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吃糖吃多了引起的吗,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在现代的生活中,由于不规律的生活与无节制的饮食,很多营养方面的疾病正悄悄向我们靠近,而且呈现年轻化趋势。糖尿病就是其中之一。然而,有很多人(其中也包含了一部分糖尿病患者)认为,吃糖与糖尿病有着紧密的关系,更有甚者认为,吃糖是引起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只要不吃糖,就可以远离糖尿病。事实真是如此吗?

糖尿病,是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导致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及脂肪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特征为高血糖及尿糖,临床上出现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等综合征。从糖尿病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它属于代谢性疾病,与胰岛素有关。当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才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我们日常食用的糖,如红糖、白糖等在正常食用并不能导致发生糖尿病发生,只有在大量无节制的摄入导致胰岛功能受损才有可能引发糖尿病。这是医学界已经达成的共识。

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糖是一个大家族,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单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半乳糖。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海藻糖、糖醇。寡糖包括低聚异麦芽糖、低聚果糖、大豆低聚糖。多糖包括淀粉多糖和非淀粉多糖。其中淀粉多糖分为淀粉和糖原。淀粉根据聚合方式不同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这么多的糖中,不是所有的糖在食用后都会引起血糖的迅速上升。譬如大豆低聚糖、低聚异麦芽糖、糖醇、淀粉中的直链淀粉、非淀粉多糖等。这些糖对血糖升高的贡献就很小。

所以,吃糖是引起糖尿病的罪魁祸首,这种说法是不准确和不科学的。不过我们也需要注意,无所顾忌的随便吃糖(特别是像葡萄糖、蔗糖、麦芽糖等)或者摄入高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曲奇、冰淇淋、蛋糕等),确实容易造成胰岛功能紊乱,引起蛋白质、脂肪和糖代谢障碍引发糖尿病。正确地认识糖、认识糖尿病就可以让我们远离误区,为 健康 保驾护航。

张帆 营养学博士

不是,糖尿病是因为胰岛功能不好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通过合理调节饮食,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可以很好的治疗糖尿病。

经常吃糖会得糖尿病吗?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临床上也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遇到这个问题时,我会调侃一下反问道:“经常看书就一定成为会成为作家吗?经常吸烟就一定会得肺癌吗?”其实答案是不一定,我们要知道无论是临床指南还是国际论坛都没有将吃糖作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记载入册。

导致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家族史、种族、巨大儿生产史、多囊卵巢综合征、宫内发育迟缓或早产。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糖尿病前期、超重、肥胖、抑郁症、体力活动减少、使用可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的药物致肥胖或糖尿病的 社会 环境等。

看看以上危险因素中显然没有提及糖。那么吃糖就不会导致糖尿病了吗?这也不一定,为什么这么说呢?要知道糖、脂肪、蛋白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换的,糖摄入过多后,体内消耗不完,就会转化为脂肪,而过多的脂肪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同时脂肪堆积会导致肥胖,肥胖又会增加患糖尿病风险。

所以肖医生认为吃糖会不会导致糖尿病?主要取决于我们对摄入糖的量的把控!适量的吃糖并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同时吃糖还会让人心情愉快。但像题者所说 经常 吃糖,就需要警惕了,经常吃糖或者过量吃糖还是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的!

最后提醒大家一点。吃糖不一定患糖尿病,但是患了糖尿病尽量避免吃糖!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导致的,根源在于胰岛细胞受损。中医属于消渴症的范畴,由于情志郁结或嗜食肥甘厚腻有关。

经常吃糖会得糖尿病吗?不一定!因为,糖尿病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有遗传史的人,只要养成正常、良好的饮食、作息、运动习惯,既使吃点糖或甜食,也不一定患上糖尿病。而那些,经常性熬夜的,生活和工作没规律的,饥不择食的,暴吃暴饮的,不爱运动的,心情烦躁的,忧虑的人,却易患上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如果体内胰岛代谢正常,并且,没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经常吃点糖,不但,可以补充能量和营养,而且可以养颜益寿。比如,产妇和体弱、贫血的人,经常喝点红糖水,对提升体质有帮助。又比如,三伏天里,人出汗多,为了一线职工不中暑,天天供应白糖绿豆汤,补充水分和能量。

得糖尿病和吃糖太多并没有直接关系。至于题干中问,糖尿病是吃糖太多导致的吗?不吃糖是不是就不会得糖尿病,不吃糖是不是就好了?答案是否定的。

糖尿病的致病因素非常复杂,总的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吃糖太多仅仅可能是其中一个诱因。因为吃糖太多会导致热量过剩,引起肥胖,而肥胖者更易出现代谢性紊乱,自然就更容易得糖尿病了。但事实上,很多得了糖尿病的人,并不是因为吃糖。而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比如抽烟酗酒、熬夜、压力太大、饮食重口、大鱼大肉、久坐不动、过度劳累等等。

以上说的主要是2型糖尿病患者,而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跟自身的免疫系统缺陷有关,其致病机理就更复杂了,跟吃不吃糖几乎没有关系。所以说不吃糖就不会得糖尿病,明显是错误的。

糖尿病是一种生活习惯并,要远它得先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采取清淡饮食,少油少盐少糖,坚持每天运动,把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内,每天保持充足睡眠和好心情也很重要。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就更应该注重这些日常习惯,特别是年纪大于40岁后,要定期监测血糖、血脂等,以便及早发现异常。

糖尿病可不单单只是糖吃多了的问题,即使你不吃糖也是有可能患上糖尿病的哟!而题主所说的吃糖之后血糖升高很快,只能说明吃糖太多会造成一过性的高血糖,并不能直接判定为是糖尿病,而且这个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使血糖恢复正常的。说了这么多,咱们首先先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糖尿病?它和糖又有什么关系?

