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是变相削藩,诸侯王们为什么无人反抗?

是畏惧汉武帝的攻伐吗?

因为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虽然是一种变相削藩的行为,但是这些诸侯王们却不得不接受,因为相比于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叛乱的时期,诸侯王的势力已经被大大的削弱了,而且推恩令的颁布并不是对于诸侯王所有的儿子都不利,受到损害的只会是一些嫡长子和诸侯王,但是诸侯王的其他儿子反而会因此受益,所以想要反抗的人就算是有心但是也不敢这么做。

有人说这是汉武帝的运气比汉景帝好的缘故,才没有引发叛乱,但是个人觉得这是因为推恩令不同于以往的削藩措施,它是一个既可以起到将诸侯国的势力化整为零,又可以趁机笼络一批新上任的诸侯,还能打消诸侯王因为被削藩想要叛乱的心理,这就好像是送给自己的敌人一颗看似光鲜亮丽实则暗藏杀机的毒苹果一样,敌人就算知道有毒但是也不得不吃。

很多小伙伴可能还是会感到疑惑,为什么这些诸侯王不敢反对推恩令的实施, 我们不妨把自己想象成诸侯王的庶子,以前没有推恩令的时候,诸侯国的权利地位财富都是嫡子的,根本就没有自己的份,但是推恩令实施后,自己不仅能被封侯,还能拥有自己的领地,虽然是隶属于中央管辖,但是怎么说都比以前的处境要好多了

这时候如果诸侯王反叛的话,相信不用中央出兵镇压,这些诸侯王的儿子们就会自己开始窝里反,为了得到权利地位,有什么事是他们干不出来的呢?所以个人认为这才是为什么推恩令能够如此顺利推行的原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09-19

先给大家解释下啥叫推恩令,以前都是嫡长子继承制,诸侯死了,他的第一个妻子的第一个儿子来继承全部的封地,推恩令的意思是,你得把你所有的封地给你所有的儿子分了,不能让一家独大,这汉武帝小算盘打的挺好,这分了一次诸侯的封地都缩了水,你还怎么跟我大汉抗衡。


古代都能生,一个诸侯娶了很多老婆生了很多儿子,这个推恩令可乐坏了除了长子的儿子,诸侯王如果要反叛,要抵制推恩令,第一个跳出来反抗的就是这些幼子和庶子,他们人数众多,如果联手对付老爹,想必诸侯王还没等起兵,早已被亲儿子砍杀在家中了。

汉高祖开国初期,实施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统治方式,为确保刘家天下永世不绝,刘邦大封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藩。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国家迅速陷入动乱,史称“七国之乱”。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息,但仍让大汉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武力削藩必将再酿动乱,听之任之又唯恐夜长梦多,正当汉武帝左右为难时, 朝臣主父偃提出了一个“万全之策”。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用以安全有效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众多,古代的王爷比皇帝还能生,儿孙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

损害的只是诸侯王以及他的嫡长子的利益,但对于其他一百二十多个幼子和庶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恩惠。原本,他们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们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国,所以,他们无疑会成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实的拥护者。

所以,诸侯王们纵然知道推恩令是糖衣炮弹,也不得不叩头谢恩,欣然领旨。





第2个回答  2020-09-18

因为诸侯们没有立得住脚的借口,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早在汉武帝他爹,汉景帝时候,就开始削藩。当时藩王们用的是”清君侧“的借口。后来晁错被诛杀,但是诸侯们还是造反了,而且一看那架势,就知道不是临时起义,而是蓄谋已久。但是最后还是败给了汉景帝,不仅面子没了,里子也没了。到了汉武帝时期,这也没过多久。一来说,这个主意不是刚出台的,不是汉武帝的锅,所以连反对也没啥立场。二来说,汉武帝当时身边没有奸臣,也没有妖妃,这借口也不好找呀!

