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0
就业问题是我国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尤其是在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以下是对形势与政策关于就业的论文内容的修改与润色,以确保语义准确,条理清晰。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原因分析**
大学生就业现状表现为总体供给过剩;供需结构存在矛盾;地区间就业机会差异显著;就业满意度较低。
尽管我国大学生入学率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从长远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应存在。然而,由于大学生数量增长速度超过经济发展速度,超出当前社会吸纳能力,短期内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仍然突出。国家某些制度和机制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阻碍了大学生就业。例如,不同经济成分的就业单位在工资待遇和身份上存在较大差异。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大学生工资相对较高,享有“干部身份”并享受社会保障;而在非国有部门,尤其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收入较低,缺乏稳定社会保障。此外,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城乡间在就业、养老、医保等方面存在不平等,城镇福利远优于农村。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在于高校教育模式和毕业生择业观念。目前,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同步,未能很好考虑社会需求方向,导致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不匹配。此外,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实效性不高。个体层面上,学生自身素质也有待提高,当前用人单位看重工作经验和创新能力,但不少毕业生缺乏这些优势。
**二、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索与思考**
大学教育旨在为学生未来职场生涯做好准备。我国高校需将就业问题放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考虑,加强市场调研,根据需求设置专业,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方案,完善就业指导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建设高素质就业指导团队,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成功率。
**(一)开展全程化就业指导**
高校应按人才培养目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贯穿的全程化就业指导。学生入校起就进行职业教育,了解就业市场;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第三年指导学生收集单位资料,了解市场需求,参与社会实践;第四年进行求职技巧训练,举办就业市场活动,加强就业心理指导,引导学生将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结合,坦然步入职场。
**(二)进行职业目标导向**
根据霍兰德理论,高校可对学生进行人格类型测试和择业引导,帮助他们发现职业兴趣和能力,了解个体特点与职业环境的匹配关系,选择合适职业目标。
**(三)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高校需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培训,因材施教,确保针对性。可邀请行业专家授课,传授实际技能,使学生知识、技术与市场需求同步,实现岗位要求无缝对接。通过渠道组织学生企业见习、实习,积累工作经验。
**(四)注重职场形象塑造**
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指导部门需重视求职技巧训练,从心理、气质、形象等多角度训练学生,按用人标准塑造学生,确保良好“第一印象”,创造更多成功机会。加强心理素质培训,提高应对挫折能力,消除求职中的消极态度。
大学生就业指导是系统工程,需多方合作。高校应树立全程化就业指导理念,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择业,积极就业,体现高等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1]吴祠珍.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1).24.1.
[2]窦宁.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启示[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3]王丽燕.日本大学生就业援助体系探析[J].文化学刊,2010,(3).
[4]刘文伟,项中,职君利,黄婉珊,曾盛斌.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1).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