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歌册艺术价值

如题所述

潮州歌册,起源于中国南方的说唱文学形式——弹词,与北方的大鼓并列为两大主要品种。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唐代,当时佛教在潮州地区盛行,潮州开元寺的建立便是这一文化盛况的见证。随着佛教的传播,变文在潮州地区逐渐流行,即以佛教故事为蓝本,将其改编为通俗易懂的韵文。本地艺人在此基础上,结合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创作出了新的变文,这些变文逐渐成为民间广为传唱的歌词。


最初的弹词形式是在说唱变文时,以弹拨乐器伴奏,自弹自唱。潮州弹词以七言句子为主,语言通俗简朴,韵脚押韵于潮州方言,深受民间喜爱。如《二十四孝》和《娘娘落山》等作品,见证了其在明清时期的繁荣。然而,由于演唱技巧要求较高且需要乐器伴奏,弹词的普及程度受到了一定限制。为了满足读者需求,文人开始编写各类歌册,书商也借此机会大量刻印,如《刘明珠全歌》和《狄青平西全歌》等,这些刻本被民间称为“歌册”。


潮州歌册作为弹词的衍生物,吸收了地方民间艺术的精华,不断发展并丰富其艺术表现力和地方特色。比如,如原潮州瑞文堂出版的《隋唐演义古调弹词》,充分体现了潮州歌册的独特魅力。它不仅是潮州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俗活动中的独特艺术形式,体现了潮州地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传承。


扩展资料

潮州歌册是潮汕地区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歌文都用潮汕方言编写,有曲有白。一般曲文多为七字句,四句为一组,押韵以组为单位。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潮州歌册的内容多为历史故事及民间传说,也有一些反映地方题材。以改编的为多,创作相对较少。比较流行的有《苏六娘》、《英台仔》、《张古董》、《吴忠恕》、《过番歌》、《隋唐演义》、《包公出世》及《正德君游江南》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