糖尿病的定义
糖尿病主要是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液中含糖量过高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病,导致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就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不足一个是先天的,也就是遗传的,另一种就是后天造成的,胰岛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分解和处理葡萄糖,如果它分泌不足,也就会造成葡萄糖积压,引起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和吃糖多少没有直接关系
通过了解定义,可以知道,糖尿病与吃糖多少的关系并不大,主要还是胰岛素的分泌,如果胰岛素分泌和作用正常,即使我们吃再多的糖也会被其利用和分解,怎么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呢!

而且即使你吃的不是糖果,我们同样也是会摄入糖分的。例如米饭、面条这些食物中其实也是含有糖的,平常我们看到一些食物的成分表上会有一项叫做碳水化合物,这个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糖,有些无糖食品中也是含有它的,说是无糖食品,只是不含有白砂糖而已,面粉中自己的糖它是没有办法去除滴。所以,糖尿病与糖的关联并不大,最主要还是要注意我们平常的生活习惯,最好控制我们的体重在一个正常范围内,戒烟、戒酒,养成良好的习惯比什么都好。

"糖尿病、糖尿病,肯定是吃糖太多才得的病",听上去好通透的逻辑,可惜 大错特错 !今天,“问上医”为您详解糖尿病的前世今身。

导致糖尿病的罪魁祸是糖,但并不是我们平常吃的白糖、冰糖、波板糖,而是葡萄糖。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发生在葡萄糖身上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我只是一份美味的食物:

主人吃吃喝喝之后,来到了主人的体内。

体内的“肠胃大学“对我殷勤教导。终于,我和其它小伙伴成功毕业了,从碳水化合物变成了优秀的葡萄糖。

毕业后,我们来到了血液这座大城市,在这座城市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葡萄糖,被亲切的称作——血糖。

我们血糖都有一个梦想,出任CEO,迎娶白富美?NO.NO.NO.我们的梦想是:

我们归一个叫“胰岛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的公司管理,公司有俩领导:

两大领导各有一个小弟: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的工作:就是把血糖送进各个有需要的机能细胞里,变成能量,进而降低血糖值。

胰高血糖素的工作则恰好相反,它提高血糖值。 比如说把肝脏的肝糖原分解为葡萄糖,重新送到血液中为机能细胞供能。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一起把血糖值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不高也不低。但由于主人胡吃海喝,血糖越来越多,胰岛素的工作压力变大。

当机能细胞饱和后,胰岛素便把剩下的血糖转去肝脏变成肝糖原。

或者直接变成脂肪。

这样都消耗不完的葡萄糖,都聚集在血液中,最终引发了糖尿病

糖尿病 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是由于机

体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普通来讲糖尿病分为1型和2型,其中2型糖尿病均多。

患病的原因 也是多方面的,并非是吃糖太多了,当然,吃糖多也有可能会造成糖尿病以及其它慢性病的风险。1、有糖尿病家族史,2 生活压力,3 妊娠的妇女 如果是二胎妈妈曾经分娩过巨大胎儿的妇女,4 肥胖,5 年龄因素 45岁以上的人容易患糖尿病,6 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7 缺乏体力活动和锻炼。

顺便说下糖尿病的诊断方法:

(1)老人、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脂血症、有妊娠糖尿病,应激性

高血糖等

(2)或有糖尿病症状者(口渴、多尿、乏力、体重降低、皮肤骚痒、反复感染等),

空腹血糖 7.0 mmol/L

或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任何一次血糖值 11.1 mmol/L

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3)如结果可疑,应再作葡萄糖耐量试验。成人空腹服75g葡萄糖后测血糖,餐后

2小时血糖值 11.1mmol/L可诊断糖尿病; 7.8—11.1mmo/L为耐糖量降低。

--小月营养师配餐

吃糖多并不会直接导致糖尿病,但如果吃糖多导致肥胖,就有可能进一步间接引起糖尿病。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

根据中华医学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 我国糖尿病流行的可能影响因素有:

1.城市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例从2000年的34%上升到2016年的57%[7]。城市化导致人们生活方式改变,体力活动明显减少,生活节奏的加快也使得人们长期处于应激环境,这都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老龄化: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比例逐年增加,2000年为10%,到2006年增加到13%,2008、2013年的调查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均在20%以上。

3.超重肥胖患病率增加: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显示,全国18岁及以上成人超重率为30.1%,肥胖率为11.9%,比2002年上升了7.3和4.8个百分点,6~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率为9.6%,肥胖率为6.4%,比2002年上升了5.1和4.3个百分点。

4.中国人的遗传易感性:

2型糖尿病的遗传易感性存在着种族差异。与高加索人比较,在调整性别、年龄和BMI后,亚裔人糖尿病的风险增加60%。在发达国家及地区居住的华人糖尿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高加索人。目前全球已经定位超过100个2型糖尿病易感位点,其中仅30%在中国人群中得到验证,另外在中国人中发现PAX4、NOS1AP等多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这些基因可增加中国人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达5%~25%。与中国人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的40个易感位点构建的遗传评分模型可应用于预测中国人2型糖尿病的发生,且主要与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有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