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字就是练字,为什么一定要临帖

如题所述

说一点自己习字的随感吧,没什么逻辑。

1.临帖要精临,把每一个字,每一个字组,每一个片段反复学习,慢慢吃透,而不要把碑帖草草的“抄”了一遍又一遍。

2.书法史要重视,了解各种书风的来龙去脉会大大加深对书法的理解。

3.学书大多从楷书入门,楷书的学习,不要太过执着,特别是不要迷醉在了二田所谓的“欧楷”里面,走进去了就不容易出来。即便是写正统的楷书,也要及时过渡到行草中去,不然楷书也容易越写越死板。

4.学习唐楷的朋友,在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尝试着去原大临写,会别有一番感觉的,有的有争论的问题,比如,逆锋起笔,或者说欧楷的钩的写法这类,尝试着去原大临写,相信各位会找到正确答案。

5.花些精力研究一下书写工具,书写工具对风格的影响非常大,找到适合的工具组合,书写体验会好得多。(“擅书者不择笔”我觉得应该理解为擅长写字的人善于运用各种类型毛笔的特性来创作不同的美的风格,而不是说用任何笔都可以写成那一个样子。)

6.书法学习中时间的配比,我认为临摹要占到九成以上。不要急着创作,当古人的书写习惯变成自己的书写习惯时,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事,在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强行创作是一件非常勉强而且伤脑筋的事。

还有很多想说的,待续……

午饭后续一波

7.“笔法”应该是所有学书者都关心的问题,笔法这东西,历来被说的玄而又玄,其实我倒觉得,笔法,相对于结字章法而言,倒是一个相对简单而且比较容易学到手的东西,我认为笔法的学习,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古人墨迹的解析能力,具体来说就是达到看到任何一个用笔细节都要能够基本正确的去判断出这一笔是怎么写出来的,说的简单点是“一看就会”,我觉得这是高效临帖和精准临帖必备的能力,也是自学能力的核心,这个能力越强,学习的效率就越高。训练的方法,主要在于多看帖,多熟悉毛笔性能,慢慢去摸索,看看相关的书籍,如邱振中《笔法与章法》。

注意利用高清的墨迹图片来学习,像上面这两张墨迹的细节,我们可以轻易的看出用笔的方法,写经体的提按笔法,米芾的绞转动作,都非常明显。绝大部分古代书家都没有这个条件的,所以说现代人学书法连明清书家都超不过我是不同意的,虽然晋唐难以逾越,但至少现代人对于书写技术的认识比古人要全面科学,现代人之所以写不出古人感觉,跟材料有较大关系,举个例子,当代黄秋原先生的写经,极富古人风韵,黄先生除了手上功夫了得之外,很重要的是,黄先生用的是仿唐缠纸笔,纸是细细砥过的,用墨是现磨的,从各种细节去还原古人的书写状态,因此才成就了黄先生味正韵足的写经体。

8.执笔写字,虽说执法各有区别,但是个人认为必须要落脚到“灵活”一词,灵活主要表现在手指,手腕,手臂的联动,甚至于在写大幅作品时全身力量的综合运用。当然,抛开榜书等特别大的字,日常写字,主要靠动手指,然后是手腕,这是省力而精准的。很多初学者的问题在于手指太僵,被迫过度的去利用手腕或者说悬起肘来用手臂来控制毛笔运动,导致写字写得很累,而且效果不佳。

9.临欧楷的朋友,请注意一个小细节,欧楷中的“口”部,基本上是不封口的。

10.对于田英章田蕴章,包括近代任政,清末黄自元等人的楷书值不值得学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这的看个人习字的出发点,如果只是为了把字写得规范漂亮,任何符合这一标准的字都可以学,甚至电脑里的楷体也可以学。但如果是为了让自己达到更高的艺术水准,得到更深层的艺术享受,取法这些人的字显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为什么大家都要附上自己的作品,不理解……

近期的一些临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最近在跟一些书友探讨书法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人在临帖上存在着临写的字形过大的误区,在这里给大家说明一下为什么临写时为什么不能过大的问题。

一些初学书法,尤其是学魏碑的朋友,喜欢把字临写的很大。主要原因不外乎有三个:其一,当代很多书法名家的视频讲座里都是临写的很大的字,学生按照老师的样子去写,自然就会写的很大。其二,因为字帖上的字比较大,所以觉得魏碑的风格粗狂豪迈就应该是很大的字。其三,很多人觉得写大字痛快,用大力去书写似乎很舒畅,觉得没有足够的功力写不了小字。

唐,李誉墓志,高、宽58.5厘米,三十六行,每行三十六字。字高约1厘米

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误区,首先我们要明白,学书法为什么要临帖?临帖的目的是什么?我想,临帖的目的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无法亲眼见到古代大书法家写字过程,也没有机会得到他们的教诲。所以想通过他们的字迹去还原他们的书写过程,从而学会这位书法家的写字方法。

《北魏源延伯墓志铭》共二十七行,满行二十七字。志高五十九厘米,宽五十八点五厘米,字高约1.5厘米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我们要还原作者的书写过程,我们至少要大概了解到如下基本信息:他大概用多大的笔,写的多大的字,是书写在了什么样材质的纸或者碑石上。说到字和笔的大小,那么问题来了:绝大多数古代碑帖上的字其实很小,包括魏碑。常见的字在指甲盖大小,大一些的高度也一般不超过5厘米。用的笔也比我们现在常见的毛笔要小很多。

