风。如《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薛仁贵东征》等。汉族的民间故事在长期的流传、演变以及和当地文化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呈现出浓郁的地方色彩,如在詹州地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以两人最后团圆为结局,与其他地方的悲剧的结局大为不同。此外民间流传着不少当地群众口头相传的民间故事,其实根本就是汉族迁琼后落地生根的产物,这些故事的地方色色就更为浓厚了,实质上就是海南本地的土特产。如琼山的《丘浚买屐》、《达哥计弄刁郎中》、《愚蠢小偷》等,三亚的《钟芳七岁写马契》、陵水的《廖纪传奇》、乐东的《陈二美》《陈圣屿》《日元的故事》等,在民间广为流传。

1、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多是随汉族迁入海南而在海南广泛流传起来的。汉族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第一次进入海南,自唐朝起,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对海南的开发建设,一批批朝庭命官司、戍边将士不断进入海南,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自隋代起,海南就成了朝庭贬官谪臣流放之地,单是唐宋时期就有李德裕等六位宰相,苏轼、胡荃等五十多位名士被贬来琼。他们都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迁琼汉人来自内地各地,内地各地的传统民间故事也随之而来并在琼岛各地流传开来,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又有了变异,融入了一些海南本地的风俗和植物,因而更加富于海南地方特色,同时也符合海南民众的审美情趣。如《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乐东,《梁祝》增加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梁山泊一直对祝英台的身份表示怀疑,于是在祝英台的草席下,悄悄放上一张芭蕉叶。因为女人的体温比较高,若芭蕉叶有些蔫了,说明祝英台就是女子。但祝英台识破了梁山泊的小“诡计”,晚上睡觉时,把芭蕉叶放在外面晒露水,天亮时才垫到草席下。而在儋州流传的《梁祝》则是一个喜庆、团圆的结果:马俊逼婚,祝英台誓死不从。梁山泊考中状元,被招驸马。金銮殿上梁山泊不从君命,被定欺君之罪。祝英台及时赶到,据理力争,皇帝倍受感动,特赐梁祝天地良缘。可见,海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和大胆。

2、民间传奇故事。

汉族的民间传奇故事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名山大川,都有传说故事流传咏唱。这些传说故事,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歌颂;或是对地方山水古迹由来的美丽有趣的解释;或是借物喻义,表现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

鲨鱼故事

传说明朝的时候,水南小蛋村书生王邦相从大蛋港坐船去府城赶考,同船的还有七八位生意人。船出大海后遇到了大鲨鱼。船主对大家说,船上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只有把他投海喂鲨鱼大家才有救。接着船主让船上的人把自己的手帕丢下海,鲨鱼衔谁的手帕谁就得跳下海喂鲨鱼。船上的人都把手帕丢下海里,鲨鱼吃了王邦相的手帕,人们就把他推下海去。可鲨鱼却把王邦相接到背上,一尾巴把船扫翻了,船上的人都做了落水鬼。鲨鱼背着王邦相把他送到岸上,自己却无力返回大海而死在海滩上。王邦相伤心欲绝,他在鲨鱼的身边哭了一天一夜,才把鲨鱼埋葬在海滩上,半年后他又把鲨鱼骨迁到小洞天鳌山脚下安葬。并立了一块墓碑,上写:“鲨恩公之墓”。从此,鲨鱼被尊为王氏一族的祖先。

王邦相死后,也埋在鲨鱼墓旁边。他的后代均戒吃鲨鱼,不用鲨鱼油点灯。每年都象祭奉人一样拜祭鲨鱼墓。

3、历史名人故事。

海南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故事和传奇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代都有传颂,经久不衰。

丘浚买屐

以前海南人有穿木屐的习惯,有很多卖木屐的店铺。有一回丘浚拿着三文钱去买木屐,但他穿的木屐要卖五文钱,带的钱不够。店主就逗他说:“大家都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个对,你对上了就送一双新木屐给你。”丘浚让店主出题。店主看着丘浚说:“入我门,钱三分。”丘浚听了略一思考,就要求店主先给他木屐穿,丘浚穿上木屐后答对:“出你门,高一步。”就神气地走了。

丘浚妙对对子的故事在海南尤其是在琼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下面二则:

一天丘浚在城外遇到一樵夫,樵夫要出对子考考他,丘浚让他樵夫出题。樵夫便指着肩上挑着的木柴出题:“此木为柴山山出”。此时正是黄昏,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炊烟缭绕,丘浚不禁触景生情,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连连称赞丘浚聪明。

又一次,丘浚和一财主的儿子打架,财主听说后怒气冲冲要和丘浚论理。他们见面后财主要和丘浚对句,他用蛮横有口气说:“谁谓犬能欺得虎?”狂妄之极,他竟然把丘浚比做犬(狗),丘浚没有被他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不甘示弱地给出下联:“焉知鱼化不成龙?”出口不凡,掷地有声,使那财主灰溜溜地拉着他儿子就跑了。