况且,经过前面汉武帝他爹、他爷爷的努力,到汉武帝时候,国富民强,老百姓生活富裕。你贸然造反,社会舆论也不会站在你那一边吧?而且汉武帝本人在政事上也是很有天份,国家管理的是井井有条,各种惠民政策一条接一条的出。这么好的皇上不支持,难道去支持反臣么?还有,汉武帝手下强将如云,国家又有钱。 而诸侯们经过汉武帝他爹的收拾,既没有汉武帝钱多,也没有汉武帝兵好,那什么跟汉武帝火拼?难道就靠一身钢筋铁骨,自己上去单挑么?

而且当时还有外患,诸侯们即便上位也是为了自己占便宜,万一内宅着火,再引来外贼,下场岂不是更惨?毕竟造反不是两人单挑,这个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影响因素。不能确保造反以后过得好,就不会轻易去干这个事儿。毕竟,就算是削藩,大家起码还是过着滋润的生活。而要是造反失败,那就说不准过啥日子了。

第3个回答  2020-09-17

汉高祖开国初期,实施的是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统治方式,为确保刘家天下永世不绝,刘邦大封同姓王,结果造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诸侯国实力强大,严重威胁到中央统治。

汉景帝时期,为了彻底解决藩国问题,御史大夫晁错提议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启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削藩。

结果,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立即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国家迅速陷入动乱,史称“七国之乱”。

虽然在大将周亚夫的镇压下,“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息,但仍让大汉王朝损兵折将、损失惨重。

到了汉武帝初期,虽然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经相当强大,但诸侯国的势力仍不容小觑,一些大国仍然连城数十,占地千里,更有甚者自恃实力雄厚,不把皇帝放在眼里,时常违抗中央政令,严重威胁到中央集权的巩固。

诸侯国问题一直是汉武帝的心头大患,武力削藩必将再酿动乱,听之任之又唯恐夜长梦多,正当汉武帝左右为难时, 朝臣主父偃提出了一个“万全之策”。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上书建议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用以安全有效解决诸侯国威胁中央的问题。

第4个回答  2020-09-17

      汉朝初期,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都是由其嫡长子单独继承的,而其他幼子、庶子则分毫土地得不到。所以,无论过了多少代,诸侯国的实力都不会改变。按照推恩令的规定,以后不再由嫡长子单独继承诸侯王的爵位和封地,而是所有子弟都可在原封国内封侯,分别拥有自己的侯国。

      按照汉朝的法规,王国独立存在,不受地方管辖,而侯国地位相当于县,直接由各郡管理,隶属于中央,而不再隶属于诸侯国。如此一来,王国不但化整为零,越分越小,而且新诞生的侯国脱离了诸侯王的统治,直接成为中央管辖的一个县。不出几代,原本庞大的诸侯国就会被分解殆尽,彻底失去与中央抗衡的实力。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就达到了,而且不费一兵一卒。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所谓的推恩令,名义上是施恩惠,实际上则是削弱诸侯国的势力,是一种变相削藩。对此,你我尚能看透本质,当时的诸侯王自然更加知晓其中厉害。既然如此,为什么那么多诸侯王,竟然没有一人奋起反抗,来阻止推恩令的颁布呢?

      我们知道,由于生活安逸,妻妾众多,古代的王爷比皇帝还能生,儿孙数量甚至达到了惊人的地步。比如,中山靖王刘胜(汉景帝刘启之子,汉武帝刘彻之兄),《汉书》记载,他仅儿子就有一百二十多个。刘备之所以敢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正是因为他后人太多,无从查明真伪。

     仍以中山靖王为例,汉武帝的推恩令,损害的只是诸侯王以及他的嫡长子的利益,但对于其他一百二十多个幼子和庶子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恩惠。原本,他们得不到分毫爵位和土地,但有了推恩令后,他们大小也有了自己的土地和侯国,所以,他们无疑会成为推恩令最直接的受益者,以及最忠实的拥护者。

      另外,由于文景两朝对诸侯国的一次又一次打压,到了武帝时期,他们的实力确实也大不如前,纵然是真的奋起反抗,也没有全胜的把握,与其以身试险,不如苟且偷生,至少,可以保证自己在世时的利益,至于子孙后代,也只能听天由命了。

相似回答