《李璧墓志》高一百零四厘米,宽八十九厘米。三十三行,行三十一字,字高约2.5厘米

虽然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说初学先书大字,不得从小,但是我们一定要明白大小是相对的,她那时候所说的大字,字高度也不会超过5厘米,比我们现在常见的书法爱好者写的要小很多。所以我们初学书法,一定要先弄清楚字的原大小是多大,可以临写比原大小略大一些的字,但是绝对不能临的差距过大。差距过大的话,看似简单了,其实那样临写时笔锋会变形,对揣摩原作者运笔会产生很多不必要的障碍,人为的给我们学书法增大了难度。

《元苌墓志》石高、宽各七十九厘米,楷书,计二十六行,满行二十六字,字高约2厘米

在笔者所著的《晋唐笔法》一书中,对古今用笔差别有详细论述。

《晋唐笔法》一本讲笔法的好书,点此查看读者评价!¥32购买

第2个回答  2020-09-19

首次与大家聊到学习上的东西,今天先跟大家聊聊关于临帖方面的一点心得。

首先呢,学习是一种修炼,修炼这种事,当然要先摆正自己的态度,我就不给大家灌鸡汤了,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想学的不需要,不想学的没有用。

话扯得远了,把“话”归了正传。先谈一个初学者学帖时(对于想写好字又死活不愿学帖的人,我没有什么话好说的)常出现的错误——提笔就写。

这里的提笔就写,不是指说干就干雷厉风行,是说拿到帖子,却不读帖,上手就来,结果无论摹临描,怎都不像,然后接着往后写,全然是机械地“抄”帖而并非学帖。一段时间后,不见进步,便宣称“字帖无用”矣。

那么,这就“理所当然”地聊到了到底应该怎么学帖了。

在学帖中,“读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不止是把字帖内容读一遍,搞明白自己学的写的是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帖中的字,大到行气章法墨法,小到单字的结构笔画,都需要观察,研究,学习。

也正因此,学帖最好是按照原帖大小来临习,不宜随便放大或缩小。我也曾听人说,临习字帖时,还需了解原文内容所表达思想情感,书者创作背景,了解书者创作时的心情,以模仿着原书者创作时的心情去临写,才能表达出原书者想要表达的东西。起初我觉得很有道理,后来想得多了,又觉得也不尽然。

比如现在很多的主流字帖,都是名家抄录的前人的文学作品,尤其宋代以后的书家,爱干这事儿。除此之外,也有许多好帖,连作者是谁,这么多年来都还没弄清楚,这样的情况下,上文所言又如何做得到呢?能像前文所说那样去临习的,怕是也只有兰亭、祭侄、寒食等一类的帖,或是手札了,而且,那也该是能精准背临后,又要意临时,才要考虑的了。

“执笔之法,实指空拳,运笔之法,意在笔先。”临习一个字的时候,先观察其字型姿态等特征,甚至于每一笔,从哪里起笔,起笔动作是如何,笔画往哪个方向走,到哪里结束,中间的提按转折等等动作又如何,到下一笔的时候,又与前面既定的笔画比较位置、角度、大小关系……观察好了,成竹在胸,再下笔,事半功倍。自己去比较,去理解,主动去找下一笔,这种状态,跟机械抄帖,又哪里会在同一个层次呢?

第3个回答  2020-09-19

常常有人说起名人背书的故事,如矛盾背《红楼梦》,陈寅恪背《资治通鉴》,范曾背《离骚》,往往只佩服他们惊人的记忆力,觉得非常人所能。其实,古人背书更是家常便饭,小菜一碟,大抵因为除了专注用功,他们根本就没有书,如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所谓书非借不可读,其实是书非背不可有。

现在学语文,古诗文也是要求背诵的,考试还要求默写,学生往往觉得很难,其实是要求已降到最低了。毕竟时代不同,知识结构及其应用因人而异。

时下如果还说背诵和默写非常重要,很有必要,恐怕也只能对真正的文学和书法爱好者而言了。

为什么说只能是真正的爱好者呢?你看,现在大多专业作家学者著作等身的作品,肯亲自百度复制粘贴链接已经算是很敬业的了;太多太多的书法大师龙飞凤舞之际,连白日依山尽滚滚长江东逝水之类的诗词都要看小纸抄,他们根本用不着背诵和默写了。

对于真正喜欢写字的人来说,文学和书法是分不开的,所以平日的功课,就是默写。

除了默写诗文,更多的是默写法帖,也就是常说的背临,这时候书贴内容就被忽略了,心手全在笔法章法,法帖在脑海里真真切切清清楚楚,连同字里行间的污损及印章都历历在目。

当然,这种境界往往只是追求与梦想而已,平日更多的是眼高手低,手不从心,但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默写,却是练字临习的法宝。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有一天,默写与法帖,如周公梦蝶,化而合一。

至于书法创作,默写就不是什么金箍棒,只算是最最基本的基本功了。除了抄写经卷,一般的诗文都必须是默书的,否则,所谓行云流水狂草肆意之际,你一个字一个字的去看小抄纸啊。

所谓一般的诗文,是指除了寻常的五言七言和词曲短文外,稍长一些的如《春江花月夜》《长恨歌》《滕王阁序》《洛神赋》《千字文》等,如果想创作,就必须默写了。更大份量的东西,如果默写不了,那就是抄。抄嘛,抄抄而已,什么《十三经》《古文观止》《红楼梦》《三国演义》之类,积年累月,精神可嘉,但跟创作没什么关系,刷刷吉尼斯记录罢了。

苦逼如我,只是苦于喜欢诗文和练字于一身,还不懂书法,更谈不上创作,所以,我平日的默写,更多的只是为了熟记自己喜欢的诗文而已。流年似水,漫道如铁,斯之谓也。

微言私语,自说自话,请同道诸君见谅指教。

第4个回答  2018-02-19
因为:
临帖了,练字效果更快,更好。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