张公吃蛋

张岳崧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读私塾的同学却看见他每天都有咸蛋吃,而且他吃咸蛋时并不把蛋全剥开,只剥开一个小洞,同学们都感到奇怪。有一次他吃完饭后有一个同学偷偷拿他吃过的咸蛋出来看,发现蛋壳里全是盐,原来张岳崧天天吃的蛋其实都是盐。张岳崧就是这样,虽然家境贫苦,却刻苦用功,终于学得大学问,最后考取功名,流芳百世。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号瀚,定安县高林村人。嘉庆上年考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曾官任四川主考,陕甘宁政吏,江苏浙江巡抚,湖北布政使。)

海瑞罢官归田

海瑞罢官归田后,靠耕作祖传的十亩地和编织些草鞋、竹器出售维持生活。生活虽然清贫,遇到乡邻有困难,却总是慷慨相助。罢官居家期间,仍不忘海南民众的疾苦,他给当时的琼州巡道唐敬亭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清丈田亩,平均税赋,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唐敬亭接受了他的意见,在全岛清丈田亩。此举受到了全岛民众的欢迎。

有一位书吏为了减轻海瑞的税赋,在张海瑞的田亩时有意为他瞒报了一亩八分地。海瑞发觉后,立即叫来那个书吏,补报上一亩八分地,教育这位书列以后办事不要存私心。

有一年海南灾情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朝庭为了照顾海瑞的生活,特派了一位御史给海瑞送来十两银子。这一天,琼州太守唐敬亭和御史来看海瑞。御史看到海瑞衣着褴褛,身体瘦弱,正在和一些老农编织竹器,心里很不好受。时到中午,海瑞留他们吃饭,唐敬亭以为海瑞会宰羊招待他们。可海瑞端上来的却是一些酸菜、咸虾酱和地瓜饭。海瑞吃得津津有味,厅他们两人却一粒也吃不进去。突然,有两个衣着破烂瘦骨如柴的家民起进来,二话不说,直向两官人和海瑞称谢。两位官人不明就里,这时海瑞说开了:“这两个老农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你们刚才给我的银子我都送给他们了,说的是你们送的,所以他们就代表大家感谢你们了。两位官人听才醒悟过来。

(海瑞1514~1587,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人,三十七年为浙江淳安县知县,任上廉政恤民,深得朝野好评。四十四年,任云南司主事时,上疏指责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并备棺别妻,等待一死。次年二月被罢官入狱。嘉靖皇帝死后复职,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隆庆四年四月退休回琼山老家。万历十三年(1585)又被任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十五年卒于南京任上。他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有“南包公”“海清天”之誉也,是古代中国人民心目中正义象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9-01
1、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多是随汉族迁入海南而在海南广泛流传起来的。汉族自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第一次进入海南,自唐朝起,封建王朝进一步加强对海南的开发建设,一批批朝庭命官司、戍边将士不断进入海南,随之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自隋代起,海南就成了朝庭贬官谪臣流放之地,单是唐宋时期就有李德裕等六位宰相,苏轼、胡荃等五十多位名士被贬来琼。他们都积极传播中原文化。迁琼汉人来自内地各地,内地各地的传统民间故事也随之而来并在琼岛各地流传开来,但在流传的过程当中又有了变异,融入了一些海南本地的风俗和植物,因而更加富于海南地方特色,同时也符合海南民众的审美情趣。如《梁山泊与祝英台》等,在乐东,《梁祝》增加了有一个与众不同的情节:梁山泊一直对祝英台的身份表示怀疑,于是在祝英台的草席下,悄悄放上一张芭蕉叶。因为女人的体温比较高,若芭蕉叶有些蔫了,说明祝英台就是女子。但祝英台识破了梁山泊的小“诡计”,晚上睡觉时,把芭蕉叶放在外面晒露水,天亮时才垫到草席下。而在儋州流传的《梁祝》则是一个喜庆、团圆的结果:马俊逼婚,祝英台誓死不从。梁山泊考中状元,被招驸马。金銮殿上梁山泊不从君命,被定欺君之罪。祝英台及时赶到,据理力争,皇帝倍受感动,特赐梁祝天地良缘。可见,海南人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和大胆。

2、民间传奇故事。

汉族的民间传奇故事丰富多彩,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植物、名山大川,都有传说故事流传咏唱。这些传说故事,或是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歌颂;或是对地方山水古迹由来的美丽有趣的解释;或是借物喻义,表现人们惩恶扬善的愿望。

鲨鱼故事

传说明朝的时候,水南小蛋村书生王邦相从大蛋港坐船去府城赶考,同船的还有七八位生意人。船出大海后遇到了大鲨鱼。船主对大家说,船上有人做了伤天害理的事,只有把他投海喂鲨鱼大家才有救。接着船主让船上的人把自己的手帕丢下海,鲨鱼衔谁的手帕谁就得跳下海喂鲨鱼。船上的人都把手帕丢下海里,鲨鱼吃了王邦相的手帕,人们就把他推下海去。可鲨鱼却把王邦相接到背上,一尾巴把船扫翻了,船上的人都做了落水鬼。鲨鱼背着王邦相把他送到岸上,自己却无力返回大海而死在海滩上。王邦相伤心欲绝,他在鲨鱼的身边哭了一天一夜,才把鲨鱼埋葬在海滩上,半年后他又把鲨鱼骨迁到小洞天鳌山脚下安葬。并立了一块墓碑,上写:“鲨恩公之墓”。从此,鲨鱼被尊为王氏一族的祖先。

王邦相死后,也埋在鲨鱼墓旁边。他的后代均戒吃鲨鱼,不用鲨鱼油点灯。每年都象祭奉人一样拜祭鲨鱼墓。

3、历史名人故事。

海南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历史名人和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故事和传奇经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历代都有传颂,经久不衰。

丘浚买屐

以前海南人有穿木屐的习惯,有很多卖木屐的店铺。有一回丘浚拿着三文钱去买木屐,但他穿的木屐要卖五文钱,带的钱不够。店主就逗他说:“大家都说你会对对子,我出一个对,你对上了就送一双新木屐给你。”丘浚让店主出题。店主看着丘浚说:“入我门,钱三分。”丘浚听了略一思考,就要求店主先给他木屐穿,丘浚穿上木屐后答对:“出你门,高一步。”就神气地走了。

丘浚妙对对子的故事在海南尤其是在琼北地区广为流传,深受大家的喜爱。如下面二则:

一天丘浚在城外遇到一樵夫,樵夫要出对子考考他,丘浚让他樵夫出题。樵夫便指着肩上挑着的木柴出题:“此木为柴山山出”。此时正是黄昏,家家户户都在做晚饭,炊烟缭绕,丘浚不禁触景生情,对道:“因火成烟夕夕多。”樵夫听罢连连称赞丘浚聪明。

又一次,丘浚和一财主的儿子打架,财主听说后怒气冲冲要和丘浚论理。他们见面后财主要和丘浚对句,他用蛮横有口气说:“谁谓犬能欺得虎?”狂妄之极,他竟然把丘浚比做犬(狗),丘浚没有被他的嚣张气焰吓倒,他不甘示弱地给出下联:“焉知鱼化不成龙?”出口不凡,掷地有声,使那财主灰溜溜地拉着他儿子就跑了。

张公吃蛋

张岳崧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读私塾的同学却看见他每天都有咸蛋吃,而且他吃咸蛋时并不把蛋全剥开,只剥开一个小洞,同学们都感到奇怪。有一次他吃完饭后有一个同学偷偷拿他吃过的咸蛋出来看,发现蛋壳里全是盐,原来张岳崧天天吃的蛋其实都是盐。张岳崧就是这样,虽然家境贫苦,却刻苦用功,终于学得大学问,最后考取功名,流芳百世。

(张岳崧1773~1842,字子骏,号瀚,定安县高林村人。嘉庆上年考中探花,赐进士及第,曾官任四川主考,陕甘宁政吏,江苏浙江巡抚,湖北布政使。)

海瑞罢官归田

海瑞罢官归田后,靠耕作祖传的十亩地和编织些草鞋、竹器出售维持生活。生活虽然清贫,遇到乡邻有困难,却总是慷慨相助。罢官居家期间,仍不忘海南民众的疾苦,他给当时的琼州巡道唐敬亭写了一封信,要求他清丈田亩,平均税赋,以减轻民众的负担。唐敬亭接受了他的意见,在全岛清丈田亩。此举受到了全岛民众的欢迎。

有一位书吏为了减轻海瑞的税赋,在张海瑞的田亩时有意为他瞒报了一亩八分地。海瑞发觉后,立即叫来那个书吏,补报上一亩八分地,教育这位书列以后办事不要存私心。

有一年海南灾情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难。朝庭为了照顾海瑞的生活,特派了一位御史给海瑞送来十两银子。这一天,琼州太守唐敬亭和御史来看海瑞。御史看到海瑞衣着褴褛,身体瘦弱,正在和一些老农编织竹器,心里很不好受。时到中午,海瑞留他们吃饭,唐敬亭以为海瑞会宰羊招待他们。可海瑞端上来的却是一些酸菜、咸虾酱和地瓜饭。海瑞吃得津津有味,厅他们两人却一粒也吃不进去。突然,有两个衣着破烂瘦骨如柴的家民起进来,二话不说,直向两官人和海瑞称谢。两位官人不明就里,这时海瑞说开了:“这两个老农已经几天没米下锅了,你们刚才给我的银子我都送给他们了,说的是你们送的,所以他们就代表大家感谢你们了。两位官人听才醒悟过来。

(海瑞1514~1587,明朝政治家,著名清官。琼山府城镇下田村(今金花村)人。嘉靖二十八年中举人,三十七年为浙江淳安县知县,任上廉政恤民,深得朝野好评。四十四年,任云南司主事时,上疏指责皇帝沉迷享乐不理朝政,并备棺别妻,等待一死。次年二月被罢官入狱。嘉靖皇帝死后复职,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隆庆四年四月退休回琼山老家。万历十三年(1585)又被任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十五年卒于南京任上。他为官清廉,秉公执法,有“南包公”“海清天”之誉也,是古代中国人民心目中正义象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